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古八景是柳州市的自然景观,最早记载于清乾隆《马平县志》。包括南潭鱼跃、天马腾空、笔峰耸翠、鹅山飞瀑、驾鹤晴岚、罗池夜月、东台返照和龙壁回澜。
南潭鱼跃
古人称:“
柳州山水,子厚为之生色。”“八景”诸山水,见于一千一百多年前
柳宗元笔下者有其五。“南潭鱼跃”的立鱼峰称“石鱼之山”,南潭即小龙潭,柳侯称其为“灵泉”。
由潭东望去,石鱼跃立水面,昂首云天,活力劲迸,生机勃勃。一潭一峰,构象奇美,好像大匠刻意精制的山水小品。不过盆景是缩龙成寸,以因小见大为佳,却几曾有似鱼跃南潭,得因大见小的情趣。而临潭倒映,巍巍一峰,又俨然吞舟之鱼,潜窥龙宫幽秘。潭外潭里,孰空孰色,一潜一跃,亦幻亦真。云水俯仰之间,碧寒扑怀,令人心驰神荡,悄然忘却咫尺之外为闹市尘嚣。
天马腾空
马鞍山在柳宗元笔下叫
仙弈山:“其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故以云。”在他的诗篇里,又叫仙人山。明、清方志记:“亦名天马山”,“俗名马鞍山”。今人通称俗名,而其他名称不彰。
柳宗元《
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描述仙弈石穴,有古文家评为记中“最为出色”的部分。
寒江夜雨声潺潺,晓云遮尽仙人山。
这正是壮伟景观将要生发的时刻。当大山沉浮于云海之际,马鞍两峰飞云明灭,柳州人品味“雾里看花”的审美妙谛,形象思维大为活跃,看到云雾迷茫间,山体依稀如天马奋蹄,志在四方。柳江两岸居民指点赞叹,说那是“
天马腾空”。
笔峰耸翠
清《马平县志 山川》记文笔山:“山势卓立,直上如笔。峰头上尖下圆,肖笔冠之像。”“直上”者,并不包括笔杆。用国画写意法,虚实相生,笔杆当于想象中得之。明代柳州八贤之一、四川巡抚龙文光题诗称“文笔峰”。
文笔山海拔四百余米,是市郊周边最高山。山顶东向俯瞰,柳州城区如卧锅底。千街熙镶,不过掌股之间而已。朱佩莲有句云:“思人徒倚罗池畔,不独西瞻彩笔峰。”缘“柳人知学,自子厚始”。把
柳宗元推崇为柳州文化的启蒙者,文笔山又被视为柳州文运的吉祥象征。家山泉石,朝夕相与,青青子衿,时有感悟。山川之所谓毓秀,所谓移情,也就在乎那么一点精神吧。
鹅山飞瀑
柳州古八景在今天引起最多议论的要算是“鹅山飞瀑”了。有过飞瀑吗?一些专家和非专家上山看了,说:“不会有吧。”另一些专家和非专家上山看了,说:“有过的吧。”
宋代
岳飞岳家军大将刘洪通因岳飞风波亭冤狱株连,被贬柳州,有《观鹅山飞瀑》诗:“放眼观飞瀑,枕流听素琴。”目且可睹,耳且可闻,流且可枕,刘将军看到的飞瀑,似乎是实打实的。可是一峰独耸,水源何来?
元代唐文煃《登鹅山》:
中流凭砥柱,山下有蒙泉。
苏孟畅《鹅山观瀑》:
喷薄晴空,奔流下,玉虹千尺。问谁把,银河翻倒,天泉横溢。雪浪拖来岚气紫,珠帘卷破烟光碧。骇声声白昼走雷霆,生虚壁。
飞瀑的恣睢,写得
淋漓尽致。一百二十年前,鹅山还有这样壮丽的景观,而于今又消失得无踪无影。人们上下前后看来看去,感到疑惑不解。于是鹅山便具有古八景之一和柳州古谜之一的双重魅力,经常招惹人们对它指指点点,时或来一场有趣却没有结果的争论。爱动脑筋的柳州人看来和意大利古诗人但丁有这么一点认同:“怀疑的魅力并不亚于知识。”
罗池夜月
韩愈《柳州罗池庙碑记》写道:柳宗元死后三年,托梦生前部将欧阳翼说:“把我的庙建在罗池旁。”这种神道设教在中古时代还是很吃得开的。二十五天后,罗池庙(柳侯祠)即告落成。柳州人当时的激情可以想见。这样一来,龙城北郊的一泓野水,由此名声大噪。
古人说:“天下之人,知有罗池者,以柳之庙,韩之文故也。”
罗池夜月,境界冷峻、空灵。那是因为,月亮升到灯台山上空,倒映罗池水面,便成绝妙景致。池边柳下,俯仰水天皓月,恍如神游柳侯的山水记,使人尘虑顿消,精神净化。罗池只不过普通一片水,却使那些访古寻幽的游人低回向往,览景生情。感慨于柳侯虽然困厄终身,竟能“取贵于后”的辉煌人生。
“古庙千年栖夜月,山城一带锁寒云。”(王臣《柳州怀古》),这毕竟是对一位历史人杰致敬的哀歌,凄楚中总透着一股子悲壮,这不正是“罗池夜月”深层审美价值之所在么?
东台返照
《县志 山川》记东台:“其一崖面江,相传有龙须常浮水面,又名龙须崖。”至今还见崖璧内陷处,藤蔓攀缘,根须飘拂水面。昔时端午节龙舟过此,偃锣息鼓,相戒莫惊蛰龙,谁知它醒过来要干什么!
时或晚晴,夕阳特别钟爱于东台,把余辉的一半分给满天云霞,另一半却全涂在东台的大壁上。东台铄石流金,像女娲娘娘舍不得拿去补天的瑰丽宝石,辉煌得不可以端视。烛照河面,渔舟晚唱,桨摇波涌,熛惊焰骇,光艳盈江。
驾鹤晴岚
柳州是南方古城,潭中县治就是诞生在驾鹤山脚下。
此山于《
徐霞客游记》称其为“屏风山”,而称“驾鹤”,谁驾鹤?《相鹤经》曰:“鹤,仙人之骐骥也。”那么驾鹤者,当然就是仙人了。驾鹤山像只匍伏的玄鹤,独立延颈柳江。柳江水也真甜美,你着那鹤在吸水,头也不肯抬,每逢晴旦,岚气氤氲,鹤山灵动欲飞。至此而得见“驾鹤晴岚”之美。不过这仙鹤没飞,依然呆在水边。而驾鹤的仙人大概久矣遁迹人间,“此间乐,不思蜀”。那也好,就让仙鹤这么着,地老天荒地呆下去吧。
龙壁回澜
柳江西来柳州城,南下东绕再北上,宛若游龙,走势潇洒,大有王羲之书法笔意。过鹉鸽江,1500米长的龙璧山当胸一挫,江流作沉重的雷鸣,折身住东闪去。一挫一折,风云变色,得名“龙壁回澜”。
柳宗元《山水记》说:龙壁“其下多秀石,可砚”。并亲往采料石,制砚送革新难友刘禹锡(刘有《
谢柳子厚寄叠石砚》诗)。又制琴荐赠“器韵和雅”、“节尚始终如一”的卫次公,有《与卫次公石琴荐启》传世。宋人陶弼誉此山有“烟霞洞天”佳境,今人指点大壁下水色幽冥处说:“景或在此。”清代文学家王拯少儿时,得家山泉石雄奇秀美的涵煦,及至文章老成,在北京辑集,题名《龙壁山房文钞》、《龙璧山房诗草》,又自号龙壁山人,以寄托“纵尔荷衣未损,几时天际归舟”的缠绵乡恋情思……可见龙壁山的人文色彩也自蔚然可观。
柳江挟融龙二水以增其浩荡,奔腾千里,至于龙壁,相激凌厉而不恃,因势迂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水更加沉宏,而至于南海。舒展之远大,“柳州八景”里边,无与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