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电路(Flex Circuits,又称为Membranous Circuits)是一种将电子元件安装在柔性基板上组成的特殊电路,基板通常为如
聚酰亚胺塑料、聚醚醚酮或透明导电涤纶等高分子材料。它的特点包括重量轻、厚度薄、柔软可弯曲。
当1903这一年,柏林人艾伯特·汉森针对于解决电话交换的需求在英国提出了“印刷”电路的专利,在介质基片上制造金属导体图案。尽管不是真正的“印刷电路”的方法,这似乎是第一个有记录的电路发明。
于同一时期,托马斯·爱迪生在一份书面答复中也提到了在纸上画导电迹线的方法,包括选择性施用聚合物胶粘剂和导电颗粒,这一方法是现代聚合物厚膜技术的基础。但没有证据表明他付诸了实践。
1913年,亚瑟·贝瑞申请了用抗蚀剂涂层和蚀刻金属方法制造电路的专利;约1918年,发明家Max Schoop采用了金属火焰喷涂工艺将其商业化;接下来Charles Ducas改进了蚀刻和电镀;一年后法国人Cesar Parolini想出了在
电镀添加剂领域的改进;那个时代的其他发明者也采用
印刷电路板的方法。
1923年,Seymour使用印刷石墨糊制造的层纹路,正式进入了柔性电路的缺口。他描述这个使用蜡纸和杜仲胶作为绝缘体,石墨、铅和铜作为导电浆料的电路是“可以输送、传播、调节沿或跨通道的脉冲;柔韧、比较薄、易弯曲,能够被制造以承担各种形式”,并被应用于了一个无线电调谐器。
1933年,Franz在聚合物油墨中首次添加导电粒子,并增加了过程中一个铜电镀的步骤,这一概念被现代电路制造商采用。Franz在一项专利中描述了三维柔性电路原理下一个聪明的“可折叠”(accordion,又译为手风琴)电路,令人惊讶的是当时柔性电路行业尚未充分利用三维弹性概念。
2013年由
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的一种柔性电路,创建在一个超薄薄膜绝缘层上,仅有2微米厚,每平方米的重量只有3克。这种电路为医生提供了未来将传感器植入人体内的可能。可以用于监控各种身体数据,比如体温、
血压以及
肌肉或心脏电子脉冲等。
2015年,
美国哈佛大学纳米科学家
查尔斯·李波及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
方英,带领他们的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可注射”到活体组织内的柔性电路,这些由网状电极构成的电子元件,能装在针直径小到0.1毫米的注射器里,注入后不到1小时就可以展开到原来的形状,实验已证明可用于检测小鼠的大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