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萨尔仲
藏族民间说唱
“格萨尔仲”是藏族民间说唱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是以藏族人民心目中最杰出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的传奇故事为说唱内容。这部史诗不仅广泛流传于我国藏区及蒙、撒拉、土、羌、普米、纳西等民族地区,而且还流传到蒙古、锡金、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已有英、法、德.俄等文字的部分译文,被外国学者称之为东方的《伊利亚特》。而格萨尔仲说唱为《格萨尔王传》得以孕育、产生奠定了基础,它是史诗最重要的流传方式和主要扩充手段之一。
分布
史诗是一部始终活在藏族民间艺人和普通百姓口头的艺术作品,因而它的艺术形式是一种说唱形式。被藏族民众称为古之岭国的德格,是中世纪以来康区乃至整个藏区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文化交流中心之一。
那里的僧俗民众,都非常喜爱并善于说唱格萨尔仲,尤其是该县城区、麦宿、龚垭、阿须等区及竹庆乡等处,更是家喻户诵、妇孺皆知,那里的农牧民和寺庙僧侣,几乎没有不会说唱格萨尔仲的。格萨尔仲在德格的流传相当广泛,可谓藏区之最。
此外,我州使用安多方言的石渠、色达县,使用康方言的白玉、甘孜、新龙、炉霍、道孚、理塘、巴塘、稻城、乡城、雅江、康定等县,也都有大量的格萨尔仲分布。
表演形式
据资料记载,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康区的格萨尔仲曾有过乐器伴奏的情况,而今,州内流传分布的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单人坐唱的传统表演形式。说唱方式有三种:—是徒手说唱,另—种是说唱者手中捧一张无字的白纸,两眼定神直视纸面。屏住呼吸,静坐片刻之后,方凭记忆说唱或即兴说唱。一般职业性说唱艺人均用这两种方式说唱。还有一种是说唱者手持词本(手抄本、木刻本),按照书中的词文来说唱。此类说唱大多是以说唱自娱的农牧民,除一人说唱者外,亦有多人合唱的习俗。这—广大藏族民众喜闻乐见而又引以自豪的民间说唱艺术,不仅具有娱人的功能,而且还有自娱的作用。
结构
格萨尔仲都是说唱体,韵白相同,有散文叙述,也有韵文唱词,唱词有自由体的,也有格律的,形式比较灵活。—般情况下,韵文长于散文,即唱长于说。韵文通常为整齐的七字句或八字句,极少九字句;或以七、八字句间杂成文。七字句是二二三顿,与汉文七言诗顿法一样,八字句是三二三顿。但—般藏族诗歌不押韵脚。在多数版本的唱词中,每段韵文的开头两句,常常是没有实际含义的衬句,只起引出正文的作用:
七字句译音:阿拉阿拉阿拉热,塔拉塔拉塔拉热。
八字句译音:鲁阿拉拉姆阿拉热,鲁塔拉拉姆塔拉热。
演唱风格
“格萨尔仲”的唱腔曲调的使用方法上,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按传统的方法演唱,一种是同字代用的方法,—种是随意使用唱腔曲调来演唱的方法。
传统的说唱法则,要求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鸟、兽等,都必须有各自固定的唱腔曲调。比如“格萨尔·永恒生命曲”、“珠牡·九狮六变曲”、“江洛(格萨尔的神马)·六变曲”等。不同人物的唱腔曲调,不能相互混淆,替代使用。同—人物,由于故事情节、人物情绪、所处场合不同,所使用唱腔曲凋也不同。比如:格萨尔在抛打石子时,只能用“觉如·掷石晓意曲”;格萨尔在作战时,只能用“格萨尔·英雄勇猛短调”;在号召民众时,则只能用“格萨尔·云集响应曲”等。—般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个曲调名称,每个曲调名称也只有—两首唱腔曲调;主要人物有好几个曲调名称,每个曲调名称又有好几首唱腔曲调。使用这种方法说唱的艺人,多数终身只能说唱—部或某几部故事。
甘孜州境内能够用传统方法说唱的艺人只有德格八邦寺格西、老藏医学者卡德·狄穷洛曲、色达县艺人塔惹和石渠县艺人克珠等。
同字代用的方法是艺人们在长期的创作、说唱、交流、承传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对传统唱法进行改进的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种新的说唱方法。现大多数艺人都采用这种方法说唱,德格的卡德·狄穷巴青、阿尼、志玛拉措、色达县老艺人仁真多吉等,都属这类艺人,他们那能说唱多部故事。
随意使用唱腔曲调的方法,既不强调专人专曲的说唱原则,也不要求唱腔曲调必须有曲调名称。州内使用这种方法说唱的艺人并不多。
格萨尔仲的演唱风格,一种是节奏规整、明快、字音清亮、圆润的风格,主要流行于农区,是甘孜州最具代表性的演唱风格,而德格地区是这种风格创兴的发源地和盛行区。另一种是节奏稍自由,演唱时多用波音、回音、喉头颤音、嗽音等方法,发音高亢明亮的风格,主要流行于牧区,色达、石渠等县是这种演唱风格流传较广的地区。
艺术之路
作为藏族著名的英雄史诗和古老的说唱艺术,《格萨尔》仍然流行于整个藏区。《格萨尔》的说唱艺人们能够在格萨尔的英雄故事里纵情驰骋,而听众们也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如痴如醉。
《格萨尔》的传唱者,藏语叫仲肯,“仲”是故事的意思,而且单指格萨尔的故事;“肯”是人、说唱者的意思。这些仲肯,他们的脑子里究竟装了多少格萨尔的故事,这些故事他们是怎么学会的,这成了格萨尔研究中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也是备受外界关注的神秘话题。
“天意神授的说书人”
那些出口成章而又目不识丁的说唱艺人,藏族人称他们是“包仲”,意思是“天意神授的说书人”,认为他们的说唱技艺和内容都是一种神力传授给他们的。著名的艺人桑珠、扎巴和玉梅就是“包仲”。
桑珠老人有这样的故事,他的老家在藏北丁青县一个叫“如”的村庄。桑珠的外祖父是一个格萨尔说唱艺人,桑珠小时候经常跟在外祖父身边听格萨尔的故事。在桑珠还小的时候,外祖父突然辞世了。外祖父去世之后,有两个人找上门来,说桑珠的外祖父生前欠他们的钱。不明不白地,桑珠家仅有的两头牦牛被牵走了。从此,幼年的桑珠只得替别人放羊糊口度日。11岁那年,有一天,桑珠在山上放牧时遇到暴雨,他就躲进了山洞。雨下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桑珠进入了梦乡。梦中两个讨债人又找上门来,拉起桑珠家的牦牛就往外走。桑珠抢上前去,抓住牛尾巴不放,讨债人松开绳子,回头打桑珠。就在这时,格萨尔大王从天而降,把两个讨债人制伏在地,桑珠激动万分……梦醒之后,桑珠回到家中。父亲见他精神恍惚,就把他送到寺院请活佛治疗。在寺院的日子里,桑珠频繁做梦,每次梦中都会翻看《格萨尔》。梦醒之后他尝试着回忆,内容都能回想起来。再尝试着开口说唱,他发现自己不但能流利地说唱《格萨尔》,而且唱完之后会特别开心。
扎巴老人和女艺人玉梅也都是有过类似的“神授”经历后成为《格萨尔》说唱艺人的。
神授与环境因素、遗传学和集体无意识
桑珠老人等3位艺人都在《格萨尔》的抢救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桑珠老人说自己可以说唱出76部《格萨尔》,不只会18大宗,还会18中宗、18小宗,小片断多得像牦牛毛。专家认为,桑珠老人的说唱多而全,并特别注意学习吸收卫藏方言,这个优势是康巴、安多方言说唱艺人无法比拟的。扎巴老人从1979年参加格萨尔的演唱录制,到1986年去世,生前共说唱《格萨尔》25部,由西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录音整理。扎巴说唱本总计近40万诗行,600多万字。而玉梅仍在西藏社科院进行着《格萨尔》的抢救整理工作,她说唱的《格萨尔》已经有70余部。
然而,在世人眼里,这些杰出的成就与他们的奇异身世相比,却显得微不足道,艺人们自己也不断为自己非凡的能力找出种种说辞。扎巴老人说,他原是与格萨尔不同时期的生命,是格萨尔的战马踩死的一只青蛙;而玉梅则说她是格萨尔的人,是继承和传播格萨尔业绩的火种;桑珠则说格萨尔的一员大将时常在保护着他;有的艺人还声称自己能通神,说自己能说《格萨尔》是某个神附在身上,借自己的嘴说唱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什么呢?
关于格萨尔说唱艺人的惊人记忆力和演唱能力,著名格萨尔学专家降边嘉措先生有一系列完整而令人信服的论述,他从格萨尔说唱艺人生长生活的环境因素、遗传学和集体无意识影响、演唱者非凡的艺术天赋和聪明才智、人的潜能开发、《格萨尔》本身的艺术结构、《格萨尔》吟诵形式上的重复等方面深入揭示了《格萨尔》说唱艺人的记忆之谜。在上面提到的3位艺人在说唱《格萨尔》之前,也是经常置身于格萨尔的故事氛围里,先期已经有了许多的储备,格萨尔的故事成为他们深入血脉的意识,加上他们全身心的投入,使他们的脑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渲染出一个个人间传奇。
艺人和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
在藏北草原,常常能看见许多以格萨尔故事中的场景、人物、器物命名的自然山水,也只有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格萨尔》说唱艺人才能发挥最大的才能。非物质文化是依赖一定的生态环境和特定人群与历史文化的生态文化,离开了这些条件,它的生存就没有源头活水。
扎巴老人在刚刚开始录制《格萨尔》故事时就遇到了“生态情况”。过去扎巴老人都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给农牧民说唱,大家听得有趣,他也讲得起劲,从听众的神态、发自内心的感叹和热烈的反应,扎巴老人可以忘记自己的存在,和大家一起回到遥远的古代,生活在史诗世界之中。每次讲完,听众都久久不愿离去,而他自己也为故事内容所感动,常常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不同了,老人只能呆在一间小房子里,身边只有几个态度严肃的工作人员和一台毫无反应、只知不停转动的录音机,因此他的情绪怎么也上不来。最初,责任感和新鲜感对老人还有一点激励作用,时间一长,老人就会讲得唇焦口燥、精疲力竭。因为要录制完整的《格萨尔》故事,老人要从头讲到尾,而不能专讲几段精彩的,或挑自己特别喜欢的,老人感到非常枯燥和沉闷。
女艺人玉梅从1980年开始就被西藏自治区《格萨尔》抢救办公室吸收为研究人员,已经20多年了。但能记住几千种地名、人名和武器名的她,却记不住拉萨街道的名称,记不住自己经常接触的同事的名字。她自己认为在拉萨说唱远不如在家乡那么顺口。玉梅说唱的情况已经大不如以前。
随着对《格萨尔》研究的不断深入,格萨尔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关于《格萨尔》说唱艺人的“天意神授”说,相信也会有新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贫困的物质生活,缓慢的生活节奏,这些产生《格萨尔》的温床正在成为历史。那些行吟在民间的艺人的身影,也越来越难以看见。作为一种被挖掘、整理、保护的文化,《格萨尔》正在失去它所依凭的土壤,作为被各种媒介保存而存在的《格萨尔》,成为我们的念想和庆幸,而《格萨尔》的魂,那些吟唱的声音,那些活着的声音,是不是真的就离我们越来越远?
以敬重之心对待多元文化
在对待艺人的“神授”之说与史诗的传承上,持否定态度的人觉得不好理解,认为“神授之说”是艺人有意抬高自己的臆造,或者是迷信、是唯心主义,甚至将说唱艺人与民间的巫师相提并论。而持极端肯定态度的人又故弄玄虚,用猎奇的观点去探究艺人的记忆之谜,陷入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贬低了《格萨尔》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如果我们以一种宽容的心态,把《格萨尔》视为一种集体的记忆和创造,以敬重之心对待文化的多元,我们是不是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比如玉梅,如果我们不给她灌输太多无用信息,如果能在她的家乡为她成立一个工作室,如果我们不用我们认为科学的方法去干扰她的说唱,结果会不会更好一些。
100多年来,科学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进步,许多人由崇尚科学变成了崇拜科学,当文化艺术领域科学膜拜盛行时,科学至上带来了文化艺术的单一化和对个性的抹杀。科学和艺术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的、不可互相替代又相互影响的方式,它们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艺术的本质就是要尊重个性,反对程式化,其不可替代性也是艺术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格萨尔》说唱的保护和研究,一定要破除对科学至上的迷信,让《格萨尔》说唱回归艺术自身的规律,那样,《格萨尔》这棵大树,才有可能枝繁叶茂,常绿常青。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8 16:49
目录
概述
分布
表演形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