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海勒姆·马克沁(Hiram S. Maxim)发明了利用射击后坐力实施自动装填循环的机枪后,约翰·勃朗宁从那里得到了启发,6年后,即1889年他就开始试验和完善自动装填技术。勃朗宁先是试着把温彻斯特1873型杠杆装填步枪改成了通过枪口的导气式动作原理的自动装填步枪,在1890年和1891年又制造了使用相同操作原理的一种机枪,这种机枪经过改进后被卖给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并生产出1895型机枪,由于这种机枪向下弧形运动的导气活塞系统而被戏称为“勃朗宁马铃薯挖掘机”。
柯尔特M1895机枪由美国天才枪械设计师约翰·摩西·勃朗宁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挺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的机枪。据说,该枪的发明灵感来自于勃朗宁的一次狩猎经历。1889年秋,勃朗宁前往犹他州大盐湖附近的沼泽地打猎,射击时枪口喷出的气流吹动草叶的现象使他意识到可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完成供弹、抽壳等动作。
该机枪的工作原理为:在距离枪口约178mm(7英寸)的枪管下方开有导气孔,枪弹击发后,火药燃气经导气孔冲击位于枪管下方的杠杆式活塞(其回转轴固定于枪管下方),杠杆式活塞向后下方旋转170°,并通过与之铰接的活塞连杆驱动枪机开锁、后坐。
枪机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作用下复进。在复进过程中,从弹带中抽出的新弹上升至进弹位置,并被推进弹膛。同时,在复进过程中,输弹轮旋转带动弹带移动一发弹的位置,使次发弹进入输弹位置。
美国海军在1893年对该枪进行了测试。1895年,该枪由柯尔特公司进一步完善,并正式定名为柯尔特M1895机枪,并先后推出采用海军的李式6mm枪弹和陆军的克拉格0.30-40英寸枪弹的两个版本。
海军最初订购的50挺M1895机枪于 1897年交付。1898年,海军再次订购了 150挺该枪,并配备三脚架和轮式登陆架,供海军登陆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使用。在之后发生的
美西战争中,M1895 机枪显示出了强大的火力;在古巴的圣地亚哥战役中,由陆军上校泰迪·罗斯福指挥,陆军部队与海军登陆部队并肩作战,于是就有了海军的M1895机枪与陆军的
加特林机枪共同响彻凯托山和圣胡安山的景象。
柯尔特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总共售出约25000挺M1895机枪。除美国外,俄国、比利时、加拿大、英国、中南美和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军方都有采购,采用了包括李式6mm弹、克拉格0.30-40英寸弹、斯普林菲尔德0.30-06英寸弹、毛瑟7.65mm弹、希腊6.5mm弹、墨西哥7mm弹、俄国7.62mm弹和英国0.303 英寸弹等诸多口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