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云
原国务院财贸小组副组长
林海云(1911年10月30日-2007年1月7日),男,福建省龙岩县(现龙岩市)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物事件
1966年,对外贸易部党组被冠以“执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黑司令部”的罪名,林海云受到造反派的围攻。周总理得知此事,迅速将林海云接到中南海保护起来,并指定林海云为对外贸易部直接与自己联系的联络员,遇到紧急重大情况,可以直接见他。林海云在这场“风暴”中坚定信念:坚决按总理的指示去做,在风口浪尖掌握好外贸系统的业务领导权。
1970年春节刚过,因喉咙发音沙哑、疼痛,林海云到北京医院就诊,发现声带上长有息肉,可他仍坚持工作。3月,他主持中国与罗马尼亚的贸易谈判。这时喉部病症更加严重。在向周总理汇报此次谈判情况时,细心的周总理发现他说话非常吃力,关心地问:“怎么了?”林海云不愿给总理添麻烦,说没什么。李先念副总理说:“检查说长了息肉。”周总理十分警觉,立刻叫来自己的保健医生,让他当天安排北京医院为林海云检查。当晚,在参加完了宴请罗外贸部长的宴会后,已是晚上10点多,林海云才赶往北京医院。几位专家已等候多时。检查结果,竟是“喉癌”。医生建议他尽快做放射治疗。
由于当时领导工作繁忙,林海云一面到肿瘤医院做放疗,一面坚持正常工作。几次深夜,他前往中南海武成殿、西花厅参加周总理召开的会议。周总理看到林海云来了,特地亲切嘱咐他:“你来了不用说话,只带耳朵就行,感到不适,随时可以走。”1971年6月,经周总理特别批准,北京医院成功地为他进行了一侧声带切除术。
林海云因动手术住院。周总理对此非常关心,去病房亲切地看望他。在住院治疗这一段漫长而难熬的岁月中,林海云铭记周总理的教诲,像傲雪挺拔的青松,顽强与病魔抗争,并顶住政治迫害的压力,坚毅、乐观、胸襟坦荡,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林海云出生在龙岩县城东关平寨坊社兴村一户城市贫民家庭。其父林学周是独子,3岁丧父,20岁娶连秀兰为妻。林家仅有平房4间和屋后几分菜地,靠做鞭炮、喂猪、种菜为生。林海云6岁进了私塾,后到登高小学借读,1918年入公立东平学校学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各种新思潮涌入了龙岩古城。1921年春季,邓子恢、陈明等在龙岩白土桐岗小学组织奇山书社,1923年9月1日,创办以“改造旧社会、传播新文化”为宗旨的《岩声》月刊。东平学校的语文老师章独奇是奇山书社的成员,在他的影响下,林海云对进步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4年,林海云小学毕业,受聘到平林小学当教员。
1926年春节后,林海云到厦门集隆洋参行做学徒。1927年夏季,他因水土不服,患了严重的脚疾,回到龙岩。这时白色恐怖笼罩着龙岩。当几位小学时的进步同学约他一直趁夜色偷割龙岩的军用电线时,林海云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他们干脆利索地办了此事紧接着,风声乍起,军阀陈国辉开始在全城搜捕割电线的人。林海云被迫离开家乡,避返厦门。
林海云重返厦门,到文化补习学校性质的“嘉禾大学”贩卖部当店员,后调到校教务处做缮写工作,刻写讲义。他边工作,边旁听《陈独秀文存》专题课和英语、语文、法律课,文化知识水平显著提高。还结识了一批立志社会革命的进步同学。1929年10月,在进步高中同学的介绍下,他在厦门中学参加了“反帝大同盟”成立大会后,考人厦门市消防队,当消防队员。1931年,他带着数年中精心购买的两箱书籍,回到了龙岩。于1932年春节结婚。婚后,他和妻子合力经营起一间家庭粉坊,做米粉出售。
投身革命
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路军,奔袭闽南重镇漳州,击溃军阀张贞两个团,4月10日,攻占龙岩红军在龙岩召开庆功大会和工农兵各界的代表会议。林海云积极参与。还在红五军团工作组带领下,深入到社兴村,召开群众大会,成立贫农团时,被群众推选为村贫农团主席。10月中旬,国民党十九路军六十师即将向龙岩发起总攻,红军在奉命撤离龙岩前,进行了紧急扩红工作,林海云参加红军,被分到县苏维埃警卫连。
1933年春,林海云调省苏维埃秘书处秘书科任文书做刻印工作。8月,林海云被选调进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任中革军委总动员武装部文书,后调任总司令部秘书处油印股股长。
1934年7月中旬,林海云随油印股编入总部四局。他的工作突然加重,极为紧张:白天,他要刻印来自总司令部各部门的军事文函。夜里,还要一个人到一局单独一间办公室里,刻印分发各部队的机要密码本。这时叶剑英调四局任局长,成了林海云的直接上级。长征开始前夕,机构又进行了调整,四局成立了图书印刷科,詹应祚任科长,林海云任副科长。任务是在行军作战的环境中,承担军委首长随时下达的军事文函、沿途各类公告宣传材料的印发任务。1934年10月初,经直属队政治协理员赖勤介绍,林海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雪山脚下的小金县达维镇胜利会师。红一方面军主力北上,又连续翻越了梦笔雪山和长板雪山,于7月中旬,到达黑水(芦花)。林海云和总部机关干部一起,在朱总司令率领下收割担运青稞麦,收回后晒干脱粒,炒熟或磨成面,充做军粮。这时,他每天都要绘制行军路线图,分发各部队。由于当地没有现成的地图可以借鉴,常常需要向当地群众调查了解道路走向和重要的地理标志物,有时要亲往现场,考察地形,回来后绘制在地图上,以极简陋的工具和手段,做地图测绘工作。
党中央政治局于8月4日在毛尔盖的沙窝村举行会议,决定红军迅速通过草地,北上甘南地区。林海云和部分参谋人员随朱总司令和刘伯承总参谋长分到了左路军。在朱总司令为首的红军总司令部一局地图科任副科长。
1936年6月3日,张国焘在炉霍召开的中央纵队活动分子会议上,被迫宣布取消“第二中央”,组成西北局,同意6月底开始北上。在北上出发前,林海云被任命为红军总司令部一局图书教育科科长兼司令部政治协理员。
在一个小村宿营时,晚上下起了雨夹雪。刘伯承同志把林海云叫去,告诉他:“张国焘还想带队伍向西再南下,前方有一个连队写信反对他,坚决不跟他走了。”刘伯承同志说:“绝不能再过草地了,一定要与党中央、与红一方面军会合。”他让林海云马上找出甘肃省地图,以再次确定北上路线。林海云随朱总司令于1936年12月初到达陕北保安,被任命为重新组建的中革军委总司令部一局三科科长,局长周子昆。
1937年夏,林海云从抗大毕业,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作战科作战参谋。8月25日,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八路军总司令部。9月初,林海云跟随八路军总司令部,经韩城渡过黄河,挺进山西。总部机关星夜北上,到达抗日前线五台山的台怀镇。
1938年,林海云任四科科长。总部四科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总部首长及核心机关的设营警戒、生活财务管理、勤杂人员管理、办公生活用品的采购供应、机关的医疗卫生、与地方及友军人员的联络接待等任务。人夏后,总部机关南迁,驻潞城县固城镇,生活相对安定。林海云在朱总司令的具体指导下,积极筹划推动机关大生产。他组织人力烧焦炭,以备机关冬季取暖之需;组织机关人员开荒地,广种蔬菜,植树造林。他还精打细算,派专人将总部被服厂裁下的各色零星边角布料收集起来,再分发给驻地老大娘们,让她们浆贴成“络把”,发动警卫连战士们一齐制成军鞋,供应部队。老大娘们说他:“你当家一定会发财的。”总部机关运输排的军马,在战斗间歇时无事可做,林海云将它们组成了一支运输队,派得力干部带领,为长治市的商人运太行山区的皮毛山货到与敌占区交界的阳邑镇,再用收取商人的运输费,在阳邑集市上购回部队机关缺乏而急需的文具、纸张、油墨、蜡烛、煤油等军需用品,储存起来,以应战备之需。他加强对下属伙食单位的管理,定期组织财务检查,帮助直属连队堵塞漏洞,建立健全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将好的经验加以推广,使所属单位的现金帐目和军需物品管理做到了清楚严密。1936年8月,他和八路军供给部部长周玉成辗转穿过敌伪的多道封锁线,到达位于晋南的垣曲镇,接取国党政府给八路军总部的最后一笔军费。
1940年2月,林海云到北方局党校学习,任二队党支部书记。
从事经济工作
1940年8月开始从事经济工作,先后任冀太联办贸易总局局长、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商管理总局第一副局长兼翼南行署工商管理局局长、翼南银行翼南区行总经理、翼南和翼鲁豫两区行署及工商管理局局长兼翼鲁豫区行总经理。1940年8月,林海云到辽县桐峪镇就任冀太联办贸易总局局长。林海云到任后,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毛主席关于加强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以及中共北方局主持召开的7月太北财经扩大会议确定的有关贸易、财政税收等政策精神,并在全局建立了每日学习制度。以《新华日报》(太行版)、《联共(布)党史》等作为政治理论教材,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对内自由,对外统制贸易”的工作指导思想。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拉开战幕。10月,日寇开始派重兵向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所到之处,实行“焦土政策”。林海云决定将总局帐册和物资分散隐蔽,将边区政府发行的数十万冀南票,分装在十几只骡马驮子上,带领总局机关人员及票款进入黄崖洞一总部水腰兵工厂隐蔽。几天后,清晨烧火做饭时,传来情报:日军岗崎大队因我守备部队的失误,已逼近黄崖洞。林海云率队紧急出发,从另一条山路翻岩,连续急行军,突出重围。
“百团大战”后,林海云在冀太联办的支持下,着力建立完善贸易总局在各大区的下属分局机构,先后组建了太岳区贸易分局、冀南区贸易分局。又在各大区下属分区的重要通商口岸和大集镇,设立了直属机构和贸易总局系统的公营商店。逐步形成了由北向南,环绕根据地边缘,由线到点,星罗棋布的格局。
1941年3月,他主持召开了总局第一次分局局长、经理会议,并做工作报告。由此,统一了贸易总局对根据地工商贸易工作的领导,统一执行边区政府的贸易政策,统一行使管理本区经济贸易活动的职能,使公营商店,成为根据地与敌占区进行贸易流通的主导力量。8月初,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署。8月24日,边区政府工商管理总局成立,局长王兴让,林海云任第一副局长。机关人员近百名。
抗战胜利后,林海云任翼南行署财政处处长、工商管理局局长兼翼南区银行总经理,翼南区委经济部副部长,晋翼鲁豫边区财经委员会委员,边区外贸处处长,边区政府贸易局局长,华北人民政府工商部副部长兼华北贸易总公司总经理。
1949年7月奉调进京。先后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商业处副处长兼外贸业务室主任,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国外贸易司司长,对外贸易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署长,外贸部部长助理兼海关总署署长,对外贸易部副部长。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百废待兴。1954年9月,林海云被周恩来总理委以重任,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署长、党组书记。伴随着新中国外贸事业的迅速发展,林海云按照周总理“外事无小事”的要求,明确提出:“今后海关工作的中心是做好经济政治保卫工作。”他为了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严密地把守好祖国的经济大门,并任外贸部副部长等职,努力开拓外贸工作新局面。
1965年2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林海云代理中共对外贸易部党组书记、代理对外贸易部部长。林海云作为对外贸易部党政领导核心一班人的“班长”,肩上的责任更加重了。他积极扩大从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渠道,把进口重点逐步转到支援基础工业、国防建设和三线建设所需要的重要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上,加快我国进口战备物资的速度,增加储备数量。1966年上半年出口形势好于建国后历年的水平。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一年一度的秋季广交会举办在即。面对混乱局面,林海云想方设法减少疯狂的“破四旧”浪潮对广交会的冲击,保证广交会成功进行。在广交会开幕前夕,他得知北京几个红卫兵组织又准备以“大破四旧”为名冲击广交会。林海云一方面对红卫兵头头反复加以劝说,同时马上向周总理报告。周总理闻讯,不顾已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振奋精神,在林海云陪同下,于人民大会堂专门接见了这几个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苦口婆心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晓明利害。这次彻夜长谈直至黎明,终于使这些红卫兵头头回心转意。经过林海云等一系列艰苦的努力,1966年秋季广交会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得以顺利举行,出口成交达到了4.8亿美元。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1977年12月重新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任国务院财贸领导小组副组长、党组成员,分管财贸领导小组办公室、经贸组和水产总局等方面的工作。1978年3月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任全国政协财经组副组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任国务院财贸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参与领导了恢复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建制的工作,并曾分管该局。1981年10月离休。
2007年1月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4 19:03
目录
概述
人物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