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长河
1958年修建的河流
柳长河,亦称北清河,修于1958年,全长20.984公里,因为沿河堤种有柳树,所以得名为柳长河。
柳长河
柳长河为古济(济水)会汶(大汶河)故道,亦称北清河据《东原考古录》(蒋作锦著)记载:“柳长河、济水旧渎也,禹济会汶故道。河淤垫高,济流东徙,此其遗渎,所谓北清河也”。明置安山湖水柜,别无水源,在封丘荆隆口引黄河水入济,即由该河汇入安山湖济运,因河长约五百里,并沿河堤植柳而得名。
到明弘治六年(1493年)刘大夏筑黄陵冈,塞荆隆口,济渎源绝,湖无所受,柳长河只汇堤南坡水。上游由于频受黄河泥沙的淤塞,渐成平陆,近代梁山县境内的柳长河仅是用以排雨涝入安山洼的坡水河,河形浅窄,排水量很小,两岸多受涝灾。
1958年兴建东平湖水库围坝时,柳长河在张桥村附近被切断,一分为二。湖区内的下游河段仍称柳长河或流长河;湖外梁山县境内上游河段称流畅河。
东平湖水库建成后,新湖区内柳长河有两名之说。据《东平湖志》(1993年出版)记载。在新湖区的下游河道,1963年在柳长河入湖口建闸,1963年到1965年将在新湖区内的柳长河下游河道断面重新开挖扩大,改称流长河。主要用于将新湖区洼地积水外排入梁济运河。北起八里湾,南至张桥村,经流长河泄水闸入梁济运河(湖西排渗沟经1963年疏浚治理改称梁济运河,1966年按6级航道疏通开挖),该河道长20公里,流域面积225.58平方公里,排水流量13立方米每秒。另据《梁山县志》(1997年出版)记载,1963年库区还耕后,为排涝水,北起八里湾,南至张桥村开挖河道,经张桥泄水闸入梁济运河,此河段因方位与原柳长河大致相同,故袭用旧名。《东平湖志》出版前于《梁山县志》,至于说法不一,无从考究,但河流背道而驰改变了流向,这是不争的事实,原来河流由南向北流,建库后河流由北向南流。
东平湖水库围坝外的原柳长河河道,在建库后由后孙庄以北改道向东,亦入梁济运河,仍为梁山县西南部的重要坡水河(《梁山县志》1997年出版)。改道后因为排水比以前流畅,故改称为“流畅河”。该河段从汪海屯至梁济运河长8.86公里,流域面积56.3平方公里,排水量20立方米每秒,在排涝和排梁山引黄灌区尾水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东线规划实施将新湖区这段河流在张桥村东向南接长至(东平湖司垓退水闸东)邓楼(南水北调东线第12级提水站),经过开挖治理后,八里湾提水站(13级)至邓楼提水站(12级)作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南四湖至东平湖输水航道工程,全长20.984公里,已于2011年3曰10日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11月9日正式通水,实现了引长江水进入东平湖,由东平湖穿黄北达北京,由东平湖经济平干渠进入小清河东至胶东。八里湾船闸已于2012年12月开工建设,2015年6月底完成交工验收。随着东平湖老湖区航道的开挖,大运河航运实现济宁至东平湖复航的目的。在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调办投计〔2010〕156号文)对《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南四湖至东平湖段输水与航运结合工程柳长河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批复中,又重新使用“柳长河”之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4 18:19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