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瑞笙
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
林瑞笙(1908年—1935年), 又名林焕然、林瑞生,号一新、益醒,江西萍乡芦溪人。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之一,与凯丰(何克全)、高自立孔原(陈铁铮)等齐名的萍乡籍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曾担任过中共湘赣省委组织部长、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等职。
相关争议
出生时间
关于林瑞笙的出生时间,现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1908年。杨放萍所写《林瑞笙》《血洒大安区英明垂千秋———林瑞笙传略》两文均记载林瑞笙是1908年2月22日出生。此外不少论著及网络资料也如此记载。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1906年,比如《中国红军人物志》关于林瑞笙的介绍,此外中华英烈网、大江网、江西党史学习教育网、红色萍乡、百度百科等大量网站关于林瑞笙的介绍也采用1906年出生这一说法。
根据林瑞笙在苏期间自填学生履历表、党员登记表、个人小传等档案中,年龄信息均显示是1908年。另外,林瑞笙在1929年填写的两份登记表均自填21岁,按此计算,亦为1908年出生。因此,林瑞笙为1908年出生应可确定。
林瑞笙学生履历表中明确填写是“1908年1月21日”,依据历法换算1908年2月22日正是农历1908年1月21日,两个时间是一致的。据此,可以判断,林瑞笙的出生时间就是1908年2月22日。
家世背景
杨放萍认为,林瑞笙出生于萍乡芦溪县林家坊“一位富裕中农家庭”。此说不确。“中农”的生活来源全靠或主要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别人,甚至要租入一部分土地受他人剥削。但根据林瑞笙留苏学生履历表信息,林瑞笙自填辛亥革命前父母有田约80亩,房屋1栋10余间,耕牛3头,雇工3人。由此看来,林家80亩土地,但却雇工3人,是属于典型的自己不劳动或只是“附带的劳动”,却靠剥削为生的地主阶层。林瑞笙自己在档案中也把辛亥革命前父母职业界定为“小地主”。
综上可以判断,林瑞笙出生成长于地主富农家庭,而非富裕中农家庭。
入党时间
林瑞笙的入团入党时间,杨放萍的《林瑞笙》《血洒大安区英明垂千秋———林瑞笙传略》两文均认为林瑞笙是于1923年在安源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5月16日在安源担任夜校教员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说法广为流传,基本上为所有资料所采用。其错误有三处:
其一,林瑞笙入团时间是1925年6月16日,而非1923年。
留苏档案中的多份登记表及履历表中,林瑞笙均明确填写入团时间是1925年6月16日。林瑞笙还在《党员调查表》中写了入团之曲折,自述本来在1925年初即被介绍入团,因为被怀疑是无政府主义者,所以到1925年6月16日才正式入团。
其二,林瑞笙在1925年5月16日于安源加入中共这一说法也不准确。在留苏档案中,林瑞笙多处明确提到1925年冬到广东后“跨团转入党籍”或“1925(年)12月在广东区转入C.P”,或者明确说1925年11月在广东番禺入党。1927年12月赴苏后最早填写的《学生党的工作经验调查表》则写的更具体,明确时间是1925年12月20日入党。
综合判断,可以确定林瑞笙正式加入中共的时间是在1925年12月20日,地点不是在安源而是在广东,入党介绍人为担任过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长的穆青
人物评价
孔原在回忆大革命时期萍乡走出的代表性人物时,提到的第一个人即为林瑞笙。1937年5月张闻天在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报告中曾评介过去十年间牺牲的“我们的最忠实的同志”“中华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列举了李大钊、赵世炎、彭湃、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瞿秋白、何叔衡、方志敏等60多人,其中亦提到了林瑞笙。
英雄简介
林瑞笙(1906-1936) 又名林焕然、林瑞生。江西萍乡人。林瑞笙早年在萍乡县立中学读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3年参加安源工人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被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做党的组织工作。1931年7月被中共苏区中央局派到湘赣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并兼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10月在湘赣省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湘赣省委委员、常务委员,担任湘赣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前敌委员会书记。11月领导并指挥独立第一师及地方武装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在战斗中负伤。为巩固发展湘鄂赣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1月下旬被调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工作,任湘鄂赣政治委员。
革命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特别是全国劳动大会和全国工人运动的开展,推动罢工高潮在全国的普遍展开。在刘少奇等的正确领导下,安源路矿工人取得罢工的胜利,迫使路矿当局答应工人提出的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13项要求。林瑞笙从安源路矿罢工运动中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也看清了自己的前途所在。在工人运动的影响下,林瑞笙积极参加工人夜校的学习,接受共产主义教育。1923年,他加入社会青年团,积极参加学生爱国运动。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林瑞笙毅然放弃萍乡中学的学业,来到安源煤矿修理厂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后来,随着工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夜校学员不断增多。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考虑到林瑞笙接受的教育程度较高,就调他到工人夜校担任教员。他教学生动活泼,切合实际,深受工人喜爱。1925年5月16日,林瑞笙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后,全国革命形势高涨,安源的工人运动也更加活跃。林瑞笙除了做好工人教育工作以外,还利用回家的机会宣传革命道理,启发农民组织起来。为培养斗争骨干,广泛地发起群众,扩大革命影响,林瑞笙仿效路矿工人俱乐部的办法,在家乡办起了农民夜校,亲自担任教员。在林瑞笙的努力下,家乡的农民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1925年9月,安源煤矿的资本家勾结军阀制造了九月惨案。工人夜校被捣毁,党、团组织被破坏,大批工人被开除和逮捕,工人领袖牺牲。安源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为保存革命实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党组织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把林瑞笙及其他部分同志一起转移到广州。
当时的广州是革命的中心,革命运动相对于安源来说又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林瑞笙一到广州就被这种蓬勃的革命运动的吸引,很快从因安源九月惨案而产生的苦闷情绪中解脱出来,精神抖擞地加入到革命大浪潮中去。1925年12月,他考入广州国民政治讲习班,接受更高层次、更系统的革命教育。在政治讲习班里,林瑞笙听取毛泽东、邓中夏、萧楚女等一批共产党人的讲课,使他的政治觉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次在政治讲习班的学习,为他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讲习班毕业以后,北伐战争已经开始,林瑞笙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政治部工作,担负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职责。当北伐军进入湖南茶陵以后,他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并登台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说,号召群众起来革命。在湖南省党部特派员杨孔万的请求下,林瑞笙被留在茶陵帮助当地的党组织工作,并被委任为驻茶陵的省工运特派员,负责领导茶陵地区的工人运动。在林瑞笙和杨孔万的共同努力下,茶陵成立了中共特别支部,林瑞笙担任宣传委员。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以后,林瑞笙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来又到鄂北组织农民暴动。暴动失败以后,又被党组织派到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林瑞笙被中央委任为中央局巡视员,到中央苏区工作。
1931年初,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研究决定,将湘东南、湘南两个特委及赣西南的三个行委合并组成湘赣省,派林瑞笙、王首道、袁德生等组成湘赣临时省委,任命林瑞笙担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并兼任湘赣红军独立等一师政治部主任。湘赣省成立保卫局后,林瑞笙担任保卫局局长,主持省里的“肃反”工作。
1931年10月8日,湘赣省在莲花组织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会上,林瑞笙就巩固党组织问题提出6项组织任务和18项具体工作,得到大会的承认,并作为《组织决议案》被会议通过。在这次大会上,林瑞笙当选为省委委员、常委,组织部长。党报成立后,他又担任党报委员会的委员。
11月,红军独立第一师护送湘赣省代表团参加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留在赣南参加当地的军事斗争。敌人认为湘赣边红军力量薄弱,趁机发动对湘赣省的第三次“围剿”。大敌当前,省委临危不惧,立即组成了以林瑞笙为书记的临时前敌委员会,指挥苏区军民反“围剿”。林瑞笙集思广益,认真分析敌情,决定采取游击战,袭击疲惫之敌,寻找有利机会,各个击破敌人。根据这个部署,各县武装随即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沉重地打击敌人。林瑞笙、李天柱等人亲自率领红军独立第三师进驻莲花附近的九都,消灭来犯的国民党军罗林第七师的一个营;12月又在澧田消灭敌人周至柔部第十四团。独立第一师回湘赣省后迅速和独立三师在文竹会合,红军力量大增。根据敌我形势的变化,林瑞笙又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先消灭敌第七师,再消灭敌第十四师。当时的原计划是打伏击战,将敌人引入红军的包围圈,但由于埋伏在固塘的游击队过早暴露目标,敌军发觉红军企图,迅速抢占有利地形,向林瑞笙的独立一师、三师反击。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伤亡都很大,林瑞笙也在这次战斗中负伤。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的中央认为,湘鄂赣省委贯彻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不力,决定派以林瑞笙为首的代表团到湘鄂赣苏区主持工作。1932年3月中旬,林瑞笙率领的中央代表团带着彻底改造原省委,坚决转变路线的任务到达湘鄂赣省委驻地修水上杉。3月17日到26日,省委召开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会议听取林瑞笙做的政治报告。扩大会议根据四中全会“反右倾和改造各级领导机关”的错误指示,撤销以李宗白为首的原省委。1932年春,在临时省委的领导下,湘鄂赣省成立省军区,林瑞笙兼任省军区政委。
1932年9月1日到15日,湘鄂赣省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在万载小源韩家祠堂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是进一步全面地、深入地贯彻“左”倾路线,同时使临时省委的组织领导合法化。林瑞笙在大会上作报告,进一步批判原省委的“右倾机会主义”。大会选举林瑞笙、陈佑生等为省委委员组成新的省委领导班子。根据中共中央和苏区中央局指示电,林瑞笙仍为湘鄂赣省委书记。以林瑞笙为首的省委在政治上积极推行“左”倾错误路线,给湘鄂赣省各方面工作造成一定损失。
1933年7月,苏区中央局就湘鄂赣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的工作进行讨论,作出改造省委的决定,任命陈寿昌接任林瑞笙的省委书记之职。林瑞笙被免除省委书记以后,仍然留在湘鄂赣根据地工作。1933年10月蒋介石对湘鄂赣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省军区政治主任投敌叛变后,林瑞笙担任省军区政治部主任,不久被党组织分配到萍乡桐木小洞指导工作。1934年夏天,湘鄂赣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省委被迫转移到黄金洞,开始进入艰苦的游击战争时期。这时林瑞笙接到调他回中央汇报湘鄂赣苏区同党中央中断联系后的情况的指示。当林瑞笙到达湘赣省时,中央红军已经开始长征,他只好留在湘赣省工作。1935年2月,湘赣省军区司令员彭辉明牺牲,林瑞笙代理司令员之职,指挥湘赣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继续战斗。不久,省委派他到萍乡大安山地区帮助萍乡县委开展斗争。
红军北上后,湘赣根据地的条件异常艰苦,林瑞笙的部队经常过着“顽石当枕头,明月做天灯”的生活,县委的同志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林瑞笙和县委的同志不幸被敌人包围在万龙山南岭的一间房子里。他机智地与敌人周旋,掩护其他同志撤退,负伤后毁坏武器,高喊“共产主义万岁”,从容跳下悬崖,壮烈牺牲,时年27岁。
英雄事迹
早年在萍乡县立中学读书,参加学生爱国运动。1923年参加安源工人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被派赴苏联,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被派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做党的组织工作。1931年7月被中共苏区中央局派到湘赣革命根据地。任中共湘赣临时省委常务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并兼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政治部主任。10月在湘赣省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湘赣省委委员、常务委员,担任湘赣红军临时总指挥部前敌委员会书记。11月领导并指挥独立第一师及地方武装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在战斗中负伤。为巩固发展湘鄂赣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1月下旬被调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工作,任湘鄂赣政治委员。3月下旬改组省委,任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书记。4月兼湘赣省政治保卫局委员。9月主持召开湘鄂赣省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湘鄂赣省委书记。参与领导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各项建设,是湘赣红军和革命根据地主要领导人之一。但犯有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的错误,1934年1月被中共中央撤销省委书记职务,仍在湘鄂赣边参加革命斗争。1935年1月被省委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汇报同党中央中断联系后的情况,途经湘赣军区用电台向江西分局书记项英报告红十六师状况。2月湘赣军区司令员彭辉盟牺牲,他任代理司令员,指挥湘赣边红军部队和地方游击队继续坚持斗争。同年3月,在江西萍乡青龙山战斗中英勇牺牲。
其子林增铨教授,武汉大学图书馆系毕业,毕业后长期以来担任安徽大学图书馆的领导工作,为安徽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为安徽省属高校设立图书馆管理专业和培养相关人才作出了贡献。现巳退休。
参考资料
林瑞笙.中华英烈网.
林瑞笙. 萍乡红色名人.
英模人物林瑞笙事迹.江西新闻网 .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16:57
目录
概述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