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国际电影节
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
柏林国际电影节(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创立于1951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熊奖”。
历史沿革
1945年的夏天,电影从德国人的生活中暂时消失了两个月,德国多数大城市成了一片废墟,柏林的建筑倒塌了四分之三,许多人躲到地下掩体过夜,更多的人露宿街头。盟军虽然占领了德国首都,还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纳粹余党,满足居民日用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文化场所都关门了,但衣食的匮乏也没能阻碍老百姓对娱乐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刚刚来临,歇业不久的电影院纷纷开张,奉献出两个小时的忘情投入和温馨空间,是电影给了风雨飘摇中的德国人最后一点卑微的温暖,即令国破家亡,德国电影人也在努力工作。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诞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对资助电影极为热心,他们想到要搞一个大规模的国际电影节,就定在柏林,须知对于联邦德国来说,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国的一块飞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
从柏林国际电影节诞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压倒性的主题,至少电影艺术交流完全不在考虑之列。这是一个完全的冷战产物。
对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创办起到关键作用的其实是美国驻德的文化官员,他们一心要将电影节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对共产主义的“文化桥头堡”。柏林这个曾经的东欧文化枢纽,此刻成为西德民主复兴的象征。
1951年6月,第一届电影节在西柏林举办。因为预算不高,规模也不大,只有20个国家参加。这个被盟军炮弹摧毁的城市显然不是理想的旅游之地,人们对糟糕的天气和接待工作怨声载道。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浓厚政治色彩从一开始就和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竞争对手注重商业性泾渭分明,其他欧洲电影节都十分依赖明星来获得关注,满街是销售电影和计划书的片商。但柏林却依靠地缘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迈克尔·鲍威尔、罗伯托·罗西里尼和亨利-乔治·克鲁佐在内的电影人光临。参加电影节的国家和人数也逐年稳步上升,终于被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FIAPF)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加入了老资格的电影节的行列。
第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由美国人赞助了大部分资金。美驻德官员Oscar Martay参加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后对在柏林举办一个类似的活动十分支持,希望举行的时间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之前,以此吸引好电影参展。最终西柏林决定将电影节举办时间定在6月,每年6月举办的传统一直到1977年,后来改为2月。
光有政客,是办不起来电影节的。
所以如果从电影人的角度来看待政治挂帅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就会发现,真相并非仅仅政治那么简单。
听说要举行国际电影节,德国的电影人开始摩拳擦掌,他们很希望有机会找到海外投资和发行的渠道。这种渴望在百废待兴的德国尤其强烈,所以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本地化特色从创办伊始就十分突出。
各方利益交汇,最后都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阿尔弗雷德·鲍尔(Alfred Bauer),他担任了前几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组织者。二战中鲍尔在UFA工作,也担任了战后英国占领军的电影政策顾问。他想通过努力让柏林重新回到欧洲文化版图的中心位置,再度成为电影制片和发行的枢纽。
柏林的电影业内人士起初也是欢迎电影节的,既是继承了柏林作为德国电影中心的文化遗产,也能让制片厂有利可图。由于当时德国的分裂,西德电影人无法进入苏联控制下的巴贝尔斯堡制片厂(世界上最大、最悠久的电影制片厂之一)和约翰尼斯塔制片厂。他们的工作大都不稳固,于是许多柏林的从业者都跑到慕尼黑、汉堡、杜塞尔多夫和威斯巴登去工作。其中,慕尼黑本来在德国国内便可以说是柏林文化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又成为新的电影发行中心,巴伐利亚人开始宣称慕尼黑成为“电影之都”,这让留守的柏林电影人心急如焚。西柏林电影工会向市长施加压力,称柏林的电影工业已然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制片厂,有的还想西迁中,在柏林的电影首映礼愈发罕见,长此以往,电影工业将从柏林消失。
本来,官方和电影业内人士一拍即合,似乎可以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这个平台上相互依存。但很快,电影人发现柏林国际电影节并非像想象中那么有利。西柏林当时有200多万人口,七分之一失业,剩下有工作的收入也非常低。所以,柏林国际电影节无法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相提并论,他们不得已打出亲民、大众的牌,将上座率和普通影迷的参与度放到了重要地位,所以设置了露天电影、明星游行、签名大会的单元。特别是出于政治考虑,将露天放映场所设在东西柏林交界处,希望吸引东柏林的人前来(柏林墙于1961年修建)。 电影节放映了Hans Albers主演的《Night son the Road》,Albers在德国很有名气,他对东西柏林的观众都具有极大的号召力,果然引起了观众们的共情。
柏林国际电影节与众不同的另一点是把奖项的决定权交给普通影迷,从1952年第2届到到1955年第5届,都没有专业评审团,观众投票来决定奖项归属。1956年,改成国际评审和观众共同决定奖项归属,马塞尔·卡尔内担任主席。1957年后,全部改为评审投票制度,文化品位和艺术专业度逐渐提升。
起初的大众政治路线遭到了电影人的激烈反对,有人说盲目扩大放映规模在国际上没有先例,不是电影节的正道,因为加映了一些收不回钱的场次,片方更不高兴。发行人说,普通观众对较为艺术化的电影接纳程度并不高,此举毫无益处,我们是在办电影节,不是白酒展销会。这一回合最终是政治取胜。
得不到本地电影人的支持,必然难以持久。德国电影制片人协会声明拒绝参加电影节活动,协会发言人表面上将不参与归于德国制片人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弱化的地位,他们无力和美国、法国、意大利竞争。其实从深层次来说,不过是电影人对美国占领政策不满而产生的抵制,他们尤其讨厌美国人把持柏林国际电影节,制订的政策说到底主要是为美国人的政治宣传服务,然后为觊觎中欧市场已久的好莱坞商人大开方便之门,对德国电影的发展却没什么益处。
制片人协会还认为:因为盟军的电影政策,德国电影现处在一个很悲惨的境地。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美国极力将居于垄断地位的德国电影公司UFI(纳粹时期,由最大的制片厂UFA和其他公司合并而来的卡特尔组织)分解的政策,并限制德国电影公司同时涉足电影业中的多个分支,比如从事制片的不得同时经营发行或放映环节,这样的后果是出现了很多势单力薄的小公司。所以德国业内人士频频向有关机构游说,要求更合理的政策,比如允许垂直经营,扩充实力和好莱坞巨头展开竞争。
德国电影人在和电影节官方谈判是否参加的时候,提出为了拯救德国电影,除非政府提供减税优惠或者增加补贴。这个愿望落空了,为了表示安抚,组委会同意在第二届电影节设立一个特别单元,针对外国买片人和国际传媒,宣传30到40部德国战后几年中拍的好电影,帮助德国电影出口。鲍尔说电影节很愿意成为德国电影公司和国外买家之间的桥梁,向外推介国产片,他希望劝服德国电影人,柏林国际电影节不仅是外国影片的展台,一定也支持德国电影。 但事情并不顺利,鲍尔向德国经济部申请拨款被拒绝,计划中的单元搁浅,一些制片人只好自己出钱做了个小型展会,把最有商业价值的几部德国片推出去。因为缺乏政府的支持,效果并不明显,业内人的积极性被挫伤了,他们对电影节的坏印象并没有发生根本改观。所以在最初的几届电影节上,德国电影的参与率还是很低。这种局面直到好些年后,德国电影恢复了生机和信心,商业电影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大幅上升后才好转。
面对电影界对政府不扶持国产电影的批评,西德内政部举办了一个类似德国奥斯卡金像奖的奖项(Bundes Filmpreis),由公众、文化界和知识分子组成的评审团对全年德国电影进行评选,这是德国电影奖(Deutscher Filmpreis)的前身,属于政府表彰。1953年,该奖成为电影节的特别单元,提高了获奖影片的国际知名度。但是,德国影人却指出这个奖的目标不是复兴电影业,其中存在严重的政治倾向,内政部表彰的全是反共或倒向北约的电影。面对质疑,官方人士称这个奖是个“礼物”。
195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被接纳为国际A类电影节,但其声誉却被良莠不齐的竞赛单元所削弱,影评人抱怨柏林国际电影节好影片少、影片种类单一。这个批评实际上是个参赛权的问题,比较戛纳和柏林的参赛国家名单,很容易发现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参赛资格面向所有国家,包括苏东阵营。法国外交部会向所有建交的国家发送邀请函,法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也积极向苏联和中国发出邀请。
1958年,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颁给苏联电影《雁南飞》,德国记者强烈要求柏林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所有国家参赛,不管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差异。有记者认为:电影节作为展示窗口的年代过去了,作为正宗的国际A类电影节,虽然不意味着不问政治,但一定要向所有国家开放。在这点上,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比柏林国际电影节处理得更合适。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来说,柏林国际电影节太过壁垒森严。直到1969年,柏林国际电影节终于将金熊奖授予南斯拉夫电影《第一份工作》。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柏林国际电影节处于明显的停滞时期。1971年,在传统的影片竞赛之外创立了新电影国际论坛。1974年,电影节上出现了第一部苏联影片,一年后,东德影片也加入进来。政治气候发生了变化,西德和东德签署了条约。从此,柏林国际电影节把自己重新定位为国际电影生产的一面镜子,使电影节在东西方之间的汇合与调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2018年5月,柏林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2022年1月19日,第72届柏林电影节公布主竞赛单元入围名单,本次入围影片有18部。
2022年2月22日,据外媒报道,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宣布,第73届柏林电影节将于2023年2月16日至26日举行。
2022年10月,柏林电影节组委会宣布,自2023年第73届柏林电影节开始,将由一个三人组成的评审团,在剧集展映单元评选出一部最佳剧集,授予最佳剧集奖。组委会更会与好莱坞媒体Deadline,在欧洲电影市场中设立柏林剧集市场。第73届柏林电影节将于2023年2月16日-26日举行。
2023年1月23日,第73届柏林电影节公布片单。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入围主竞赛单元,邬浪导演的《雪云》入围奇遇单元。2023年2月,第73届柏林电影节闭幕。7月11日,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办方在官网发布声明说,由于成本原因,2024年柏林电影节将进行结构性改革,规模显著缩减。12月12日,德国文化部长克劳迪娅·罗特宣布,来自美国的特里西娅·塔特尔将出任柏林国际电影节新主席。
2024年2月15日至25日,第7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
据《好莱坞报道者》2024年11月4日称,柏林国际电影节主办方当日宣布,将于今年年底退出社交平台X,将宣传互动的重心转移到其他社媒平台上。
2025年2月13日-23日,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举行。
基本简介
单元设置
1、主竞赛单元
2、遇见单元
3、短片竞赛单元
4、全景单元
5、论坛单元
6、特别展映单元
7、新生代单元
奖项设置
一、主竞赛单元奖项
1、最佳影片金熊奖(Golden Bear for Best Film)
金熊奖是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最高奖项,创立于1952年,一般仅颁发给一部电影作品。金熊奖与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均为电影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
金熊奖主要授予最佳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金熊奖奖杯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
1987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金熊奖。
2、评审团大奖银熊奖(Silver Bear Grand Jury Prize)
评审团大奖银熊奖,又名评委会大奖银熊奖,旧称评审团特别奖银熊奖,于1965年设立,是柏林国际电影节仅次于最高奖项金熊奖的二等奖。
3、最佳导演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Director)
最佳导演银熊奖,于1956年设立。
4、评审团奖银熊奖(Silver Bear Jury Prize)
评审团奖银熊奖,于2021年设立。
5、最佳主角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Leading Performance)
最佳主角银熊奖,又名最佳主演银熊奖,于2021年设立。
6、最佳配角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Supporting Performance)
最佳配角银熊奖,于2021年设立。
7、最佳剧本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Best Screenplay)
最佳剧本银熊奖,又名最佳编剧银熊奖,于2008年设立。
8、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Silver Bear for Outstanding Artistic Contribution)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于1978年设立。
注:1、2020年,由于阿尔弗雷德·鲍尔涉嫌曾为纳粹德国时期电影部门服务,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决定停颁以他名字命名的“阿尔弗雷德·鲍尔银熊奖”。2、从2021年第7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开始,于1956年设立的“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最佳女演员银熊奖”取消,改为“最佳主角银熊奖”、“最佳配角银熊奖”,表演奖项不再以性别区分。
参考资料:
二、其他单元奖项
1、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Honorary Golden Bear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终身成就荣誉金熊奖是柏林国际电影节颁发的终身成就类奖项,旨在表彰全世界对电影艺术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电影人。
2、短片竞赛单元:最佳短片金熊奖(Golden Bear for Best Short Film)、短片评审团奖银熊奖(Silver Bear Jury Prize for Short Film)
最佳短片金熊奖、短片评审团奖银熊奖,于1956年设立。
3、新生代单元:最佳影片水晶熊奖(Crystal Bear for Best Film)、最佳短片水晶熊奖(Crystal Bear for Best Short Film)
最佳影片水晶熊奖、最佳短片水晶熊奖,于2007年设立,旨在鼓励业界创作更多适合14岁以上青少年观看的电影。
4、泰迪熊奖(TEDDY AWARDS):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纪录片/随笔片奖、最佳短片奖、评审团奖、特别泰迪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酷儿棕榈奖”(Queer Palm Award)、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酷儿狮奖”(Queer Lion Award)相类似,柏林国际电影节自1987年起设立专门的LGBT同志电影奖项。泰迪熊奖针对柏林国际电影节所有单元展出的同性恋、双性恋和变性人相关主题的影片。首届获奖者是佩德罗·阿莫多瓦执导的电影《欲望的法则》。
5、其他奖项:最佳处女作奖(GWFF Best First Feature Award)、柏林纪录片奖(Berlinale Documentary Award)、柏林摄影机奖(Berlinale Camera)、全景观众奖(Panorama Audience Awards)、德国人民基诺奖-指南针透视奖
6、读者评审团:柏林晨报读者评审团奖、Tagesspiegel读者评审团奖、酷儿泰迪读者奖
7、独立评审奖:Prizes of the Ecumenical Jury、Prizes of the FIPRESCI Jury、Guild Film Prize、CICAE Art Cinema Award、Label Europa Cinemas、Caligari Film Prize、Peace Film Prize、Amnesty International Film Award、Heiner Carow Prize、AG Kino Glide 14plus Prize
8、流星奖
流星奖旨在表彰具有才华的欧洲青年演员。
9、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FIPRESCI Prizes)
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不属于柏林国际电影节官方颁出的奖项,而是由“国际影评人协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 la Presse Cinématographique)主办。该机构于193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创立,比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历史还要悠久,拥有世界上5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成员。除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外,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华沙国际电影节等也都常设有“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协会评选出的最具有进取意义的电影作品。
10、剧集展映单元:最佳剧集奖,2023年起增设。
历届回顾
历届获奖
金熊奖
最佳导演奖
最佳演员奖
历届之最
华人获奖
亚洲入围
华人评审
奖杯标志
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标志物是一只抬起手臂向人们致意的柏林熊。
金熊奖奖杯雏形是女雕像家雷尼·辛特尼斯于1932年设计的,自1951年开始为获奖者颁发的的金熊奖与银熊奖,正是在她的原创基础上制作而成的,一直沿用到1959年。从1961年开始,原先柏林熊抬起致意的右臂变为左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熊像原铸制模型由在弗雷德诺的诺阿克铸制厂所拥有,他们曾与辛特尼斯密切合作,仍在为柏林国际电影节提供熊像。
国际影响
柏林国际电影节于1951年在三个西方盟国的倡议下创立。这以后的十年内,电影节已经确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玛·伯格曼萨蒂亚吉特·雷伊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罗曼·波兰斯基和法国“新浪潮”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都以他们的影片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国际性的成功。
到了21世纪初,柏林国际电影节已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一道成为最主要的国际电影节。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吸引了大量观众,而且还吸引了许多电影制作人。超过60个国家的报纸、杂志、互联网、电台、电视台的将近3000名新闻记者蜂拥而来,每年仅公开的电影放映就吸引了超过35万宾客。
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围电影参与的竞赛单元,在竞赛结束,由国际性的评委会颁发电影节主要奖项。
柏林国际电影节“发现”了一大批电影导演,如今他们的地位已经写进了电影史。柏林国际电影节的获奖者包括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让·吕克·戈达尔英格玛·伯格曼西德尼·吕美特克劳德·夏布洛尔罗曼·波兰斯基萨蒂亚吉特·雷伊卡洛斯·绍拉李安张艺谋罗伯特·阿尔特曼约翰·卡萨维茨和许多其他杰出电影艺术家。
商业合作
宝马、欧莱雅、ZDF、Entega、GLASHÜ、TTE ORIGINAL、HUGO BOSS、通灵珠宝、ARRI Film、BARCO、DEUTSCH-FRANZÖ、SISCHES JUGENDWERK、GWFF、Kinoton、MOË、T&CHANDON、rbb RUNDFUNK BERLIN-BRANDENBURG、SAMSUNG、TV MOVIE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9:48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