栅(拼音:zhà、shān、shi、cè)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
说文》
小篆,本义为用竹木、铁条等做成的篱笆样的阻拦物,读zhà;又用作“栅极”,指电子管中位于阴极和阳极之间的一个电极,通常采用细金属丝绕成栅状,有控制板极电流强度、改变电子管性能等作用,读shān;又用作方言,中国北京市前门外一条热闹街市名为大栅栏,读shi;又用作地名,广东省珠海市以及中山县有上栅、下栅,读cè。
栅,形声字。从木,册声。篆文解释为编木而成的栅栏。字本作《甲文编》87页“冊”字,后用为简册义,于是又加“木”旁分化出“柵”字来表示本义。新中国成立后,“冊”作为异体字并入了“册”字,“柵”亦类推作“栅”。
本义是栅栏,用竹木等做成的阻拦物。《说文》:“柵,编树木也(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作“编竖木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栅攡”条引《通俗文》:“柴垣曰杝,木垣曰柵。”《广韵·麦韵》:“柵,竖木立柵,又村柵。”《集韵·谏韵》:“柵,编竹木为落也。冊,亦省。”《后汉书·段熲传》:“乃遣千人于西县结木为柵,广二十步,长四十里,遮之。”又《东夷列传》:“夫余国···以员柵为城,有宫室、仓库、牢狱。”
《唐韵》楚革切。《集韵》《韵会》测革切。《正韵》耻革切。并音策。《说文》作栅,编树木也。《广韵》:竖木以立栅也。《魏书·广阳王传》:连营立栅。《庄子·天地篇》:内支盈于柴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