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凡
国内昆曲演员、国家非遗传承人
林继凡,男,生于1946年8月,苏州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昆剧院著名表演艺术家,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人物经历
昆曲名丑林继凡,8岁学习书画,12岁学 苏州评弹,13岁改学昆曲,工丑行。得到昆曲耆宿徐凌云的指点,又从王传淞周传瑛华传浩沈传芷郑传鉴等“传”字辈老师学艺。后拜入王传淞门下,专工副及丑。所演剧目皆有乃师风范,塑造人物均能自成一格。2002年,荣膺文化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
毗邻古刹寒山寺的苏州艺术学校,被称作昆曲艺术接班人的摇篮。五年前,“小兰花”们从这里走出,如今已在舞台上崭露头角;而今,又一批年轻学子坐到昆曲课堂里,与古老的艺术进行着“亲密接触”。最近,学校里出现了一位“新”老师,就是专门冲着“昆曲班”的这些孩子们来的。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林继凡。
跟随张辛稼学书画
作为剧坛一致公认的昆曲“名丑”,林继凡最早接触的艺术,不是昆曲评弹,而是书法和绘画。在接触昆曲之前,林继凡痴迷地进入中国画的天地之中。他出生在苏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祖父则是吴中名医,爱好收藏字画和古玩,常邀画家到家里饮酒吟诗作画,其中,就有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张辛稼。张老先生和林继凡的祖父是极好的朋友,住在同一条弄堂里。
林继凡从记事开始所见所闻所感,均为中国的书画艺术。祖父当然希望这个孩子将来有出息,就请张辛稼教他书法。林继凡每天上学早起,就练毛笔字,也常到张老师的“霜屋”画室去,随便抓过废弃的宣纸胡涂乱抹。老先生却看着高兴,认为在这稚气的涂抹中,有一股循规蹈矩者所缺乏的鬼精灵气。于是,便在小继凡涂抹的内容上“加加减减”起来。
不到两年,林继凡正式去学昆曲。精通昆曲的张辛稼对他说:“收收心,好好学昆曲,把绘画当作爱好吧。”又几年,继凡的演艺大进,画也没丢掉,张老权衡许久,才于没人处告诉他两个字:“并重”。又十数年,当林继凡忘情地驰骋剧坛时,老先生又郑重地勉励他:“不妨把画摆在第一的位置。”岂料当继凡在北京获得“梅花奖”时,老先生却在苏州逝世了。林继凡至今仍牢牢记得张老送给他的两个字:“倚醉”。当年,老师每当喝过老酒,似醉非醉之际,眼神变得迷离,于是,弹指之间,泼洒挥写,酒尽画毕。“我,何时才能约略得之?”多少年来,林继凡一直在他的艺术之路上艰苦探索。
宝剑锋从磨砺出
林继凡12岁时,江苏省戏曲学院评弹班来苏州招生,也许是天生的禀赋加上生性活跃,他被录取了。祖父不知道这件事,林继凡临走前才告诉了家人。大家都傻了:家里都是读书人,这回却出了个“说书先生”。祖母断言:“这孩子只是觉得好玩才去的,他很快就会回来的。”不料,林继凡从此“一去不复返”。初学评弹,后改学昆曲,随后成了江苏省苏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的前身)的演员。
尽管家庭环境优越,但林继凡想干一件事情就一定要“吃穿这一门”,为了学好戏,林继凡成了“练功肯舍命”的人。为此,他的左腿和右手无名指均骨折过,至今右臂肘关节还无法伸直。一次练功过猛,把腰摔成了压缩性骨折,到医院绑上石膏,用钢板做了护腰,他还不敢告诉家里,结果实在坚持不下了,领导让他回家休养。祖父看到这种情形,说:“估计不会再去了。”没想到三个月后,伤还未痊愈,他又偷偷地去了。他不是武戏演员,却处处以文武兼备所需的功底来要求自己,因而他把文武功样样练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林继凡为在《醉皂》中饰演皂隶,练好各种醉步和醉态,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苦练“私功”。夜色未尽,曙光初现,排练场的过道上,有一个黑影在闪动,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滚或爬,伴有或轻或重的响动。一老人路过此处,见状大惊!转身夺门而出,大喊:“有鬼!”谁知这个“鬼”,正是林继凡。宝剑锋从磨砺出,如今已57岁的他,一招一式依然身手矫健。
师出名门终身受益
林继凡的夫人顾湘是常熟人,祖父顾秋芳是评弹艺人。顾湘从小热爱评弹艺术,与林继凡一同考入江苏省戏曲学院,改习昆剧,工旦行。两人一起跟着浙江婺剧团学了《僧尼会》,也就是《双下山》。在后来于苏州举行的全国昆剧会演中,要求学生也要汇报演出,两人又一起合作演出了这出戏。当时有很多名家在场,俞振飞徐凌云,还有“传”字辈先生。看了戏,好多老师都喜欢上了这个“小花脸”,连俞振飞也知道江苏有个林继凡。徐凌云老先生更是兴奋得不得了:“这个孩子太好了,是个学丑的好苗子,马上叫他到我住的地方,我要教他一个戏。”林继凡去了。《昆剧演出史稿》一书中有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剃光头的在跟徐凌云学戏。那个“光头”就是林继凡。这一年,林继凡才14岁。徐凌云给林继凡说的是《绣襦记》“卖兴”一折戏。林继凡说自己丑角戏真正的开蒙老师就是徐凌云。会演结束后,“传”字辈名丑王传淞华传浩老师也把林继凡叫到一边说:“你要好好学丑!”就是在那次会演中,王传淞相中了林继凡。
丑角巨匠、《十五贯》中扮演娄阿鼠的王传淞,门下从不纳徒,除非他发现对方是块“值得雕琢的玉”。看了林继凡演的戏,王传淞一下子被打动了,“这孩子长得标致,嗓音脆亮,演得伶俐,是块‘大料’!”他的审美标准与众不同:昆剧的丑角并不非得长得“歪瓜裂枣”,相反,应该找条件特别好的人来演。王老认准了林继凡:像这样既标致又聪明的小花脸,将来肯定有出息。王传淞当时已60多岁,还活跃在舞台上,他开始教林继凡学丑行的很规范的程式。经过20多年的学艺,林继凡终成正果。
“昆曲名丑王传淞和我坐茶馆时说过,优秀演员一出场就能使九龙口(表演中心区)显得充实起来。如今,他的弟子林继凡朝九龙口走来,还没有走到就以其生动的表演充实了九龙口。我爱看这位演员的表演艺术……”1982年5月1日,林继凡在南京演出《游殿》(饰法聪),著名美学理论家王朝闻看后极为兴奋,连夜走访林继凡,并通宵达旦地写下了一篇5000字的戏评,赞扬林继凡把法聪这个年轻和尚刻画得入情入理、新意盎然。
同年5月,76岁高龄的王传淞决定破例收林继凡为徒。于是,在王老教过的很多学生中,林继凡成了他唯一的入室弟子。在拜师会上,王传淞语重心长:“希望你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依然要像过去那样,不要学我王传淞,而是学我王传淞怎么去演剧中人。”林继凡始终遵循王老师这种创造人物的方法,一个戏一个戏地琢磨,然后把它化为自己的东西。身怀绝艺的老艺术家倾囊相授《十五贯》《游殿》《议剑》等20多出传统昆剧,林继凡一一继承了下来,并有不少戏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回忆那段师生情缘,林继凡说:“这是我的幸福,终身受益。”
“丑”到极致便是“美”
就像他塑造的角色“法聪”一样聪明的林继凡,除了向老师学习以外,还善于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从小就经常被祖父带到书场去听书,进戏校又初学评弹,业余时间除了画画,林继凡多年来最大的爱好便是听书,使他深谙评弹艺术的渊博。他深知:昆曲和评弹本来就相通。为了把评弹中的“活口”融入昆曲丑角的表演中,林继凡就经常向评话大师金声伯讨教,金先生则热心地为他的角色塑造和表演出了不少好点子。
《十五贯》里的娄阿鼠,《长生殿》中的高力士、酒保,《水浒记》中的张三郎,《芦林》中的姜诗,《狗洞》中的假状元,疯僧济颠,奸臣阮大铖……在舞台上演了四十年丑角的林继凡,为观众创造的却是美,追求的是审美情趣的最大化。他所扮演的角色或机敏,或灵巧,或正直,或诙谐,或奸诈,或贪婪,无不出色。观众都说:“林继凡演的丑戏,只只好;塑造的人物,个个活。”其中,他的代表剧目、享誉剧坛的“丑”戏―――《游殿》《活捉》《芦林》《醉皂》《议剑》等,以脱俗的气质和精到的“笔墨”广受欢迎。究其因,既与他长期在王传淞老师指点下得其韵味有关;又与他长期从张辛稼先生习画有关;更与他注重修养,探求艺理有关。
除了戏曲圈内人,很多书画家对林继凡演的戏很感兴趣,认为他的戏有底蕴,有意境。林继凡自己觉得,他演的戏在章法和调度上的变动,尤其是意境的创造,具有中国画写意、空灵的手法。他对中国画非常有研究,在书法绘画上颇有造诣,他的作品还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制作成邮政明信片发行。林继凡懂得:戏曲和传统绘画有着必然的联系。他记得张辛稼老师常跟他论画理,讲浓淡干湿、远近虚实如何画在一张宣纸上;还说舞台实际就是一张宣纸,关键就看演员如何去“着墨”。告诉他:画讲“惜墨如金”、“计白当黑”,表演也要讲“经济”。
个人观念
作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林继凡追求的不光是戏曲艺术本身,而是大美术的观念,是一切审美的、视觉的艺术。他始终牢记业师王传淞的教诲,不死学硬搬技艺,而是注重传神,讲究“神韵”,在艺术上不断创新,做到“动静皆戏”。他还注重修养,钻研艺理,执著地耕耘在他那小小的画室。但他画画绝不仅仅停留在修身养性的层面上,而是将绘画中悟到的理念运用在他的舞台表演中。在他看来,戏曲就如同把画笔延伸至舞台上,是流动的画面。长期以来,在他的表演和绘画中,始终渗透着对中国美学思想的追求,这也是他不论从事什么都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
身为苏州人,与发源于家乡的艺术长相厮守了一辈子,林继凡深爱昆曲,也深爱苏州,他最大的心愿是为苏州的昆曲事业做点什么。十年前,林继凡就到过苏州艺校,为当年“苏昆班”学生、如今的“小兰花”们授艺;十年后的今天,苏州文化部门又把他请回来了。这一次,他把家也搬回了苏州,他说从此要在故土扎根了。为了苏州昆曲的未来,林继凡正全身心地投入“昆曲班”的教学工作,薪火相传的课堂成了他艺术人生新的舞台。
主要作品
1993年参与春晚戏曲小品:《群丑争春》。
所获荣誉
2022年5月,在2021年度江苏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评估活动中,以75.33专家评分获合格等级,并予以公示(昆曲)。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2 15:4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