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尔康(1864—1895),字镜颿,祖籍福建龙溪(今龙海市),是台湾首富板桥林氏家族的成员,柳州知府
林平侯之曾孙,
林维让次子,
林维源侄,曾任淡水候补知府。“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日本占据之际,他不食异族之粟,举家迁往大陆。
其高祖父
林应寅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东渡台湾淡水新庄,以教书为生,为“台湾板桥林”的始迁祖。曾祖父叫林平侯,经营盐业发财,捐官广西柳州知府,告老回台湾后,广买从淡水到宜兰的大片土地,年收租谷达数万石。其子林国华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迁台北板桥,开发板桥一带的荒山野岭,遂成巨富,大造园林,后称“林本源花园”。
林国华生二子,长林维让,次
林维源。林维让便是林尔康的父亲。捐清廷军饷2万两银子,奖“三品衔”。至林尔康兄弟,已历五世,凡二百多年,聚族而居,称台湾板桥林氏,被誉称为“台湾首富”。
林尔康,秉性严肃,不苟言行,勤于学,经史百家无不涉猎;年未冠,即以淹博惊人,偶为诗,工书法,喜作汉隶,遒劲高古。娶
陈宝琛幼妹陈芷芳。父逝后,尔康遵遗训主持家政,凡所开支,务绝糜费,唯好义举。他曾告家人说:“富贵无常,惟有德者可以保长久。”光绪十七年(1891),淡水各村时疫流行。当时台湾经济凋零,既缺名医,又缺良药。尔康差专人返回大陆购办著誉丹膏,在六桥馆设施医施药所,日夜救治,活人无数。疫平,民皆德之;尔康以为此系本分所在,不肯称功。甲午战后,时逢割台,林氏举家内渡,先住厦门。不久,尔康病卒,年32岁。
板桥林氏家族的林维源在多事之秋,常为国捐银。
陈宝琛访台之行,促成了他的二妹陈芷芳与板桥林家结亲。陈芷芳嫁给了林维源的侄子林尔康。
林尔康的夫人陈贞,字芷芳,福州螺洲“太子太傅”陈宝琛的二妹,并由陈宝琛做媒嫁给被清代台湾省台北板桥巨富时称“板桥林”家族的林尔康,成就了一段闽台联姻的佳话,陈芷芳与林尔康育有三子二女:林熊征、
林熊祥、林熊光和林慕安、林慕兰。其中林慕兰就是国学大师、清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严复的三子严琥(字叔夏)的妻子。
林尔康墓依山而建,
坐东朝西,占地约530平方米。1936年因为陈芷芳病逝而始建,1937年为与林尔康合葬而扩建,1994年台湾的林、陈后人专程到福州重修合葬墓墓道,并勒碑记事,最终才形成现在的样子。2008年被福州市政府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为墓东、西各20米,南至禹州鼓岭一号别墅入园道路,北至50米,2009年升级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内有墓道、4层墓埕、一座墓塔以及两道墓封等设施。
墓道在陵墓的左前方靠近大路的地方,墓道前立有一石碑,上刻“林公尔康暨陈夫人墓道”,为1994年林尔康、陈芷芳伉俪的台湾后人修建墓道时所立。沿着墓道左侧碑后的台阶拾级而上,穿过一道铁制栅栏门,就是第一墓埕,迎面立有一块
福州市人民政府在2008年所立的“林尔康和陈芷芳合葬墓”碑。
整个墓地宽大气派,庄严肃穆,高低有序,立体感极强。地面全部由花岗岩铺就,第一道墓封是由刻有麒麟、莲花图案的白花岗岩做成,浮雕手法,技艺精巧。墓封左右两侧各有五级台阶连接上下层墓埕。最上一层墓埕立有六柱形白花岗岩墓塔,上有六边形翘角塔檐,顶有一颗石圆球的塔刹。“林镜颿居士德配陈夫人”的大字刻在塔身正面镶嵌的一块青梨石碑上,字体如同墓主人那高风亮节的风骨一样苍劲有力。塔座同样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与塔前的莲花麒麟浮雕图案相呼应,风格统一,浑然一体。三合土结构的墓圈上,绿草如披,青苔斑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