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圣彩
中国科学院院士、代谢生物学家
林圣彩,1963年10月出生于福建三明,代谢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陈嘉庚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中州实验室主任。
人物经历
1963年10月,林圣彩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
1980年,从尤溪县洋中中学毕业,考上厦门大学。
1984年,从厦门大学生物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1991年,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毕业,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1991年—1995年,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UCSD)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5年—2001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2001年—2006年,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生化系助理教授、副教授(获得终身职位)。
2001年—2006年,兼职于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特聘教授。
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3年12月—2017年5月,担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2006年6月,担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4年10月,入选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
2021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3月,林圣彩院士于受聘于河南大学教授。
2023年7月,受聘担任河南省中州实验室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林圣彩和团队揭示和阐明了细胞葡萄糖感知器并偶联调节代谢稳态关键激酶AMPK和mTORC1的原理,提出葡萄糖本身能作为信号、“物理性”地调控代谢平衡的新概念;发现脂肪吸收和利用的新途径;揭示了生长因子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和糖脂代谢途径调控代谢稳态的机制;发现了交感神经调控机体应激产热的新机制;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成因及其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理论和新策略。
林圣彩两度受邀撰写长文综述,系统总结AMPK和葡萄糖感知的研究进展。
2022年,林圣彩团队历经7年的科研攻关,首次从分子角度勾画出了二甲双胍行使功能的路线图,为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今年2月24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截至2021年11月,林圣彩先后发表论文110余篇,他引次数达10000余次,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Metab、Nat Cell Biol、Cell Res和Mol Cell等发表论文57篇;自2018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截至2021年11月,林圣彩先后应邀在FASEB、EMBO,以及中国国内多个学会举办的大会上做主旨报告;先后担任苏州冷泉港Cancer & Metabolism、AMPK国际研讨会共主席;被Nature出版集团邀请作为大会共主席承办其在中国的第一次细胞代谢会议。
截至2015年1月,林圣彩先后主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资助、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等。
人才培养
林圣彩在担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大力推动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全力推进学院公共仪器平台和设施建设,建设了拥有近亿元的大型公共仪器平台;由他领衔的团队先后获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组织申报并获批建设了应激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天然产物源靶向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提高了厦门大学生命科学的研究水平和整体实力,实现了厦门大学生物学学科的跨越式提升。
林圣彩在厦门大学首开生科院双语课程《生物信号转导基础》(2003年),他所承担的本科生双语课程《生物化学》获教育部精品课程(2007年)。
截至2015年1月,林圣彩指导的研究生先后获得吴瑞奖学金、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等。
2014年10月,林圣彩以高票获选2014年厦门大学“我最喜爱的十位老师”;10月,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师”的称号。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林圣彩的妻子李蓬在清华大学工作,是一位分子生理学家,李蓬于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6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22年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校长。
人物评价
林圣彩是葡萄糖感知领域的主要引领者之一。(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评)
林圣彩是中国著名的细胞代谢生物学家,领衔的团队在AMPK能量感应的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解决了细胞感受葡萄糖水平的分子机制这一重大的科学问题,成就卓著。(三明市科学技术协会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2 10: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