格雷欣法则(Gresham's Law) 指在实行金银
双本位制条件下,金银有一定的兑换
比率,当金银的市场
比价与法定比价不一致时,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高的
金属货币(良币)将逐渐减少,而市场比价比法定比价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将逐渐增加,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在任何
市场竞争中,突破基本底线的
恶性竞争必然导致
商品质量的整体降低,是格雷欣法则不断演绎成为现实的核心。
概念来源
格雷欣法则是一条
经济法则,也称
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意为在双本位
货币制度的情况下,两种货币同时流通时,如果其中之一发生贬值,其实际价值相对低于另一种货币的价值,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将被普遍收藏起来,逐步从市场上消失,最终被驱逐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将在市场上泛滥成灾,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钱包里既有新钱又有
旧钱的时候,大家都愿意把旧钱花出去买东西,留下“
新票”。道理很简单,出于对新钱的偏好。从这种偏好中,就出现了格雷欣法则的萌芽。
概念解释
400多年前,
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发现了一有趣现象,两种
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货币,即良币,必然退出流通--它们被收藏、熔化或被输出国外;实际价值较低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人们称之为格雷欣法则,亦称之为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创始人
这一法则是以
托马斯·格雷欣爵士(1519一1579)的姓氏命名的。格雷欣是英国著名的金融家、慈善家,是皇家证券交易所及格雷欣学院的创建者。由于他对货币与交易方面的事宜了如指掌,因此成为英女王
伊利莎白一世改革
货币制度的主要军师,业务包括与佛兰德的商人议定皇室贷款、购买军备以及偷运黄金进英国。他家境富裕、地位显赫,曾经两次邀得英女王成为他的座上客。
格雷欣于1560年提出了这个法则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货币史上的著名人物。
自从人类给金钱以一定的
币值时起,这一法则就起作用了。
历史渊源
历史影响
追溯到
古罗马时代,人们就习惯从金银钱币上切下一角,这意味着在货币充当买卖媒介时,货币的价值含量就减小了。古罗马人不是傻瓜,他们很快就觉察到货币越变越轻。当他们知道货币减轻的真相时,就把足值的金银货币积存起来,专门用那些不足值的货币。这个例子说明:坏钱把好钱从
流通领域中排挤出去了。为控制这一现象的蔓延,政府发行了带锯齿货币,
足值货币的边缘都有细小的沟槽。如果货币边缘的沟槽被挫平,人们就知道这枚货币被动过手脚。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的
贾谊曾指出“
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这里的“奸钱”指的就是劣币,“正钱”指的是良币。
在实行
金银复本位制时出现的理论。当时,金和银都是
法偿货币,在法律上按一定
比价具有相同的价值。但在现实情况中,金银的开采成本、市场供求是不太可能完全同步变化的,于是
当金相对于银来说更为贵重时,人们必然地储存更有价值的金而使用相对来说没有价值的银,因为交换时是以法定比价而不是实际比价来计算的。如果银相对来说更为贵重时,劣币就成了金,银变成了良币。
进入了纸币流通的时代,货币的不足值性更加明显,国家也必须有更加有力的手段保障其
法偿性。也正是在这时,格雷欣法则开始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事实上,没有良币出现,或者有强有力的政府禁止良币的使用,劣币也不能一直使用下去。
问题的根源在于,
劣币驱良币并不是产生于竞争的前提条件下。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国家滥用发行货币的权利,通过“劣币驱良币”的把戏来掠夺民间财富,这个过程可以说是强
政府消费自己的信誉的过程。当这个
消费过程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的时候,人民也是有可能拒绝所谓的
法偿货币,通过自由的选择使得货币自发地建立新规律的。
格雷欣定律虽然是货币、金融领域内的著名定律,但在商业领域也有一定的泛化倾向,比如我们在开头所提到的例子。
后来,人们就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主要指
假冒伪劣产品在多种渠道向正牌商品挑战,并具有膨胀、蔓延的趋势。
比如说,在软件市场上的经济秩序和法规约束尚不完善时,或者不能很好协调工作时,
盗版软件影响正版软件的制作、销售等,从而危害软件业健康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雷同于“
劣币驱逐良币”,可称为“
盗版驱逐正版”,是一种非正常的市场状态。
除了商业和金融领域,在社会上的其他领域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学者
吴思曾经提出过“淘汰清官”的说法,建议大家读一读他的《
潜规则》,对理解这一法则有帮助。为了帮助理解,我们再提供一个在《
南方周末》上刊登过的一个故事:
一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医生,标准的“海归”,就职于某市某家大医院。该医生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仅有这些,还就罢了,此医生有一“怪癖”,或者说,从国外带回来了一个“坏毛病”,就是从来不“笑纳”病人私下主动递上来的“红包”,这还得了,马上就激起了大多数医生们一致的愤怒。
于是,最后由院方出面,将这个医生下了岗,解除了
聘用合同。当然,根据中国大陆多年来的丰富斗争经验,不是简单的让他一走了事,还扣了几顶不大不小的帽子,言明这个医生工作一向不称职、不能胜任医生的神圣岗位,弄得这位医生下岗后四处求职不得,只好又被迫远走他乡,重新出国另谋他路。
二十世纪,
意大利产生了一位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卡尔维诺。卡尔维诺写道:在一个人人都偷窃的国家里,唯一不去偷窃的人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成为被攻击的目标。因为在黑
羊群中出现了一只白羊,这只白羊就是“另类”,一定会被驱逐出去。
在一个缺乏良好秩序和约束体制的环境里,
劣币驱逐良币,
稗子战胜水稻的机制,带给整个社会的会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现代经济
格雷欣法则是硬币流通时期的一种货币现象。但随着时代变迁,硬币被纸制货币所代替。第一代纸币是
代用货币,其主要的、完善的形式是银行发行的
银行券。它是银行的
债务凭证,承诺其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人兑换所规定的硬币。所以,这一种纸币叫做可兑现纸币。第二代纸币是
信用货币,由银行券蜕化而成的不可兑现纸币,它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独立发挥
货币职能。它通常由
中央银行发行,强制通用,本身价值微乎其微,可以认为是纯粹的
货币符号。
这样,当硬币与可兑换纸币混用时,它们的良劣如何区分呢?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 Marshall,1842-1924年)在其《
货币、信用与商业物价水平名义价值发行银行要求兑换硬币。这种情况,实际上宣告格雷欣法则的失效,即已经不是作为劣币的纸币代替硬币,而是相反,人们将持有硬币以代替纸币。在这里,卖方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劣币转变为主动地拒收。
从上述可知,硬币与可兑换纸币混用时,格雷欣法则仍在发生作用,但其风险增大,即当
劣币驱逐良币的作用发挥到极端时,往往就会走向反面,造成格雷欣法则失效,并促使卖方主动采取拒收行为。
在信用领域的“格雷欣法则”即失信者得利,守信者失利的现象。是由于我国处在
经济体制转型期,旧的
信用制度被破坏,新的信用制度又未建立而造成的。
逆反现象
在当前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
黄金非货币化,世界各国的货币都蜕化成第二代的不可兑换纸币。这时候,两种纸币的良劣如何区分呢?已知区别
金属货币良劣的标准是按它们的实际价值。但是两种纸币都是货币符号,无法比较价值,只是纸币购买商品时却有实际
购买力,这就成为它们的实际价值。其理论依据就是
一价定律商品经济中,相同(同质、同量)商品,如不计算
交易费用外汇交易中的购买力平价说,就是一价定律的
直接延伸。因此,根据纸币所购得商品的多寡或外汇汇率的高低,就能判断出它们的良劣。例如,美元与
人民币相比,美元是良币,人民币是劣币;人民币与
港元相比,人民币是良币,港元则是劣币。
事例
1.
解放战争时期边币法币国统区外汇券苏联解体,
卢布曾三改面值并严重贬值,从原来的约0.65卢布兑1
美元贬值到5000-6000卢布兑1美元的悲惨境地。因此,在我国与
俄罗斯的
边境贸易不过总体而言这种逆反现象都出现在良币与劣币不是同一发行体的时候,因此是否是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人们对此有很多争论。
对于格雷欣法则的逆反现象,如何从理论上加以解释?我国经济学家争论不休,其实是两种观点:
结论
第一种观点认为不可兑换纸币没有实际价值,其流通规律与硬币流通规律刚好相反,所以对硬币说是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就反过来变成
良币驱逐劣币商品价格涨跌不兑换纸币作为
流通手段时,使用哪种货币已经不再取决于
购买者的意愿,而是转变为出售者的强制要求--不付良币就不卖给你好东西。
我们认为,第二种观点符合使用货币历史,即:使用硬币→使用硬币与可兑换纸币→使用不可兑换纸币;与其相应,使用货币者的行为也逐步转变,即:买方主动用劣币购物→买方继续用劣币购物但卖方开始主动拒收→卖方主动要求接受良币拒收劣币。因此,
良币驱逐劣币只是
劣币驱逐良币在新环境中的新形式,是同一定律的正反两面。
主动性也有相应的转变。这种行为的转变完全符合
奥地利经济理论就是一般的
人类行为 薪酬管理
表现
国企在此方面尤其如是。一家
经济效益薪酬水平远超出本行业同类企业,但
核心员工尤其是少数
关键岗位员工薪酬却较多低于市场水平。该公司欲引进若干素质较高的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按现行薪酬制度,每月薪酬只能略超出 1000元,但市场水平却在3000元左右。因此,尽管公司对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有强烈祈求,却总未能如愿。作者在为一些民企作
薪酬设计此种情形可看作上述第一种情形的特例。
3.在同一企业,由于旧的人事与薪酬制度惯性等,虽然高素质员工薪酬超出低素质员工,但与员工对企业的
相对价值不成比例。
类别分析
参照系是市场薪酬水平,当我们说高素质员工薪酬水平较低,其实主要不是其与低素质员工薪酬水平的比较,而是其与市场薪酬水平的比较。抽象地说,当我们作企业两类员工--低素质与高素质员工--薪酬比较时,联系市场薪酬水平,存在着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尽管较之低素质员工,高素质员工的对企业的相对价值在薪酬上未得到充分体现,但其薪酬与市场水平相当。国有电信、银行、电力等行业,因其具有垄断性质,就在一定程度上如是。高校作为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
避难所,
亦在很大程度上如是。此种情形在
竞争性行业极为少见。
其二,低素质员工的薪酬超出市场水平,高素质员工薪酬低于市场水平。本文侧重分析的即为此类情形。
婚恋中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就是在两种
实际价值不同而面额价值相同的
通货同时流通的情况下,实际价值较高的通货(所谓良币)必然会被人们熔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通货(所谓劣币)反而会充斥市场。
假定优男A,劣男B,美女C
若从资源配置来看,A C结合实属大快人心。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简单。
A男因自身禀赋或
客观条件好,选择面比较广,“吊死在一棵树上”的
机会成本过大,而B男则相反,可能是“一无所有”,索性“孤注一掷,拼命一搏”。这样B男在追求美女C的努力程度上显然会大于A男,而C女只能凭借对方的
行为表现来评判其爱恋自己的程度。往往会被B男刻意粉饰的“海枯石烂,一心一意”的倾慕和忠诚而迷惑,被B男拖入婚姻的“围城”。于是婚恋角逐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