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炭疽病
植物病害
枣炭疽病俗称焦叶病,是由枣炭疽病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枣树上的一种病害。主要侵害染枣吊、枣叶、枣头及枣股。果实、枝干叶均可受害,以果实受害较重,多发生在枣果成熟期至采收后,常造成大量落果。
病原特征
病原为盘长孢状刺盘孢(Collettrichum gloeos porioides Penz.),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在果肉内生长旺盛,有分枝和隔膜,无色或淡褐色。直径3-4微米,分生孢子盘位于表皮下,大小(213-142)微米×350微米,由疏丝状菌丝细胞组成。分生孢子盘上着生黑褐色的束状刚毛,刚毛长29.2-116.6微米,宽2.7-5.3微米,无分隔或有1个分隔。分生孢子梗着生于分生孢子盘的顶部,无色,短棒状,单胞,长15-30微米、宽3.5-4.8微米。分生孢子长圆形或圆筒形,无色,单胞,长13.5-17.7微米,宽为4.3-6.7微米,中央有1个油球或两端各有1个油球。该种病原可侵染枣、苹果、核桃葡萄刺槐等。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2-28℃。
为害症状
枣炭疽病主要侵害染枣吊枣叶、枣头及枣股。果实、枝干叶均可受害,以果实受害较重,多发生在枣果成熟期至采收后,常造成大量落果。
果实:果实发病后,在果肩或果腰受害处,最初出现淡黄色水渍状斑点,以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形黄褐色斑块,中间产生圆形凹陷病斑,扩大后连片、红褐色,引起落果。病果着色早,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能长出许多黄褐色小突起及粉红色黏性物质。对落地病果进行解剖发现,部分枣果由果柄向果核处呈漏斗状变黄褐色,果核变黑。重病果晒干后,只剩下枣核和丝状物连接果皮。果实味苦,不能食用。轻病果品质也极差。
叶片:叶片受害后变黄绿色、早落,有的呈黑褐色、焦枯状悬挂在枝条上。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潜伏于残留的枣吊、枣头、枣股及僵果内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借风雨传播,昆虫也能传播,从伤口、自然孔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在田间有明显的潜伏侵染现象,从花期即可侵染,通常要到果实接近成熟期和采收期才发病。可反复侵染多次。
流行规律
发病时期:在果实近成熟时发病。
发生条件:雨季早,雨量多或连续降雨,田间空气的相对湿度在90%以上,发病就早而重。树势弱,管理粗放,发病重。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注重施肥灌水。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果,防止扩大蔓延。落叶后,摘除枣吊及病僵果,清扫落地枣吊、叶片集中烧毁;冬剪时剪除枯枝和病虫枝,烧毁。
化学防治
萌芽前喷波美5度石硫合剂。雨季喷1:2:3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隔7-10天喷1次。
于发病期前先用一次杀菌剂消灭树上病原,可选用3.5%必绿喹啉铜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0%乙生(乙膦铝+大生)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倍液等。
于7月下旬至8月下旬,间隔10天左右,喷施2次3.5%必绿喹啉铜悬浮剂1500-2000倍液,或50%乙生(乙膦铝+大生)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拢总好(多菌灵+咪鲜胺)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交替使用,并混入80%好意(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保护果实,既可兼治枣锈病,又可防治炭疽病的感染,至9月上、中旬一般结束喷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30 14:21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