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巷是明清时期秦州城里300多条古巷道中以物产命名的巷道之一,其位于秦州伏羲庙以西。总体呈南北走向,长约二三百米。巷道入口较窄,入巷逐渐变宽,平均宽度4.5米。
历史沿革
枣园巷是秦州西关城以西一条很有名气的巷道。据传,此巷明清时期北抵西关城北城墙,那里原为一大片枣园,足有数十亩。每年枣树开花的时候,黄花点点,花香四溢,人们纷纷到这里观赏枣花;而当枣树成熟果实累累的季节,人们又纷纷到这里摘取树上的枣,除用来煮米饭、做补品等外,还以枣馈赠亲友,故人们习惯称此巷为枣园巷。
民国年间,枣园巷改称“东团巷”、“荣誉巷”。巷以北有手工作坊红房(即染房),后秦州小北门张氏改为“天水工合火柴厂”。解放后改建为枣园巷小学,巷名恢复旧时名称“枣园巷”。
详细介绍
枣园巷民居,是秦州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巷内民居依照时间的顺序划分,有
明清建筑、民国及建国后建筑等。明清建筑均以一进两院者居多;
民国建筑除部分为一进两院者外,大多同建国后建筑一样,均为一进一院建筑格局。著名的明清建筑院落有:
枣园巷6号院:此院为一进两院,中有过庭相连。2002年被列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院落”。院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枣园巷15号院,今称孟家大院,是秦州典型的以房主的姓氏命名的居民院落。此院亦为一进两院式建筑格局。大门东向。据《大清会典事例》载:公侯以下官民瓦屋,门用黑饰;乡里世宦富贵之家,以砖筑门楼,上覆瓦,圆脊,二门常设垂花门,深宅大院中,正房和厢房缺口处连接的墙壁,两侧常装有墙门,俗称配门,有垂莲柱头、斗拱、雀替等饰物,也较华丽。
孟家大院之门,即为公侯以下二进式大门及垂花门。院内垂花门脊饰或
莲花或
菊花,整座院落建筑华丽而不媚俗。
枣园巷古槐
古槐是古巷的历史见证。槐又名面槐、细叶槐、金叶槐、护房树、国槐等。《尔雅》里还有“守宫槐”之名。民国以前巷内古树森森,生长有柳树、白杨、泡桐等等,今仅存古槐、刺槐等古树7棵,巷东6棵,巷西1棵。
有名的古树为:
长者槐,位于15号院外,树龄逾800岁,以“暮色苍颜”为古树之长者。
散花槐,16号院内古树,树龄300余年。树干东倾,长枝凌空。轻风拂来,槐枝轻曳,恰似天女散花,又恰似虬龙飞舞在天。美丽的古槐树为16号院增添了丝丝灵气与祥和。
刺槐,为巷中槐树家族中的“异邦客人”,原产于欧美,今近100岁高龄。
国槐刺槐如情同手足之兄弟,以不同于人类的方式相互问候、相互安慰、相荣相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望着古巷。
历史传说
民国年间,一个月明星稀、无风的晚上,忙碌了一天的红房伙计们因第二天放假休息,故晚饭后凑在一起抽旱烟喝酒拉家常。不觉中已是大半夜了,此时酒也喝干了,旱烟也抽完了。按理说该大伙休息的时候了,但是兴头上的他们连一点睡意都没有,因此一个伙计到巷道口小杂货部再去买点酒、烟。谁知,当他走到15号院这棵老槐树下,忽然,树上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呜—呜”声,那声音就如同正在纺线的纺车声,不紧不慢地响着。
他觉得有些奇怪,心想半夜里谁会在树上纺线呢,难道是听错了,还是风吹树梢在响?就这样,“呜—呜”一阵急、一阵缓响着。于是,他抬头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在月色下他似乎望见树梢上坐着一个人影,并低着头,声音就从那儿发出。不看则已,一看可把他给吓坏了。他连哭带喊跑回了屋子,一言不发和衣而睡了。看他一言不发,人们就带着充满疑惑的心理散去了。第二天,大家想到昨晚上的怪事,就试探着又去追问他到底是咋回事?他就把昨晚走过树下听到的纺线声以及树上的人影的事说了出来。他这一说,惹得大伙哈哈大笑,都笑骂他胆子小,夜间不敢出巷道,尽胡编。
这事又过了数年,直到祖祖辈辈生活此巷的几位老人,都因有过夜间听到树上“呜—呜”的声音、并且也有曾看到树上人影的经历,故此枣园巷古槐树上有纺线老太太的传闻就一直“缠绕”在这棵槐树上,流传至今。
民居新韵
枣园巷16号院,原来为一进两院式建筑格局民居院落,前院古旧建筑无存。院北为三层砖混结构楼房。院东青瓦平房。院之东北角,有一碗口粗细梨树,花灿若白雪,晚风中散发着甜香。院东设盆景数盆。梨花晚景,为枣园巷增添了些许的安逸与宁静。
具体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