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明:栖云笔记》搜集刘一明在栖云山、兴隆山名胜古迹中所撰的大量碑刻文字、对联,为道教殿堂所作的募疏序、为时人及道教人物所作的传记,以及大量的诗词歌赞,对于研究刘一明的生平及其易学思想,研究甘肃省名胜古迹、历史,地理,人物,民俗都有着重要价值。
榆中县道教协会秘书长孙永乐先生,在清代内丹家刘一明的终焉之地栖云山一带工作多年,收集到《道书十二种》之外鲜为人知的有关刘一明的未刊文稿和史料,《栖云笔记》即是其中的一种。
有清一代,自王常月开坛传戒以来,内丹学家辈出,伍守阳和柳华阳之伍柳派、李涵虚之西派,乃其大宗;盼蟾子刘名瑞和黄元吉,皆其支派。明代丹法,以张三丰、孙碧云、陆西星所传同类阴阳之男女双修丹法为主流,但因法诀过分隐秘,愈传愈失,不适宜普度。清兵入关,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上升,有气节的知识分子遁入佛道二教,在道教中呈现“龙门中兴”的局面。特别是清朝以儒学礼教治国,清诸帝皆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勤于政事,再无有明宪宗、明武宗、明世宗那样多年不上朝,在后宫纵欲好淫专习房中采补之术的皇帝,因之社会风气为之一变。清代社会上层一扫明代官僚、贵族、富商、市民社会趋利如鹜的奢靡之风,男女双修的同类阴阳丹法也渐被自身阴阳和虚空阴阳的清修丹法所取代。看来,一个时代丹道的传承和丹派的流行必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某种关联,特别是龙虎丹法的修持尤需要社会大环境的允许。清代之丹法,除李涵虚之西派丹法对陆西星之东派丹法有所继承之外,大抵以清修为主流。内丹学家刘一明(1734-1821年)就是在这条路上真修实证,终于从自身阴阳的清净丹法向虚空阴阳的虚无丹法过渡,至龙门律宗云巢支派道士闵小艮(1758-1836年),则虚无丹法终于传世。学者苟能苦读丹经,狠力摸索,必能发现其中若明若暗的关系。
兴隆山乃陇右名山,树木苍翠,风景秀丽,在历史上就有很多修道者居之。到清朝刘一明时,其声名便已闻名天下了。对于刘一明的研究,学界已有一些以《道书十二种》为主要分析资料的成果,为以后的进一步探讨打下了基础。如今有榆中县道教协会秘书长孙永乐先生多年搜集资料,将未收入《道书十二种》的许多资料分类整理并做了自己的诠释,写成《(栖云笔记)校注》一书,由榆中县道教协会、兴隆山道教管理委员会资助出版,此书付诸于世,于内则成就了作者修养心性之夙愿,于外则为研究者和爱好者展现了新的发现与成果,实为盛事,得到县、市政府领导和兴隆山旅游中心的大力支持。兴隆山道教管理委员会特对帮助此书出版的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