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首
伞形科柴胡属植物
柴首(Bupleurum chaishoui R. H. Shan & M. L. Sheh)为伞形科柴胡属的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国大陆的四川等地,生长于海拔2,100米至2,700米的地区,常生长在向阳山坡矮灌丛中,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5-1米或以上。
根圆柱形,较粗壮,有时分枝,棕色或灰褐色,根颈部多分枝,指状聚集成束,质坚而脆,易折,木质化。
茎多数,基部丛生,圆柱形,有明显的条纹突起,光滑无毛。基生叶多数,倒披针形,顶端钝,基部渐狭,近无柄或有短柄,长4-6厘米,宽约0.5厘米,两面无毛,叶脉7,向背面突起,表面平;
茎生叶长圆状披针形、披针形或椭圆形,形状和大小变化较大,同一节或相近的部位上,大小相差悬殊,有长9厘米,宽1.2厘米的,同时也有长1.2厘米,宽0.3厘米的,叶片常反折下垂生长,颜色深灰绿色,有明显的白色软骨质边缘,5脉。
复伞形花序多而小,顶生花序直径1-2厘米,有时至4厘米,下部者不到1厘米;总苞片2-4,线形,长0.6-7毫米,宽0.3-1毫米,不等大;伞辐3-5,长0.2-3厘米,纤细,挺直,果时增粗;小总苞片5,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顶端尖或钝,基部狭,长1.2-2.8毫米,宽0.5-0.8毫米,长度等于或超过小伞形花序,3脉,向背部突出;小伞形花序有花4-10,花瓣黄色,小舌片小,略带三角形;花柱基扁盘形,较厚。
果实
果实卵状椭圆形,果棱显著突起,褐色,长3-3.5毫米,宽约2毫米,果柄长0.5-0.8毫米,棱槽中油管3,合生面咨。花期8-9月,果期9-10月。
分布范围
产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汶,黑水县普遍有。生长于2100—2700米向阳山坡矮灌丛中。
主要价值
【药 名】:柴首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首 的根。
【功 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提中气。
【主 治】:治外感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头痛目眩、月经不调、治脱肛、子宫脱垂
【性味归经】:苦,微寒。肝、胆、脾三经。
本种提示
本种与竹叶柴胡 B. marginatum Wall. ex DC. 相似,但茎基部多分枝呈指状丛生,上部叶较短,灰绿色,通常向下反折,可以区别。与马尔康柴胡 B. malconense Shan et Y. Li 也相似,但根及根颈部粗壮,木质化,易折断,韧皮部油胞多,呈林红色,叶片也较宽,大小相差悬殊,与马尔康柴胡不同。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一18克。
文献选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20 21:3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