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淡秋(1906年11月7日—1981年12月4日)原名林泽荣,笔名林彬、应冰子、应服群、萧颂明。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
人物生平
1906年11月7日生于浙江省三门县蒲西乡小蒲村,祖父是晚清穷秀才,父亲林培檟也曾考取秀才,后又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现杭州市第一中学)就读,毕业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母亲姓应,宁海县三头村人,独生女,娘家世代以教书为业,是一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性情温顺的女子。林淡秋的善良性格和平易近人态度受了母亲的影响。
父亲对他要求一直很严格。小莆村外半里地的港边,有一个蒲西村,这里有当年“巡检司”的遗址,小山头上有“抗倭堡”,父亲常带他去看,讲解历史上抗敌的故事。蒲西村建有码头、商铺、客栈,是当时与外地通商的地方,市容兴旺,常有篷船进进出出,运的是木材、白炭,远销上海。这给海隅百姓带来新思想,新风气,也使土生土长的林淡秋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1922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后转入上海大学攻读英文。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封闭,与柔石等在宁海中学义务教书。1928年年初南下广州,以中山大学旁听生名义,在中山大学图书馆阅读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著作。半年后返回,进上海艺术大学英文系。当年冬,因支持德租界电车工人罢工,被羁押周余。获释后,至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兼该校图书部主任。
1930年春回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先后翻译出版《布罗斯基》《列宁在一九一八》《丹麦短篇小说集》(与柔石合译)《时间呀!前进》《中国的新生》,以及《西行漫记》《续西行漫记》(与他人合译)等。1933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与评论。同年,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者联盟。1934年夏,化名林彬,经“社联”介绍到镇海县蔚斗小学任教。1935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左联”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
1936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与柳乃夫、江峰带领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前往江、浙、皖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之后,在夏衍创办的《译报》做编译工作,创办《新中国文艺》《奔流》等刊物,与于伶、满涛等主编《文学与戏剧》。1942年春, 转移至新四军根据地与游击区,先后任《知识青年》主编,滨海报社社长,《苏中报》《抗敌报》总编辑。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时代日报》任主编,兼管副刊《新文学》。全国解放战争开始后,发表延安电台广播的新华社电讯与民国政府管辖区各界人民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等真实消息。1948年8月报社被查封,随后改办《时代半月刊》。上海解放后,历任《解放日报》编委兼驻京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部主任。出版小说集《散荒》、随笔集《业余漫笔》。
1958年后,先后任杭州大学副校长、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等职。“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78年平反并恢复职务,为第五届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79年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并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为浙江省文联主席。1981年12月4日在杭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