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鲁·马宗达(孟加拉语:চারু মজুমদার,英文:Charu Majumdar,1918年-1972年),
印度共产主义革命家,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曾记述了1968年纳萨尔派起义,其作品成为该派运动意识形态的来源。
查鲁·马宗达于1918年出生于
西里古里的进步地主家庭,18岁时就读于
巴布纳(Pabna,现属
孟加拉国)的爱德华学院(Edward College),从此开始走上职业政治活动家的道路。他积极地在孟加拉北部的贫困农村地区开展工作,获得大量关于农民运动的第一手经验知识。正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马宗达逐渐厌恶、远离
甘地式社会改良和“
非暴力”哲学,而深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思想吸引。1938年,在当地共产党领袖萨钦·达斯古普塔(Sachin Dasgupta)的介绍下,马宗达正式加入
印度共产党。之后,马宗达成为贾尔派古里县(Jalpaiguri)农民阵线的组织者,并在孟加拉的城市地区组织工会活动,同时他还深入钻研印度历史上的农民运动。
1951年,阿乔伊·高希(Ajoy Ghosh)当选为印度共产党总书记之后,倾向于执行由
莫斯科主张的“和平过渡路线”,并于1952年正式宣布参与印度的大选。当时,马宗达被提名为
西孟加拉邦立法议会的候选人,但以较大的劣势败北。1963年,马宗达还参与过西里古里县的递补选举,最终也同样未能如愿以偿。在选举政治上的失败使马宗达相信无法通过
宪政主义夺取
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权,这使他与印度共产党内部的激进派联系更加紧密。
1964年印度共产党分裂之后,印共(马)党内的激进分子控制了
大吉岭县地区的党组织,马宗达成为印共(马)在北孟加拉地区的实际负责人。1965年至1966年间,卡努·桑亚尔(Kanu Sanyal)、霍坎·马宗达(Khokan Mazumdar)和卡马克夏·班纳吉(Kamakshya Banerjee)等人在马宗达的指导下开始宣传和推行激进革命的政治路线。1966年8月,马宗达号召大吉岭县特莱(Terai)地区的农民在6个月内发动战争。1967年春天,在印共(马)党内激进分子的动员和组织下,纳萨尔巴里地区爆发大规模的农民武装起义,这一标志性的事件成为印度纳萨尔运动的开端。后,印共(马)党内迅速地清洗了坚持“
冒险主义”路线的纳萨尔领袖,并宣布解散大吉岭县和西里古里乡委员会,马宗达、索仁·博斯(Souren Bose)以及巴拉德旺尼(P.K.Bharadwany)等人被开除党籍。
马宗达天生体质虚弱,加上长期为了躲避警方的追捕而东躲西藏,高度紧张的革命活动导致他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1972年7月16日,由于叛徒的泄密,马宗达在位于
加尔各答东部恩塔利(Entally)的藏身处被警察逮捕。1972年7月28日清晨4点50分,被监禁的马宗达死于
心肌梗塞。
在纳萨尔巴里起义之前,马宗达已经开始广泛地传播他的革命思想。1965年至1967年间,马宗达先后撰写八份历史性文件,详细阐释了自身的革命意识形态,这些文件在当时的印共(马)党内广为流传。马宗达坚信中国革命路线的正确性,他认为,不仅印度的国情与中国相似,而且印度的革命形势也与当年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情形相似,因此,印度的人民民主革命必须走中国革命的道路,采取农民武装斗争的形式。同时,他坚决拒斥
苏联的革命路线和
切·格瓦拉式的拉美革命模式。马宗达设法在印度创造性地运用
毛泽东思想,期望最终以农村的红色
革命根据地包围城市。在他领导的革命时期,纳萨尔主义(Naxalism)不仅要求印度农民立即进行武装斗争,而且它还包含着
歼灭战理论,这种革命意识形态拒绝联合阵线、大众组织和群众运动等。马宗达等印共(马)党的高层认为,在游击战的初始阶段,公开的群众运动和大众组织是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的障碍,因而摒弃了群众路线和大众组织,认为它们并不是游击战所必须的。马宗达将歼灭战(Khatam)视为更高的阶级斗争形式和游击战的出发点,“阶级仇恨”甚至成为马宗达时期核心的革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