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短脚鹎,是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鸟类。背部栗色,头顶具黑色冠羽,飞羽黑褐具灰白色羽缘;下体灰白色,跗跪的长度较嘴峰的长度短。雄体体形适中,头顶具羽冠,羽冠黑色。额、眼先、耳羽及颈侧以及后颈至腰部栗色,尾上覆羽暗褐色。颏与喉白色,其余下体灰白色。胸和腹部具细而短的白色羽轴纹。两胁沾灰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飞羽和翼上覆羽内睏灰褐色,外硼黄褐色,外缘灰白色。尾方形。中央尾羽暗褐,外侧尾羽与之相似仅色彩较暗。雌体与雄体基本一致,但雌体体羽色显苍淡。
形态特征
栗背短脚鹎额至头顶前部、眼先、颊栗色,头顶、头顶上短的羽冠、枕逐渐转为黑栗色或黑色。上体栗色或栗褐色,尾羽暗褐沾棕色,外侧尾羽具灰白色羽缘;两翼暗褐色,翅上小覆羽缀以栗毛,大覆羽、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外翈具灰白色或黄绿色羽缘。耳羽至颈侧棕色或棕栗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胸和两胁沾灰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31-47克,♀29-49克;体长♂191-225毫米,♀185-225毫米;嘴峰♂16-19.5毫米,♀16-19.5毫米;翅♂92-108毫米,♀90-109毫米;尾♂85-108毫米,♀83-105毫米;跗蹠♂16.5-19毫米,♀17-20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林缘灌丛和稀树草坡灌丛及地边丛林等生境中。
生活习性
食性: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属杂食性。所吃食物主要为洋伞果、核果、乌饭果等植物果实与种子。昆虫主要有叶甲、象甲、蛾类、蜂类、蝇类等,以及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
习性: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乔木树冠层,也到林下灌木和小树上活动和觅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越南东北部,中国贵州望谟、罗甸、惠水、雷山、榕江,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北京、香港和海南岛等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营巢于小树或林下灌木枝桠上。巢距地高1.2-12米。巢呈杯状。主要由草茎、草叶、草根和竹叶构成。每窝产卵3-5枚,卵为洋红色、被有紫色斑纹或红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2-28.1毫米×16.0-19.3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ver3.1——无危(LC)。
2023年,被列入《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3)》。
种群现状
栗背短脚鹎是中国特有鸟类,但在中国种群数量不普遍,应注意保护。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该物种被描述为常见(del Hoyo等人,2005年),而中国的种群数量估计约为10,000-100,000对繁殖对(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