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绍庚
清朝湖北应城塾师
柯绍庚(1717—1763),字公望,江夏生员,工于书法,善举业。章学诚的老师。
人物生平
乾隆十八年(1753)章学诚十六岁时,随父到了湖北应城。时有德安知府施廷龙向章镳推荐柯绍庚善授经义,这样,柯绍庚就成了章学诚的老师。此时的章学诚尚童心未歇,又不肯为应举文,好为诗赋而不得其似,自命史才大言不逊,而对于文字承用转辞助语还不能运用得当。柯绍庚告诉他:“文无古今,期于通也;时文不通,诗古文辞又安能通邪?”章学诚当时却把金玉良言当作耳边风,柯绍庚深以为恨,及至后来,章学诚在学术上遇到困难,方才相信柯绍庚用心之良苦。
柯绍庚世居金沙洲,自号金沙居士,施廷龙太守常以大器晚成来鼓励柯绍庚,但柯绍庚最终还是没能成大器,只是以一名廪生而终其一生。
轶事典故
柯绍庚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乡儒,他对章学诚要求颇严,但天性欲“穷古今之变”的章学诚对每天繁重的课业颇为伤神,开始时他并不太喜欢习作应举之文,而喜欢泛览群书,兴趣渐渐趋向于史学。在塾馆,他曾试图取材于《左传》、《国语》等书,改编成纪传体史书,名曰《东周书》,这是少年章学诚第一次涉足于史学。他从此竟乐此不疲,尝试编纂史类书达三年之久。三年后,在父亲和塾师的要求下,章学诚才被迫放弃心爱的史学,而专攻八股之学。虽如此,他已在古史、杂记、方志的研究上初步奠定了基础。他课余曾对人说,自己是“自命史才,大言不逊”(《柯先生传》)。在求学过程中虽然他对塾师柯绍庚的严格颇有微词,但对老师的信赖和感情也是颇为深厚的,以至若干年后,出于对老师的深爱,写了《柯先生传》一文,寄托了对老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参考资料
章学诚师执考.孔子文化传播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1 21: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轶事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