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玛舞
蒙古族舞蹈艺术
查玛是包括舞蹈、歌剧、音乐、美术、油塑、木偶等综合性艺术。
蒙古查玛舞
传播和发展
查玛舞的创作
“查玛”基本上可分三种:一种是“赞颂舞”。系歌颂帝王将相以及一些英雄人物百战百胜、威震四方的舞蹈。主要表演他们在战场上的射、刺、砍、杀等武功动作;一种是欢乐舞,主要表现赞颂神仙、活佛等战胜邪恶、于民降吉祥等内容,是一种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蕃式舞蹈;第三种是鸟兽舞。系模拟鸟兽性态舞蹈。如狮子舞,龙舞、凤凰舞、鹿舞等。
表演查玛舞时有跳、唱、念、打等动作。这些都是在古老舞蹈基础上,经过好多优秀演员、活佛、高僧们的改革创新而形成的。创作过程主要是,先由徒弟喇嘛根据佛经的道理创作,经活佛、高僧们审定后,才能公开演出。
从舞蹈的形式语言方面去考察,羌姆的主体是印度佛教
兽禽舞,是元朝灭南宋、征服西藏和东欧后、在各地兽禽舞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这类舞蹈中表演的有狮子、鹿、蝴蝶、鳄鱼、凤凰、龙、狗等。中国不是狮子产地,唐朝时怀西域通商、元朝时征服安息、波斯后、看到当地跳的狮子舞后,把百兽之王--狮子看作威武和吉祥的象征。于是模拟狮子的形象和动作、创作出了狮子舞。表演狮子的俯、仰、驯、狎等到各种情态。另一人边逗挑狮子、边唱……向观众解说,形容狮子的本领及其产地。
凤舞,凤鸟是古代传说中百鸟之王,羽毛美丽、象征祥瑞。居住在南方沿海地区,蒙古人在南方看到当地跳的凤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凤舞,头顶长咀啄鸟头面谱,身披毛羽翎的宽袖蟒袍,穿过正堂,向端坐黄缎墩上的大喇嘛躬身礼后,伸开双臂作展翅飞翔,昂首冲天,腾空而逝之势。
这样模拟兽禽类体态动作和生活情态的查玛舞很能吸引进技术观众兴趣。舞蹈终了时,便跳围圈舞,即所有跳过的舞蹈都重新出场,围成圆圈再舞蹈一次,以表示舞蹈终了,向观众告别。这时的乐调悠扬动听,长袖轻拂,舞姿优美柔和,以脚踢、踏、腾、跳、跺、擦等动作,舞出各种清脆、复杂的节奏。带有祭祀送鬼仪式的一种综合性舞。
油花木偶查玛是佛教里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为纪念释迦牟尼而在拉萨、塔尔寺等地庙上,于正月十五日晚上陈列酥油灯,在木架或牌坊架上用各色酥油塑造的各种山水、人物、花草、鸟兽或传奇故事。图案的造型精巧生动。在木架上排演摔跤、赛马等木偶舞,增强灯火节的光彩,吸引观众的兴趣。
查玛的艺术特点
查玛艺术的特点跟其他戏剧、舞蹈、歌剧一样,也有它自己的民族特色它的主要艺术特点有:
(1)演员都身着蟒袍或绸缎服装,披着比较笨重的服饰道具,头戴各种假面具。这些假面具有神仙、英雄、武士、魔鬼、鹿、狮子、凤、男女老少人物等面具。这些道具在演出时不太灵便,但很形象,很能吸引观众。
(2)吸收古老舞蹈的曲调、动作,并保存了古老乐器。乐器方面有大小鼓、法号、林卜、绕、磬、木鱼、钢朗等祭祀用的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乐队人数不多,但乐器的效果很好。我们从查玛的舞曲中可以听到古老舞曲,可以看到古老舞蹈动作
(3)查玛舞表现了蒙藏人民不怕敌人,百战百胜的雄壮气派和抚育儿女,繁衍生息的生活气息,它的舞蹈艺术性比较高,充分体现了蒙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成就。但是查玛中也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和祭祀仪式内容。
(4)演员都是喇嘛,没有世俗男女演员。因此,把一些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男女关在门外,这对查玛舞的发展很有影响。查玛中表演女人、女神、女妖的都是男扮女装。喇嘛戴上女人面具,仿效女人动作,表达女人情态。
(6)具有群众性、生命力强。查玛舞长期以来广泛传播在西藏、内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几千座大小寺庙里。成千上万的观众从几百里远的家乡来到庙上观看查玛,因此,它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查玛音乐的乐器
任何一门宗教,都是首先产生这一宗教的思想体系,并在相当一段时间的游说与辩论乃至斗争中逐渐完善它的理论。而乐器(以及由乐器所演奏的各种音乐、待述)则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传经讲道的艺术手段。这就是说,喇嘛们演奏各种乐器,奏出悦耳动听的音乐,是为了更好的讲经,而不是开音乐会,让信徒欣赏音乐。喇嘛教徒虽然与平民俗人在信仰上有所区别,但他们毕竟也是人。喇嘛教的发展也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法锣 也叫大锣、哈愣克。直径66厘米,小海心直径6.6厘米,厚约0.6厘米,黄铜制成。锣锤长约45厘米左右,锤头缠以黄绢。法锣多悬挂于寺庙之高堂通达处,开第二趟经和第三趟经时击之。其翁音极强,近听时沉滞,远听则浑如闷雷。
哼哈也叫手铃。响铜制成。铃身镶有图案,铃柄镂有佛像。专供经头讲经时用之,以便掌握时辰、机缘。使用时手执铃柄摇之,其声叮咚作响,清彻悦耳。
镗姆布勒也叫郎巴鼓。用两颗人头骨壳磨制镶嵌而成,面蒙人皮,继将二鼓背对背连在一起,中腰系之以绢,以利持鼓。又以两根丝绳各绾一小铜球,附于左右,以击鼓面。诵经进摇之以球击鼓,为经文节奏。用毕置于特制之兽皮袋,或悬挂于干燥处。
骨制甘令用人腿骨制成。制作时先将人之大腿骨取下,继将大头一端横截见眼,抽出骨髓,又将小头一端磨光取平,钻眼嵌哨以便吹之。器身镶银裹铜,置于特制之兽皮袋。此器大召有二支,后失传,现以铜墙铁壁质甘令代之(待述)。骨质甘令仅在每年腊月三十晚接神时吹之,两小喇嘛各操一支,面向四面八方。其声呜呜咽咽,凄凄切切,借此以吓魑魅魍魉。驱旧年之灾星祸根,迎来年之欢乐与顺利。平时不用此器。
喇嘛所用之镗姆布勒与甘令为人之遗物,据考,其一,遵喇嘛之遗嘱而得;其二取之于亡人、罪囚之身。常用此器,据说,能镇邪恶、壮神威。
大镲也叫磬。呈草帽状。外直径39厘米,镲碗直径21.5厘米,高7.3厘米,系黄绢以利持镲。黄铜质。镲有阴阳之分,二叶镲相击时,须有一定力度才能充分使其产生共鸣。乐队中的大镲多则八副,少则二至四副,内有一人为首席,坐在乐队左首,负责指挥乐队。
毕练铜质。号身全长250至260厘米之间,喇叭口直径为19。5厘米,管身最细之处直径为1至1.3厘米之间;号嘴呈现碗状,外直径为4.7至5厘米,内直径3至3.2厘米,深1厘米。大型步战的毕练不少于四支,小型步战不少于二支。毕练因其管身长,所以吹奏起来很费力气。一般说来,只要求演奏老能将其吹响为其码条件,进一步再要求声音纯正、均匀,并能尽量延长一口气的吹奏时间。在具体吹奏时,演奏者之间还要互相配合,轮流换气,以使乐声不断为好。也有些水平较高在具体吹奏者能吹出几种比较复杂的节奏来,但不常用。另外,吹奏毕练时可以坐着吹,但应适当把毕练加高一些;也可以站着吹,这时就必须有一名小喇嘛在前面找着毕练。大召原有毕练十六副,现仅存四副。另外还有一种体形稍小一些的毕练,其构造和发音原理与大毕练相同,只是发音较高。大召原有二十多副,现全部丢失。
铜质甘令
喇叭也叫毕什古勒。形如民间唢呐,但较其粗大,身长52厘米,喇叭口直径13.5厘米,七孔以出音调。
跳查玛舞时各种乐器多作成双成对的作用。
乐队为跳查玛舞的表演者伴奏是远销以鼓镲的轰鸣声为基础,当一轮表演完换下一轮时,毕练和甘令才呜呜响,及至全部表演的高潮,喇叭等乐器才奏响.因此,这就要求音乐伴奏要节奏准确,速度稳当.同时又因为表演者全部带有面具,仅能从那面具张开的小孔中看见外面的一线天(有的面具无透眼),这样,表演者只有凭着听觉来进行表演。这就更要求首席大镲演奏者熟习步战的全部内容和动作要领,以使音乐和表演配合默契。
参考资料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平台非遗精粹-详情.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服务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4 08:18
目录
概述
蒙古查玛舞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