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卫平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研究员
柳卫平,男,1962年10月出生,辽宁沈阳人,1986年9月参加工作,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原子能院核物理专业硕士毕业,1998年原子能院核物理专业博士毕业。
人物经历
柳卫平生于沈阳,3岁到北京,辗转浙江,9岁去贵州,17岁又从贵州考到北京大学。
1979年,柳卫平进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学习。随后,柳卫平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攻读硕士研究生,1986年毕业后留在原子能院工作。
1986.09——1987.05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实习研究员;
1987.05——1989.05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9.05——1996.09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助研,副研究员;
1996.09——1998.09 德国GSI重离子研究所访问学者;
1998.09——2000.07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研究员;
2000.07——2005.08 原子能院核物理所所长;
2005.08— 原子能院副院长。
现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研究员。
参选院士
柳卫平副院长是2023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中国科协提名
研究方向
从事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研究。
主要成就
柳卫平为建立我国核天体物理实验交叉学科做出重要贡献,建成我国先进的核物理和核天体物理研究平台,发展了间接和直接测量相结合的创新研究方法,攻克了若干核物理和核天体重要科学问题。带领科研团队建成国际最深达2400米的四川锦屏核天体物理超低本底实验平台、亚洲首个在线分离放射性核束装置和我国低能不稳定核束核物理研究平台,取得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核天体物理研究跃居国际先进行列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级人才基金,是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获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技一等奖和创新团队奖。在PRL、PPNP、ApJ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现任亚洲核物理联合会主席,曾任国际IUPAP核物理学会副主席。
发展了极低本底高效率核天体物理反应测量方法,攻克了近伽莫夫能量极低截面核天体反应直接测量的重大难题。建成国际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JUNA平台,突破了深地复杂环境下强流稳定传输、高分辨 BGO探测器、毫安级核反应靶稳定性等关键技术,使伽马射线天文学反应达到了最高精度、天体物理圣杯反应达到了最高灵敏度,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古老恒星中钙丰度的起源。是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国家表扬的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成果之一。该成果入选PRL编辑推荐文章、Sci. Bull. 封面文章和2020年度中国核学会十大新闻。
创建了核天体反应高精度间接测量技术路线。国际首次测量了Be-7放射性核束转移反应角分布,完成了B-8高能太阳中微子反应测量,继续为解决中微子丢失之谜提供了重要证据;发现了中子-质子晕结构新形态;发展了高精度多激发态测量技术,解决了阈下共振研究难题,实现了恒星中子源和大质量恒星演化关键反应率精确测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究成果在PRL和ApJ等国际期刊发表,并获邀在PPNP上发表领域综述文章。
所获荣誉
1994年获中核总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被香港求是基金会授予“杰出青年学者物理奖”,成为国内核物理界获此殊荣第一人。
1998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
1999年被推选为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建议人,中核总“十杰青年”。
2003年被中央组织部、人事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央统战部、科技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并授予银质奖章一枚。
曾获国全国劳动模范、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等奖项。
2021年10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柳卫平获中国核学会杰出成就奖。
社会任职
亚洲核物理联合会(ANPhA)主席、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抗辐射国家级应用中心主任。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3 08:2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