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亭游灯
民俗祭祀活动
枫亭元宵夜游灯踩街习俗是枫亭城区民众在上元节前后五天自发性组织的大型道教类民俗祭祀活动,包括游灯和踩街表演两大项目。她源于中国古代的上元节迎神灯会,融合北宋汴京城御街的游灯及踩街表演,历经九百余年传承。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蔡襄本郡为官知泉州,倡议泉州九县(含莆田、仙游、同安三县)在上元节期间仿照开封府举办游灯兼踩街活动,以游动的形式一边展览彩灯彩牌一边表演文娱踩街节目,以庆祝上年的五谷丰登和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好运连年,以此浓郁乡亲、同娱同乐、增进邻里团结。于是枫亭城和刺桐城告别了单一的彩灯展会,加入彩球舞、拍胸舞、钱鼓舞、惠女舞、童身舞、皂隶舞、车鼓、军鼓、腰鼓、五音吹、大鼓吹、笼吹、南音清唱、弦管、十音八乐、百戏龙阁车、木偶戏、妆人、旗锣鼓枪、龙虎斗、歌吹漫步、舞龙狮、踩高跷、南少林武术等踩街表演,相互借鉴不断创新,开始了千年游灯踩街历程,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双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枫亭元宵夜游灯踩街习俗经过蔡襄、蔡京、林兰友等历代名士的指导,不断融入宫廷灯艺精华与踩街表演,游灯参考兴化,踩街借鉴泉州,创新发展,历近千年沧桑依旧活力无限!南宋时某年农历正月十六晚,泉州知府王十朋巡视仙游县连江里枫亭驿,在南市街观赏游灯踩街时,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枫亭元宵夜游灯踩街习俗狭义上仅指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枫城五宫一庙元宵游灯踩街活动。
历史渊源
枫亭镇,自古是闽中沿海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与泉州府惠安县交界处的商贸重镇,暨今莆田市荔城区、仙游县、泉州市泉港区等三县区交汇处的交通要镇,是联系湄洲港南岸(惠安县)与北岸(莆田县)的中枢纽带,是包含原泉州港、兴化港在内的湄洲港中心,是民国福建省四大名镇(枫亭、涵江、石狮、石玛)之一。西北方向距离仙游县鲤城26公里,正南方向距离惠安县螺城27公里,东北方向距离莆田县荔城(兴化府城)33公里,西南方向距离晋江县刺桐城(泉州府城)50公里。枫亭镇,一个有着二千余年历史的古镇,有着自己特色的枫慈溪文化,以莆田县荔城、仙游县鲤城为代表的莆仙文化和以晋江县刺桐城、惠安县螺城为代表的泉州文化的综合影响力在此达到均衡。独特的枫慈溪文化,特色的上元游灯和踩街表演,造就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枫亭元宵游灯踩街习俗》。
古往今来,枫慈溪两岸商贸发达、文化灿烂,艺术鼎盛,曾孕育过南唐的晋江王留从效、南康郡王陈洪进、北宋的端明殿学士蔡襄、徽宗朝丞相蔡京、右丞相蔡卞、监察御史许稹、元朝的文状元林亨、顺帝后宫肖妃丽蓉、明朝的南京户部主事陈迁、中宪大夫薛大丰、兵部尚书林兰友、行人司徐稚佳、清代的书画家林肇祺等历史名人。自宋代至清朝,枫亭区域登进士第127人,任知县以上的112人,有科甲冠八闽之美誉。丰厚的枫慈溪历史文化积淀,加上蔡襄、蔡京、林友等名士的京城元宵灯艺,催生了枫亭元宵游灯踩街的民俗文化奇葩。
枫亭元宵夜游灯踩街习俗源于中国古代的上元节迎神灯会,北宋嘉佑元年至宣和七年间不断融合汴京城御街的大型元宵游灯及文艺踩街表演,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历经九百余年传承而来。开封府御街上元节游灯和踩街表演的习俗在福建路的传播,要归功于泉州郡守蔡襄。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蔡襄任福州郡守时,曾布告福州郡城百姓在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挂彩灯,一时为民众所不解。为使福州郡城百姓喜气洋洋,改善官民之间的琴瑟不调,蔡襄颁布公告,要求城中居民每家制作七盏彩灯,在上元节时家家悬挂,官民同赏(灯),只挂彩灯不游灯。此公告一出,富家大族兴高采烈,而平日里为温饱发愁的平民百姓却一筹莫展,要一下子做出七盏彩灯,实在是负担不起,而不做又怕官府治罪。郎官巷有一诗人陈烈,愤然登上鼓楼挥毫题灯:“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对泣。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贫苦人民的愤怒。当微服私访的蔡襄看到了灯面上醒目的诗文之后,诚恳地说道:“我蔡襄愧为州官,没有考虑各家实情,武断从事。陈烈的这番举动,很好啊!上元佳节,愿制灯者制灯,无力制灯者,赏灯!”话音一落,周围百姓认出是知州亲临观灯,闻言顿时欢声四起。后人有诗赞道:“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蔡襄一心为民,心血如同洒在千峰万岭上的浓霜,把满山的秋叶都染红了。
北宋嘉佑元年(1056年),枫亭人蔡襄本府为官知泉州,曾倡议泉州府辖下九县(含莆田、仙游、同安三县)在元宵节期间仿照汴京开封府举办游灯踩街活动,以游动的形式一边展览彩灯彩牌一边表演文娱踩街节目,以庆祝上年的五谷丰登和祈求本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好运连年,以此浓郁乡亲,同娱同乐,增进邻里团结。于是,故乡枫亭枫城和晋江县刺桐城告别了单纯的元宵节迎神赏灯会,加入彩球舞、拍胸舞、钱鼓舞、妈祖舞、惠女舞、童身舞拜年舞、街舞、五音吹、大鼓吹、笼吹、南音清唱、弦管、十音八乐、莆仙戏、高脚戏、歌仔戏、妆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百戏阁车、龙阁车、马队阁车、龙虎斗、舞狮、弄龙、踩高跷、南少林武术等文艺踩街表演,相互借鉴,不断创新,开始了千年元宵夜游灯踩街历程,并且在改革开放后双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在《陈倦飞·文稿三》里考证:庆历六年(1046年)秋,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主持漕运时,在枫亭驿赏灯题诗。宋徽宗宣和末(1101—1105年),蔡京之子蔡攸荣归时, 以色乐彩灯回游枫亭,从此以后,枫亭元宵游灯融入了宫廷灯艺的精华,形成了精品文化与传统艺术有机组合的独特风格。宰相蔡京之子蔡绦曾作“香涌太平巷、灯耀青螺峰”诗(太平巷即今枫亭兰友街。青螺峰即塔斗山),描述了枫亭元宵游灯的盛景。《山房遗稿》、《连江里志——岁节》也记载了这一历史盛况。南宋时期某年农历正月十六,泉州知府王十朋巡视仙游县连江里(枫亭驿),在枫城南市街观赏枫亭元宵游灯踩街时,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在枫城南市街读书致仕,后来南市街的先人们为了纪念蔡襄,就把“南市街”改为“学士街”。至明代天顺八年,枫慈溪两岸不到二里地域,就有陈迁、薛大丰、林兰友、徐稚佳相继登第,并在朝为官。’时人称为“一溪四八皂”,荣耀一时,灯事更是热闹非凡。从农历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晚,由这四位朝官的故乡,依次举行游灯活动,一直延续下来。
霞桥三薛十三暝游灯,挂“独占枫江第一春”,十四日下午出游;霞溪十四暝游灯,挂“天官赐福”,十五日出游;鱼街十五暝游灯,十六日打街不出游;十六暝学士游灯,十七日出游;北门兜十七暝游灯,十八日出游;十九日鱼街出游。这样,此规定延续四百多年,形成了定制。霞桥社区出了宋代武状元薛奕,明朝吏部尚书薛元鼎,户部员外郎薛大丰,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时,用“独占枫江第一春”为主匾,并以蜈蚣灯为主;霞街社区是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的故乡,农历正月十四夜由5个自然村举行游灯,十七夜由北门自然村单独举行游灯;兰友社区因明朝御史林兰友,曾于农历正月十五奉旨归乡致祭,因此每年元宵正月十五夜,乡民以“奉旨致祭”作为兰友街游灯的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学士社区因元代状元林亨和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在此读书致仕,宋代王十朋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因此学士街于农历正月十六夜游灯,即以“大魁天下”和“端明学士里”作为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
1951年, 因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枫亭元宵游灯活动被禁止。至1977年又恢复。从此以后,游灯踩街内容不断丰富,灯艺日臻完善,踩街表演年年精彩纷呈,规模更为壮观。
地理环境
相传汉朝何氏九仙,往九鲤湖修仙,在此留驻,结枫为亭,枫亭因此而得名。枫亭镇位于福厦公路中段,三面环山,东面临海。是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生态园林和山海田河于一体的千年文化名镇。东连莆田市秀屿区,南接泉州市泉港区,北靠仙游县郊尾,西与园庄镇接壤。东南临湄洲湾,海岸线5公里,海曲线16.5公里,全境长15公里,南北宽7公里,总面积87.38平方公里。全镇19个村、6个社区居委会、人口10.2万,汉族总人口10万多,回、蒙、苗、彝、壮、瑶、畲和哈尼族计2千多人。在集镇区内,6个社区人口17760人,全是汉族。
枫亭镇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盆地、河谷错杂其间,西北边海拔646米,属最高峰,东部的海滨村海拔仅5米。年平均气温20.50C,平均年降雨量1300毫米,无霜期300多天,林地面积83000亩,森林覆盖率60%。主要矿产有暗紫色安山岩、岩浆岩、硅质岩、砖红性红壤、盐土等。水利资源丰富,境内有枫慈溪、沧溪,年平均流量1.01亿立方米,水库10座,有效库容888.4万立方米。还有小溪河多处。
枫亭交通便捷,福厦公路贯穿境内,全长6.5公里。福厦高速公路,在这里开设入口站。通往山东的滨海公路已经开工,还有正在投建的福厦铁路,货运站设在辉煌村;枫港、沧溪、霞桥、海安四个码头直航浙江、上海、大连和台湾,从而使枫亭成为东部沿海最密集的交通枢纽。
优越的地理环境,促进了枫亭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构成为枫亭元宵游灯民俗民间文化发展传承的独特优势。
活动时间表
活动内容
枫亭枫城元宵游灯踩街是福建省的大型道教类民俗祭祀娱乐活动,始于宋代庆历年间蔡襄就任泉州知府时期,迄今已近千年历史。枫亭元宵夜游灯踩街习俗狭义上仅指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的枫城五宫一庙元宵游灯踩街活动,即霞桥村灵慈庙游灯、霞街明山宫游灯、兰友街妈祖宫游灯、学士街龙兴宫游灯、北门街龙珠宫游灯。其广义上包括枫城五宫一庙元宵游灯、枫亭城外散村巡灯(如九社飞龙宫、锦湖龙聚宫、东沙金沙宫、辉煌会灵宫、鸠林廻龙宫)等活动,白天有枫城五宫一庙出游、城北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城东朱寨巡游、城西东宅庙会、城外散村游神等活动。
一年一度枫城元宵游灯踩街习俗活动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日晚起,至正月十九日下午方告结束。农历正月十三晚上由霞桥社区灵慈庙(河东薛)、青泽亭村、后垅村等三处薛姓村居民起游,正月十四晚霞街明山宫,正月十五晚兰友街妈祖宫、正月十六晚学士街龙兴宫及正月十七晚北门街龙珠宫依次进行游灯踩街活动。与之相对应的白天下午出游活动,分别是正月十四霞桥灵慈庙出游活动、正月十五霞街明山宫(古下震龙宫支援)出游活动、正月十七学士街龙兴宫出游活动、正月十八北门街龙珠宫出游活动、正月十九兰友街妈祖宫出游活动。
每年元宵期间,枫亭游灯热闹非凡,参与人员达4000多人。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由仗仪队簇拥而行;车鼓队、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穿插在各式各样的游灯方队之中;灯架队阵容壮观: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花篮灯、菜头灯等各类彩灯千奇百态,异彩纷呈;“百戏彩架灯” 展示了历史人物故事,以灯架塑形,融入了戏剧、灯艺和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舞龙舞狮使元宵游灯锦上添花。游灯队伍环绕集镇区,全程3公里,所经居民家门点燃火堆,燃放爆竹礼花。过境宫庙摆设香案、祭品,以乐队迓迎。
枫城元宵游灯踩街队伍出行,礼炮三响,呜锣清道,几十辆摩托、轿车披红缀花排列两旁开道,大型彩车上的高音喇叭歌声嘹亮;装饰精美的头牌主匾,华光耀眼,车鼓队声乐喧天;大红灯、手提灯、宫花灯、五色旗、龙虎旗、圣旗组成的仪仗队,显示了民俗文化的多彩多姿;灯架队阵容壮观;十音八乐队、女子腰鼓队奏出古雅悠扬的乐曲;异彩纷呈的彩灯,争奇斗艳:蜈蚣灯、松树灯、宝伞灯、水族灯、莲花灯、花篮灯、蝴蝶灯、鸽子灯、蜻蜓灯、凤凰灯、菜头灯,千奇百态,各领风骚。“百戏彩架灯”更是枫亭元宵游灯独有的特色艺术精品,它融入了杂技艺术的技巧,让人叹为观止;各类小戏、小品等文艺表演,使观众目不遐接;古朴典雅的棕轿舞、皂隶舞,也是福建省民俗文化一绝;舞龙舞狮,结束了元宵游灯的全部节目,让精彩的传统民俗活动锦上添花。
枫亭元宵游灯不同于各地的元宵灯节,它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傩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揉合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历史文化、十音八乐、戏剧和杂技等各类艺术,并以游动的方式进行体现,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研究古典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演变以及国内外学者研究蔡襄文化和枫亭民俗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枫亭元宵游灯历史悠久,起源于北宋时期,绵延已近千年,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期以来,枫亭元宵游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升华,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现已日臻成熟,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宴”。如今的枫亭元宵游灯,立足于“讲好枫亭故事,唱响枫亭声音,演绎枫亭传奇,谱写枫亭新篇”,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服务“打造宜居港城,建设美丽兴化”发展大局,致力于全面提升兴化府南大门形象。
枫亭元宵游灯在东南沿海及东南亚地区的观众中深深植根,元宵节的每天夜里,观众多达四、五万人,同时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这一独特民俗还受到了国际友人的关注。2012年元宵,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莆籍华人,与当地5万观众一道观看枫亭元宵游灯。2015年元宵,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摄制组在枫亭拍摄“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2018年,是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十周年。枫亭镇党委政府将以此为契机,动员全镇上下同心协力,再上新台阶,建设新枫亭,进一步传承和深化好元宵游灯活动,推陈出新,厚德载物,推动元宵游灯习俗申报世界级“非遗”,奋力实现“三蔡”故里的“文艺复兴”。
现将传统的各种花灯概述如下:
驱邪蜈蚣灯
据传,明末一年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前,当时在朝为官的林兰友奏请崇祯皇帝曰:“微臣家乡枫亭灯事之盛,不逊于京都,敬请陛下到时驾临观灯。”崇祯皇帝听毕,表示届时亲临观灯。于是林兰友速返故里,为了迎迓圣上莅临观赏,把宫廷长廊的花灯、御花园树上披着彩灯和花盆上灯,分别仿制成象征性的蜈蚣灯、松树伞灯和用菜头雕作的花盆菜头灯。
枫亭里民为了歌颂太平盛世,驱妖除邪,按林兰友的描述,加于创造构思就制作形似蜈蚣的彩灯,故曰蜈蚣驱邪灯,传承迄今四百多年,枫江独具一格,全国不多见的。
早年制作的方法,采用竹片、竹篾、木板、布料等材料。首先把竹片、竹篾、木板按不同规格折编、绑扎成长丈余、宽三尺多的状似蜈蚣型,然后用花布、色纸裱糊装饰,每架从头至尾部成为长方形的前部装上蜈蚣的头,尾部亦装上尾巴,共装上14排,每排系上6盏纸灯笼。形似一条庞大的蜈蚣,俗称“蜈蚣灯”,下方备有四支木架支撑,由八名青年灯手轮换高擎,慢步行走,远远望去,形似蜈蚣爬行,甚为奇特壮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灯具艺术也不断创新,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蜈蚣灯的规格愈来愈大,采用两张胶合板连接制成,长6米,宽3米,装饰艺术更加讲究,除用花布,断路灯幔遮周边外,正面
用有色的灯泡组成“欢度元宵”、“天官赐福”、“振兴中华”、“科技时代”、“安定团结”、“太平盛世”、“龙凤呈祥”等吉祥词语。可装上灯泡300个,两边配饰电条10支,还配备日光灯、用手扶拖拉机的动力供电,蜈蚣闪闪发亮,架架相随而行,相映交辉,目不暇接,成为枫亭灯具一大特色,名闻遐迩。
花盆菜头灯
花盆菜头灯是用木制花盆,用白萝卜雕刻而成的各式花样,故称叫“花盆菜头灯”。这一传统民俗艺术瑰宝,在兰友、学士两个社区民众传承已有四百多年,枫江独有,全国罕见。
据传当年林兰友描述御园花盆缀灯,里民不甚了解,既无花盆、又无奇异花草,就把自家种植的白萝卜拿来,用刀雕刻花鸟之类图案,用木板钉成花盆,用猪油点燃作为灯具,加入游灯行列,尔后逐年加于改革沿承。
花盆菜头灯制作分为四个程序:一是花盆制作,取其木板钉成上面70公分,底部45公分,高50公分的方形花盆,盆口用双木片加固,中间留个孔口,备作插进花树冠,外边用花纸裱贴饰装,显得雍雅美观;二是选择油茶树或榕树,树冠要有平展、平整,配有刚开的桃花丛,仿扇形而作单面盆景,缀上纸蝴蝶或鸟之类。在树丛中预装着竹签25条30支,作为菜头灯的插座了;三是制作菜头灯,经过匠师精心设计,具有独运的艺术功力,选用白色萝卜头,精雕细刻上飞禽鸟兽、花卉之类的图案。如“孔雀开屏”、“双凤戏牡丹”、“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白菊傲霜”等十来个品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在菜头背面凿个小洞,向花卉延伸,以备串上灯蕊;四是精制灯蕊,这是菜头灯关键,既要保证灯光通明,又要预防被风吹熄,必须选用生猪板油,压成厚纸状,剪成4寸长、3寸宽,包上粗纱线,搓成条状,从小洞通至菜头灯之上。零件制毕再行组装,将雕的菜头插上花树,又移装在花盆之上点亮,游灯时两人前后抬杠,慢步行走。若是在“菜头灯”缀在松树冠上,便称曰“菜头枝”,由一人支撑。走动时灯辉闪闪发光,洒在雪白的菜头图案上,映照花树、相互辉耀。灯光和星辉交织,胜似火树银花,为节日增添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如今,菜头灯装饰有所改革,改猪油作蕊点火为干电池或发电机供电,花盆菜头灯装置在新车上,由三轮车运行,节省人力扛抬,似乎向现代化进了一步。
花担灯
花担灯是采用两只圆形小竹篮子,里面装缀各种鲜花或人造花卉。早年用圆形玻璃作灯并用花生油点燃,今改用干电池供电。特制一把用竹片的扁担,竹担用毛巾裹着,挑选七八岁天真活泼女童,粉妆打扮,身穿彩裳,头插鲜花,女童花担颤颤悠悠,婀娜多姿,体现“老幼同春,万民共庆”的节日氛围。
松树伞灯
松树伞灯是林兰友从京都御园树披彩灯仿效,在家乡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灯具,有四百多年之久。寓意激励后人保持高风亮节的品格。
制作之前要上山观察选择枝叶并茂的青松树,要求形状下大上尖,高约2米,剪去多余枝叶成为伞状,由底部向上分层系挂“纸灯”,一般可挂80—120盏,用蜡烛点灯,由一人支撑,火光闪烁发亮,观者感到新奇。如今改用铁圆圈、塑料带制作,裱糊色纸和纸花,装上电灯,放置在三轮车上,具有浓厚地方灯具的文化特色。
百戏彩架灯
枫亭兰友街的“百戏彩架灯”始清末,早年只是规格小,用平板搭个平台,扮妆人物坐在竹椅上,人物二至三人,动作简单。时至1941年闰六月十九日,集英亭举行隆重观音大士升天吉日祭祀活动,盛况空前的。当时,聘请南安师傅作“水架灯”时人手不足,特邀请刘宝泉(大名大毛)、林开玉、陈文端等四人为师傅帮手。在做的过程中,他们眼神精灵,心领神会,学会了饰架的基本要领。翌年元宵节把“水架灯”演变为多样的“百戏彩架灯”,一直流传。
早年的“百戏彩架灯”,制作简单,规格较小。取用双铁支作主轴,中段装上坐垫,用铁器佯装宝剑、钺戟、矛、刀等兵器,便于脚踏着盘子、茶杯或红柑之上。底部用木架和木板钉牢,并用花带幔着,以山水图案为后景。扮饰戏剧典故的男女孩童标眉粉妆,身着华丽戏装,高悬半空,出奇惊险,扣人心弦。早年这种彩架,由八人身强力壮男子轮换抬扛着,高举汽灯、火把,慢步行进。
如今,彩架规格加大,长八尺至丈二,宽六尺,高丈余,用木板作底座,改人扛为胶轮车推进。设计戏架艺人薛金荣、刘吉石、薛金华、陈德七奇思妙想,精心制作楼台亭阁、高山流水、古井喷泉、年年各异,蔚为壮观。架灯的典故:妈祖救驾,林则徐销烟,中国杂技,中国航天,春草闯堂,枫亭工业园蓝图等数十个剧目。彩架上配饰电灯、日光灯、电条、断路灯、五光十色,千姿百态,出奇入胜,观者大饱眼福,赞声不绝。
十多年前,“全国首届纪念和平女神妈祖千年学术研究会暨妈祖千年祭”、“莆田市建市十周年”、“仙游县建县1300周年庆典”,枫亭彩架灯应邀展演,备受赞赏。尔后在鲤城、涵江、黄石和惠安、崇武等地参加文艺踩街,博得数以万计的海内外观众喝彩叫绝:“枫亭的百戏彩架灯”是莆仙文艺的一朵奇葩”。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百姓所喜闻乐见。
渔婆灯
清光绪年间,枫亭学士里锦屏山之麓北,为古驿道通衢。行旅往来不绝,又是是海产品集散销售墟场,贾商云集。莆田湄洲岛、惠安崇武等地的渔民把出海捕捞返航的海鲜产品,源源运至枫亭学士南市街出售,市场繁华,辐射莆、仙、惠三邑。
据传,某一年正月十六日,学士里举行盛况空前元宵游灯,招引着众多观灯者。其间亦有湄洲岛、崇武等地渔民加入游宁行列。他们一则观赏元宵花灯,再则做海产品销售广告。特备许多鱼类水产品,用竹箩筐盛装,挂上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夫妻双双扛着鱼箩筐参与元宵游灯活动。
尔后,学士里民仿效之前渔民扛鱼游灯的情景,便创造出地方特色的灯具。用竹片、竹篾编制成形与马鲛、鲈鱼、鲳鱼、鲤鱼、鲢鱼、乌贼、龙虾等鱼类的形像,约长三、四尺的框架,然后用白纸裱糊再画上鱼鳞,形状逼真,巧夺天工,很难区辨真与假。
把制作成的水产品,放置在竹箩筐里,在鱼的头部、中部和尾部各挂上一盏用花生油点燃的玻璃圆灯。灯光摇晃荡动,闪烁发光,颇具地方特色。
游灯时,挑选若干名青年男子,佯装夫妻伴侣。男的身穿着浅淡黄色衣裳和黑裤,腰束绸布带,头戴竹笠,脚穿草鞋;女的扮装为湄洲女和惠安女。湄洲女系是头梳船帆的妈祖发髻,插上一朵鲜花,身穿着蓝布镶黑边的短衣裳和黑裤,腰用花布为裤带,脚穿黑布鞋,;扮装成惠安女的,身穿花色布的短衣,绿色裤,腰系上白银链,头扎花巾披肩,戴上黄色兴尾竹笠挂上鲜花。一男一女搭档、用竹棍扛着,一手撑着长高胸肩齐的竹棍,一手护着肩上的竹棍,边走边戏说:“端明学士里,人人做生意,夫唱妻又随,价钱很合理,鲜鱼很新鲜,斤两称“先先”,童叟不相欺,先来就卖先。”
男的又说:“我是学士人,卖鱼做“高人”,有的挑去卖,有的送亲人。生意讲公道,斤两称无错,多少可以买,大家讲‘古道’”。
女的接着说:“老公去讨鱼,老婆在厝里,管教好子女,和睦咱邻里,今夜乐无边,渔翁渔婆灯,花灯真好看,全街喜万千”。
这种灯具在学士里,传承近百年,独揽枫江,全国少见时朝已濒危,亟待抢救。
皂隶舞
皂隶舞属于中国古代民间一种驱妖除邪的舞蹈。左传曰“士臣兴、皂臣兴、兴臣隶”。后来通称役于官署,出司呵殿,执杖而立者为皂隶。后演变成为民间传统元宵节日以太师、大人等武身之类的神祗出巡排列十警·八班·皂隶之仪仗。其中扮皂隶舞为四个人。其装饰是:头戴平顶将军帽,扎上红布巾,插一副一尺长金色纸花;脸罩假面具,(制作为眼睛大、鼻孔小,以兰·绿(黑)·红·黄四种颜色,分长舌歪嘴各两个面具),身着兰衣红裤,足穿草鞋、扎腰绑腿,手执刑杖(竹皮),威武神气。起舞之时,各人右手持竹,左脚踩地,低头弯腰,吸气丹田,随即挺身举首,大眼滚动,鼻孔冒气,俱各相对作揖,继而转身相背,移步前进,表演动作井条一致。舞态神奇,肃穆凛然。令观看之人生畏回避。纷纷让开通道。后表演者手持竹牌托地,小跪轿前,平举竹牌轻而抖弹三下,以示叩礼之意。待旗牌官传令三呼,九声响锣时立随轿前。为皂隶舞全过程结束。(演出时间、步数以场地长短而定)每逢驻驾迎神出入衙的时候,又再重新起舞。
皂隶舞是民间少见的一种独特舞蹈,古称“乡人傩”。枫亭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春游,皂隶舞出队表演,瘳瘳无几,能演出者少,而后续无人。继承发扬皂隶舞,方不致于濒危失传。
十音八乐
十音、八乐、车鼓都是枫亭元宵游灯中随行的民间奏乐。十音演奏使用丹皮、二胡、三弦、八角琴、横笛、檀板等10种乐器,每班乐队15—20人。音响优雅文静,深沉响亮,悠悠歌曲,使欢乐气氛更为浓郁。八乐以十音为基础,加上5至9人敲打乐器组成,其中有掌鼓1人,大小钹各1人,大小锣各1人,大吹2人,管弦乐器伴奏队8人,故称八乐。它以演唱为主,在游灯中边走边唱,乐声悠扬动听。
车鼓腰鼓
车鼓,俗称“车鼓队”,由鼓、锣、钹、锵等乐器组成。一般是“七咚、八咚”或“七咚、七咚、七咚宽”的四拍节奏,反复敲打,音响洪亮,节拍鲜明,声传悠远,鼓动人心。鼓用木架装置,由2人抬,1人在中间敲打,其余乐器随后,一路演奏,声势雄壮,气魄威武。
腰鼓的演奏与舞蹈动作紧密结合,称为“腰鼓舞”。
童身舞
童身——菩萨的替身。通常由各宫社德高望重的长老主持选拔。选拔时先由各房族挑选出淳朴诚实,乐善好施,对菩萨虔心的青壮年男子五至七人。先在宫社焚香,后跪在菩萨面前行三叩九拜大礼。接着坐在椅上,闭上双眼,头伏香案,由宫社长老焚香念咒,直至人有早先起舞,就算是菩萨的替身——童身。
童身起舞多在元宵春游佳节进行。
童身坐轿每年正月元宵游境时才有出现。
童身轿与菩萨轿不同,它构造奇特,其座位是由七把刀均匀地排列斜插在轿上,脚座上有一根横木。独特简单的构造都利于童身轿上舞。
童身坐轿出巡游境时其仪式和装束与踏火场相同。不同的是坐轿上轿上舞,踏火场是地上蹈,形成了历史性的舞蹈。因童身舞震动性大,抬轿者倍加辛苦,因此选派八人年富力强信众,身着白色衣服,腰扎红布带,分两班,轮换抬童身轿。起轿时,童身左手拎剑、球,右手举令旗,横眉冷对。在前方敲锣者打着“昌昌,昌昌,昌昌,昌昌昌”反复锣声中,护送游境的队伍徐徐向前。
在人口密集广宽地界,童身起舞了。只听童身“啐”一声,立即抡起刺球,朝自己背脊无休止地摔打,信众看到背上鲜血一滴滴地往下淌,无不心疼。抬轿者拼命往前跑,到了尽头又转过头拼命往回跑,在锣声“昌昌昌昌……”中接班者扛过轿又继续来回奔跑,但见童身脚背勾着横木,臀部坐着七刀,上身往后仰,轿又来回颠簸着,观众看了无不心惊胆颤。“昌昌,昌昌……”恢复行进速度的锣声又响了,童身依然坐着刀架,左手拎着刺球,右手举着令旗,横眉冷对前方,游境的队伍又徐徐向前了。
舞龙狮
舞龙、舞狮是枫亭元宵游灯的最后一项节目,始清咸丰年间。当时驻在枫亭天王院的“湖南勇”(即湘军),在观看元宵游灯之后,认为枫亭游灯没有舞龙舞狮是美中不足。于是,就教枫亭人制作龙和狮,并教习舞龙、舞狮的技艺,让他们掌握舞龙、舞狮的十八般技艺。从此,舞龙舞狮便成为元宵游灯的又一精彩节目。仅遗留舞龙八项技巧:即潜龙奋起、翻肚、脱鳞(龙身卧地、脱节、翻滚、变蝶)、化马(龙当马、执龙珠人骑龙头)、拧肩(扭转身子为绳)、穿尾翻头、龙门阵等;舞狮留下7项技巧:出洞(沿人群转三圈)、伸腰擦痒(用脚搔擦全身)、哺乳(小狮吃奶)、带子过溪(大狮子口叼一只小狮子,背驮一只小狮子)、三进三退(狮尾人举起狮头人,而后跳上桌面)、戏珠吐雾(高难度动作)、龙狮朝天(舞狮人手压狮头,脚朝天)等。
妆人
妆人即化装成古戏出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钱鼓舞
钱鼓舞,是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阁车
阁车,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型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粗阁”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游行。“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马队阁,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还有一种较为罕见的“龙阁”,又称“蜈蚣阁”。全长可达三四十米,宽1米余,中分十余节由巨木制平板连接成一串,每节均可转动。阁首雕塑一个大龙头,阁尾装大龙尾,全阁披着彩绘鳞状的龙身长布,看上去犹如一条庞大的活龙。阁上装着二、三十个孩童,各穿“封神榜”等神话中的人物服饰,各骑稀禽异兽排列其上,中间还穿插两名女童弹琵琶歌唱。阁的左右两边横杠上,由60个壮汉扛抬,缓步徐徐而行。起歇即由司锣者鸣鼓统一指挥,乐队则在阁两旁步行随之演奏。
猎户阵和舞狮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狮阵除执各种器械外,尚有藤盾牌,雨伞,舞狮子等。
城北麟山宫巡游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加之枫亭城里城外的黑白旗两派纷争,更使民不聊生。值此之际由荷珠村、东林村等首先发起,霞江村积极参加,秘密串联活动,逐步联合秀郊村、东鼎村、沧溪村组成以“六乡”为主体的民间自卫组织。组建“保和堂”,奉祀宋代爱国名将杨五郎(杨公太师),宣传维忠维孝,忠国爱民,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以“保境安民”,“和睦乡里”为宗旨,扬善抑恶,抗强扶弱,正确处理当时极为错综复杂的“黑白旗”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创造一个与周边乡亲和睦共处的环境。信誉日隆,声望日大,影响日广,发展成36乡。上浒村为周边村庄,自然加入其中,1985年,又有墘厝,下马两村加入,成为38乡,人口近五万人。辉煌村作为周边村庄,受六乡和朱寨影响,其后肖(会灵宫)、坑头(兴隆宫)、陡门(鳌头宫)、安乡/马厝(安乡和马厝合一宫庙---奋龙宫)、田厝(圣元堂)为38乡巡游乡,而屿山(龙兴宫)为朱寨巡游乡。
每逢元宵佳节,枫亭镇麟山宫境内的38个自然村都要例行出游、游灯仪式,参加人数达2000多人,活动持续3天,出游路程50多公里,中途住村2处。出游时,以”皂隶舞”前引开道,随后依次排列大锣、大灯、彩旗、横批、宫旗、金爪斧钱、龙虎旗、执事、枪班、管乐队、马队、舞龙、舞狮、八班、神卒、高官、矮吏、香亭、神轿以及各种彩驾队伍,一路浩浩浩荡荡,十分壮观。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三天,每天步行三十几公里,三天步行上百公里,走遍38个自然村,是泛闽南区域比较强悍的道教民俗祭祀步行旅程。
枫亭城北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涉及的三十八个自然村包括顶霞江,下霞江,顶宋桥,顶洋坑,下仔南,墘厝,下马,下洋坑,下浒,下宋桥,顶西,锦岭,上岑,下墎,铺头,锦桥,过山,下磨垅,田厝,安乡,马厝,陡门,坑头,后肖,沧溪,坝头尾,过溪,上浒,树兜,梧塘,虎尾林,南兄厝,后山,望水,厝地,西埕,枕头山,后铺,前铺,大铺,东林,铜鼎,荷珠等村落。
城东朱寨巡游
朱寨是海安村、海滨村、和平村的统称。”朱寨巡游又称朱寨宫出游,以枫亭东部几十个姓朱的村联合,举行集体的“出游”踩街活动。出游时间,一般在上元节至正月底前,农民借农事休闲,开展一种较大规模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游行。
城西东宅庙会
“东宅庙会”,是枫亭镇东宅村、下社村、山头村、溪南村、溪北村和郊尾镇染厝村、塘边村、古狮村等53个自然村举行奉祀金大人、十殿阎王的民俗活动。
自唐至宋代,东宅登进士榜者66人。唐末,永春人留从效迁居仙游县依仁里赤岭留宅(今枫亭镇东宅村留宅自然村),后于五代封晋江王;赤岭人蔡京五度拜相,其弟蔡卞同朝为相;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祖居此地;唐钤衣卫副尉上将陈政死后葬于赤湖陈墓头(今东宅村果场)。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影响了民间信仰活动,也是“东宅庙会”形成的重要基础。留从效迁至留宅定居时,曾为该村祭祀祈神捐舍“拜石”一幅,今尚保存;蔡京、蔡卞祖墓位于东宅村北面羊角寨山下。每年清明、冬至祭祀扫墓成为蔡氏一族必不可少的礼仪,这些祭祀活动促使了“东宅庙会”民间习俗的形成,并代代传承和发展。
东宅庙在唐、宋年间原为一座小庙,是当地民众信仰俗神祭祀活动场所。传说清乾隆年间,这里发生水灾,从上游飘来一幅画轴,挂在树上。此后,接连几天夜里,周边乡民皆闻从小庙传来出司呵殿、传卯升堂之声,乡民俱为惊奇。于是,他们找到了这幅画轴,认定必是此画显灵。当即由庠生陈清云发动民众重建东宅庙。从此之后,东宅庙香火日盛,信众由原来的5宫(5个村庄)扩展到53宫(53个村庄),更有海外的大批信众也纷纷前来祀拜,庙会规模更为壮观,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53个村庄的信众聚会在东宅庙,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庙会期间,由东宅庙组织元宵游灯、神像巡游和祭祀活动。
“东宅庙会”的祭祀活动,在庙内张灯结彩搭筵,摆设三斋六果、三牲五粿,礼拜所奉供的十殿阎王和金大人等诸神。庙外设台演戏和演奏十音八乐,历时3天。来自53个村庄的信众和各方寻根信徒在这里焚香祀拜、乐捐缘金、燃烧贡银、点放鞭炮、酬谢神恩,祈求平安吉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地方富庶。
“东宅庙会”于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元宵游灯活动,主庙境内由东宅的6个村庄举办,每户一串10盏,每个村庄连成一组灯队,参加游灯人员达1000多人,灯队由头灯、牌匾导引,乐队穿插其中,游灯队伍遍游东宅村的主村道,全程5公里。过境各村信众夹道焚香,以乐队迓迎,并点燃焰火,燃放鞭炮,迎送过境。各分灵庙宇游灯活动在本地同时举行。 农历正月十八日、五月初一日,“东宅庙会”举行神像巡游活动,由主庙董事会组织信众抬着神轿、神像,鸣锣开道,牌匾、彩旗、旗牌、执事、皂隶、八班、神卒、马队、枪班、乐队和扮演历史人物故事的文艺队组成浩浩荡荡的出游队伍,参与人员达1000多人,自主庙起游,巡遍东宅、下社、山头、溪南、溪北等村,行程10公里。所经宫庙摆设香案,以乐队迎送,过境村庄信众也列道恭迎,燃焰火、放鞭炮、烧贡银,并为神像挂豆乐捐。一路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东宅庙会”历经千年,它保留兴化地区民间传统信仰独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是研究地方信仰习俗的重要依据,对于保护民间文化、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促进民众团结、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013年5月,经莆田市人民政府批准,“东宅庙会”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然村游灯活动
鸠林村南庄廻龙宫游灯
枫亭城外的自然村游灯及巡游活动,最为典型的当属泉港区界山镇鸠林村南庄自然村元宵巡灯活动。每年临近元宵节的前几天,南庄村里的宫庙负责人就会祈祷神灵,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期间择个晴朗无风的夜晚,傍晚时沿途鸣锣告知全村。于是,家家挂红灯,户户煮咸粥。“游灯夜,吃咸粥”是村里老少皆知的俗规,游灯当日的晚饭(即咸粥),家家户户都会拌以各种各样好吃的佐料。
按俗规,灯架要男丁(方言中“丁”与“灯”同音)来抬。夜幕降临,等不到月儿出来,男人们就举着由一根木板制成的灯架,到村路上集合。人们把自家灯架的前端,搭在前一家灯架的后端,再用一根木棍竖着贯起来。因木棍上横钻个孔,穿上大铁钉,灯架就不会滑落下去。全村共有十三个姓(或房族),同姓或同房族组合一条“灯龙”,每条“灯龙”之后又带着锣鼓队,群“龙”聚集,锣鼓喧天,场面实为壮观。
灯架上的彩灯式样繁多:有水晶玻璃的,有纱布的,有纸扎的……一排排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汇成人间银河。每条“灯龙”的带头灯都独具匠心,设计个活灵活现的龙头,青面红颜,张牙舞爪,眼珠上亮着绿灯,酷似呼啸而去的天龙。灯龙未行,停放在马路上时,那里便成了小孩儿嬉闹的天地,孩子们在灯架下尽情地追逐穿梭,推搡跑跳……大人非但不叱喝制止,还怂恿他们去穿梭,据说这样神明会保佑“家丁(灯)旺盛”。吉时一到,灯队出发了。此际云淡星稀,圆月当头,一条条长龙高昂龙头,蜿蜒前行。跟着护灯的人放起烟花,焰火冲天,灿然如织,远远看去,好似群龙戏珠,又如神龙吐火。灯队要环绕全村一圈,途经五六个村子,往往转到半夜方止。
南庄村正月游灯的历史,可远溯至宋时。南庄古时属毗邻的仙游县枫亭镇,明万历年间,同周围的另六个自然村,被惠安人李恺买归惠安。枫亭宋时便有上元(元宵)节游灯的记载,南庄原是其属村,此俗应同始于宋。据《枫亭志》载,早期的元宵游灯,是把灯笼、火把扎在长条木板上,由各村和各姓氏的民众各自打着自家的宫、庙号和姓氏,并抬着供奉的菩萨偶像,按规定的“游路”进行。以上内容与南庄的游灯相近,而南庄现在是将抬着菩萨偶像游行的过程放在正月十三的白天进行,当地人称为“出游”,且后来灯笼盛行,灯架上绑火把的形式自然被淘汰掉,其余的沿继着记载中的旧时形式。
另外,《枫亭志》也注明古时游灯,“是从正月十二日开始到正月十八日挑一日,每条灯后有锣鼓队,到家后煮点心。”这些内容也与南庄游灯相同。如今,枫亭镇的元宵游灯已发展成另一番壮观景象,而本属其一隅的小乡村,却承继千年传统,保存着宋时古韵。
辉煌村后肖会灵宫游灯
枫亭镇辉煌村后肖会灵宫元宵节游灯安排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后肖的巡灯灯具又名架子灯,是一种适合于乡间小道的灯具 。每只架子灯都是用杉木做成的,架子灯长8尺,宽3寸,厚2寸。架子灯两头各挖两个小孔,便以架与架用小木棍相连,一只架子灯上有八盏灯,早年的架子灯的灯都是煤油灯,所以游灯时煤油灯用铁线固定在架子上,现在改用电灯代替煤油灯,方便很多。每年元宵各户把之自家的架子灯连串在一起,由各家的男丁抬举而行。架子灯领头的称之为龙头,龙头一般有本年新婚男子抬举,按传统既定游灯路线,沿后肖村庄、道路、田野、和山岭游行;队伍蔚为壮观。所经之处,村民们点燃焰火、鞭炮,并以乐队欢迎,热闹非凡。
习俗风格
兰友街因明朝御史林兰友,曾于农历正月十五奉旨归乡致祭,因此每年元宵正月十五夜,乡民以“奉旨致祭”作为兰友街游灯的主匾,并以“花盆莱头灯”和彩架为主;霞桥街出了宋代武状元薛奕,明朝吏部尚书薛元鼎,户部员外郎薛大丰,乡人以此为荣耀,正月十三夜游灯时,用“独占枫江第一春”为主匾,并以蜈蚣灯为主;下街是明代江西布政司右参议陈迁的故乡,农历正月十四夜由5个自然举行游灯,十七夜由北门自然村单独举行游灯;学士街因元代状元林亨和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曾在此读书致仕,宋代泉州知府王十朋在枫亭元宵节赏灯时曾作“庆历名臣乡,端明学士里”之诗赞:誉, 因此学士街于农历正月十六夜游灯, 即以“大魁天下”和“端明学士里”作为主匾,‘并以“花盆菜头灯”和彩架为主。 自明代的400多年来。4个街道都依照传统既定的习俗举行游灯。
枫亭元宵游灯踩街习俗在2008年已被国务院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价值
枫亭元宵游灯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特色鲜明,它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体现在3个方面:
一、历史价值:游灯的起源应当推及原始社会的篝火活动。原始人狩猎收获猎物后,燃起篝火,酣歌狂舞欢庆劳动的丰收成果,并达到娱神、娱人的目的。随着社会的进化,逐渐演化成民间社火”活动。枫亭元宵游灯汇集了社火、放灯、游神、占巫、武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并作为独具风格的民俗民间艺术活动,延续千年。
二、研究价值:枫亭元宵游灯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他们把元宵游灯活动作为研究古典文化、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演变的重要资料。更有许多海外学者飘洋过海、专程来此观赏、拍摄照片、录像,深入研究游灯与蔡襄文化、传统文化和宋明代民俗文化的关系。
三、社会影响。由于枫亭元宵游灯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和精深的内涵,在东南沿海地带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观众中深深植根,并驰名中外,每年元宵节,观众如潮,每天夜里观灯者多达四、五万人。
以上三点充分证明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枫亭元宵游灯被作为“封、资、修,,和封建迷信的产物,而被政府禁止。至1977年,随着对传统文化恢复。枫亭元宵游灯活动开始复苏,并逐步发展成为当地群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是由于荒废日久,从事此业人员或老或逝,有的已经淡忘,许多灯艺制作技术和彩架塑形技巧几近失传。艺人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传统艺术面临濒危状况。
综上所述,枫亭镇元宵游灯应申报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加以保护,使之发扬光大。
习俗逸事
正月十五游灯主办权
明朝成化四年(1468年)参议陈迁辞官返回枫亭霞溪村(今分为霞街社区和霞桥社区)老家,教霞溪村民用马尾松挂灯笼,形成火树银花,以代替蛇灯,正月十五夜游灯的队伍排列成鸣锣开道,左右两把“回避”、“肃静”的木牌,接着一块横幅,写“霞溪明山宫欢庆元宵”,后面两排“文武烈圣”、“杨公太师”、“天上圣母”……等大灯,接着是“天官赐福”,“星月交辉”的牌子,以及大大小小的火树银花,一株接一株,文艺踩街队伍(车鼓队、十番八乐队等)穿插其中,最后是菩萨、神灵,抬轿而过。正月十五暝(夜)霞溪村这种别开生面的游灯队伍和花样,引起枫江两岸群众新鲜的赞誉和效法。
明崇祯某年元宵节前夕,枫城渔街村(今兰友社区)乡绅借庆祝“一溪出了四八皂”的名义,向霞溪村宫头和乡绅商量,暂借正月十五暝(夜)为渔街游灯夜。霞溪宫头和乡绅同意了,是年,渔街在十五这夜游灯之时,彩牌花灯与踩街项目更是花样翻新,出奇制胜地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莆田、仙游、惠安三县村民扶老携幼相率来枫亭街道观灯,枫城四周的乡下群众也三五成群前来赏灯。当时万人空巷,锣鼓喧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旷古未有,大获成功。第二年,霞溪宫头和乡绅向鱼街宫头和乡绅要讨回十五暝游灯的主办权,却遭到拒绝。两宫相争不下,只好由全连江里的乡绅来共同调解,终是霞溪让步,渔街获得正月十五暝游灯的主办权。但是,渔街白天巡游的时间不能在农历正月十六,而是在农历正月十九。
枫亭街道巡游优先权
2011年前的枫亭麟山宫杨公太师在枫亭城区及城北三十八乡的巡游时间安排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八至正月二十二的其中3天,在枫亭城区(霞街、兰友、学士、霞桥)的巡游时间安排在农历正月二十至正月二十二的其中一天。每年的麟山宫巡游往往因乡人外出工作而人手不足,对巡游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会造成一定的影响。2011年农历春节刚过,枫亭城北三十八乡三十六宫庙负责人齐聚麟山宫,就当年度及以后年度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时间展开了一番讨论。会后,麟山宫杨公太师巡游时间提前,安排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七至农历十一的其中3天。就在麟山宫知会枫城五宫不久,枫城五宫庙负责人也展开了讨论,会议一致通过“麟山宫在农历正月二十前不得巡游枫亭街道”的决议。于是,自2011年开始,麟山宫巡游不再安排枫亭城区的行程。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7 23:09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