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荣,男,藏族,
四川汶川县人,中共党员,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
研究员,现任
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双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系列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
林向荣于1920年6月10日(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出生在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卓克基一个藏汉民族团结的家庭。其父是灌县(今
都江堰市)人,因经商来到嘉戎(今
理县、马尔康等地)藏区成家立业,母亲是嘉戎藏族。他从小在灌县读书,长大后随父经商。1950年冬,雪山草地的
阿坝州升起了五星红旗。由组织安排,他为一支工作组当向导、作翻译,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和平解放马尔康四土地区做了不少工作。1951年,他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参观团的译员到
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参观,受到了
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52年夏天,他参加了著名的黑水战役,在民族工作队老红军
天宝同志的身边工作;这年10月,党组织送他到
中央民族学院(即今
中央民族大学)语言系学习深造;1956年毕业后分配到由国家民委、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共同组织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队工作,随专家们普查全国少数民族语言。他被分配到第七工作队川北组,同金鹏教授等回到故乡进行
嘉戎语调查。1957年,他们根据调查资料写出了第一篇论文《嘉戎语梭磨话的语音和形态》(合作)(发表在《语言研究》上),为他以后从事嘉戎语研究奠定了基础。1957年底,调查组结束在阿坝州的调查,经调查组同意,林向荣被留家乡工作,由州安排在州民族语言研究室。“文革”期间,他受到极大的冲击,初被安排到威州师范学校函授部工作,后又让他搞保管,他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在保管工作之余仍继续从事嘉戎语研究。
1980年8月,林向荣的冤案得到平反,安排到
阿坝师专中文系,专门从事嘉戎语的研究工作。这时,年过花甲的林向荣如鱼得水,决心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竭尽全力搞好嘉戎语研究。1981年,他根据过去的调查,结合阿坝州的实际,完成了《阿坝州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存在问题初探》,同年8月,他带着论文出席了在
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第三次联合会,受到了特殊待遇,他宣读的论文及演讲长达三个多小时(大会规定发言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1982年5月,他又带着刚完成的4万余字的论文《嘉戎语构词法研究》,参加了
成都召开的“全国壮侗、藏缅、苗瑶语言学术研讨会”,论文宣读后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好评,并由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推荐,经“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组织委员会审核批准,作为该会议的重点论文之一。不久,他又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有14个国家的学者、专家180多人参加“第15界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使藏族学者林向荣走出了四川,走向了世界。继后,
宁夏社科院,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等单位的知名学者都邀请他参加合作搞科研,并相继发表了长篇论文《阿坝州双语调查报告》、《嘉戎语四土话拼音方案》、《中介语的分析与研究》、《藏语与嘉戎语之语法比较》等20多篇,受到专家们的好评,并先后多次获省民工委、省民委颁发的“民族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民族学科奖”。1987年初评定职称时,他由讲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他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作为四川省“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之长达60多万字的《嘉戎语研究》,于1993年由
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受到同行专家的好评,该专著在全国208篇著作中位居前10名,并荣获
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全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