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盟(194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组成的政治和军事侵略性同盟。
历史沿革
1938年初至1939年夏,德、意、日在柏林、罗马和东京分别进行多次谈判,酝酿在日、德、意《反共产国际协定》基础上建立三国同盟。
1939年5月22日,德国和意大利于柏林订立同盟条约,此为法西斯轴心国军事同盟之始。日本和德国因各自的侵略目标与步骤有异,谈判停滞不前。同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订立后,日本一度中断与德国缔结同盟的谈判。9月德国进攻波兰后,日本曾表示采取不介入欧洲战争的立场。迨1940年夏,德国武装侵略势力席卷西欧、北欧后,日本为加紧侵华战争并准备发动太平洋战争,对建立三国同盟又趋积极。同年9月27日德国外长J.von里宾特洛甫、意大利外长G.齐亚诺及日本外相来栖三郎在柏林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又称《柏林条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为:德、意和日本彼此承认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导地位”;三国中一国受到未参加中日战争和欧洲战争国家的攻击时,相互给予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同盟条约的矛头首先是指向苏联,其次是指向美国和英国。条约诡称其条款不影响三缔约国与苏联现存的政治地位。实际上,希特勒德国企图利用日本在远东牵制苏联,激化日美争夺太平洋的矛盾,把美国吸引到太平洋上,以便同英国争夺大西洋。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表明,德、意、日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正式形成,它促成德国武装进攻苏联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