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励吾(1929年10月14日—2014年12月10日),广东汕头人,物理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人物生平
1929年10月14日,林励吾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
1949年,林励吾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
1952年,林励吾和他的同学们提前一年从浙江大学毕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高压加氢室任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1952—1965年);副研究员、研究员。
1965年,林励吾担任多相催化研究室副主任(至1979年)。
1979年,林励吾担任多相及金属催化研究室主任(至1992年)。
1982年,林励吾担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
1992年,林励吾担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93年,林励吾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林励吾获得中国化学会催化委员会授予的第二届中国催化成就奖。 同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2009年9月,林励吾入选大连市委宣传部联合相关部门推出的《大连不能忘记》——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为国家和大连建设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典型人物。
2014年12月10日12时04分,林励吾因病医治无效,在大连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60年代,林励吾参与研制出加氢异构裂化催化剂及工艺,缓解了当时中国国内航空煤油短缺的问题。70年代与石油工业部合作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多金属重整催化剂。80年代研制出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生产洗涤剂原料,这些催化剂都在工业上应用,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长期从事金属催化研究,在催化剂制备科学、烃类转化、C1化学及甲烷转化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概念,其中比较重要的有60年代提出的“电子酸性催化剂金属担体相互作用规律”和90年代提出的担载型双金属催化剂的“夹心模型”。
(1)大庆油煤油馏分临氢异构化制航空煤油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还没有从大庆油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的技术,中国国外对这方面的资料又严密封锁。因此,林励吾与他的同事张馥良、梁东白等人在页岩油、煤焦油加氢研究积累的基础上,在1960年底首次研究出“采用临氢异构化方法从大庆石蜡基直馏煤油制取低冰点航空煤油”,为解决中国航空煤油短缺问题成功地迈出第一步。与此同时,林励吾等人还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经验规律“电子(金属组分)—酸性(载体)杂交的相互作用”,这一概念的提出为临氢异构化催化剂配方的研制提供了指导,得以在短时间内研究成功具有高选择性、高活性的W、Mo、Ni及含氟氧化铝载体组成的金属酸性催化剂,在中压条件下对大庆直馏煤油进行临氢异构化处理,得到了高收率、冰点低于-60℃的符合国家标准的航空煤油。该催化剂于1963年工业放大试制成功,并于1964年完成40立升规模的中型试验,为下一步解决重油加氢异构裂化制航空煤油打下坚实基础。该项成果获得1964年国家发明奖。
(2)大庆重油加氢异构裂化制航空煤油
1963年,林励吾、张馥良等根据在临氢异构化研究中总结出的“电子酸性催化剂杂交规律”,开发出高活性加氢组分与较弱酸性载体结合的高活性异构裂化催化剂。为了简化工艺,林励吾、张馥良、萧光琰、李文钊等进一步开发了大表面积无定形硅铝为载体,以钨、镍为金属组分的219催化剂,并根据反应特征,首创了一段法加氢异构裂化新工艺,在实验室2立升装置中长周期评价获得成功,并直接进入万吨级半工业试验。1967年根据半工业试验结果设计的中国最大规模加氢异构裂化装置在大庆成功投产,大规模生产航空煤油,采用219催化剂处理大庆减压蜡油,可以高收率地生产-60℃低冰点喷气燃料和-35℃低凝柴油。此后,该技术又相继在石油三厂、燕山石化总厂工业应用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掌握一段法加氢异构裂化技术,采用无定形催化剂生产喷气燃料和柴油的国家。加氢裂化催化剂及工艺在石化企业连续运转20多年,该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3)高分散度Pt-Sn金属催化剂的研究和开发
1972年,在结束了两年农村插队生活后,林励吾重新开始工作。由于当时中国国外刚成功研发了“多金属重整催化剂”。利用这种催化剂可从低品质的石脑油中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芳烃。他看准了这种催化剂的优点,组织力量奋力攻关,并与兄弟单位紧密合作,终于开发研制出中国第一代Pt-Ir-Ce/Al2O3多金属重整催化剂,并成功用于大连石油七厂15万吨/年的工业生产装置上。此项成果参加的单位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及1982年石油工业部重大成果一等奖。
1975年,林励吾、吴荣安、白玉珩等和轻工部有关单位合作,共同研究多金属脱氢催化剂用于长链烷烃脱氢(合成洗涤剂原料)技术以取代从美国UOP公司进口的DEH-5 Pt-Sn/ Al2O3催化剂。林励吾根据多金属重整催化剂研究积累的经验,经过多次考察发现,铂和锡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生成不同结构的络合物,而这种络合物却能使两种金属很好结合。于是,他们决定把这种铂锡络合物溶液浸渍到担体上,再经过适当烘干、焙烧等程序以制备出高分散度多金属催化剂,这种创新的作法当时在中国国内外还是首次提出的。经过多次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取得满意的结果。他们冲破了UOP公司的技术垄断,独立自主地制备了性能良好的NDC-2催化剂,并与南京烷基苯厂合作完成了催化剂的工业制备、脱氢过程的中试。实践证明,NDC-2长链烷烃脱氢催化剂性能优于当时从美国UOP引进的DEH-5催化剂,由于其稳定性很高,每批催化剂的寿命由原来的40天增加一倍。该系列催化剂不但在中国国内推广应用,而且得到印度同行的重视,1986年林励吾应邀到印度访问,在当地设备上使用了NDC-2催化剂,结果充分证明该催化剂的性能全面超过印度从UOP引进的DEH-5催化剂。该催化剂已在全国推广,在获得催化剂发明专利之后,该催化剂已向印度出口。这项成果先后获得轻工部二等奖,中国石化总公司一等奖及国家发明三等奖。
(4)甲烷芳构化制芳烃
林励吾及其学生们对甲烷在Re、Mo等金属与HZSM-5相互作用活化甲烷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这基础研究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指出Re、Mo等金属离子必须担载在具有强酸性的分子筛上才有活性而分子筛的孔道结构是甲烷在无氧条件下在Mo/HZSM-5催化剂上催化转化为芳烃和氢的关键因素;并首先提出多余的分子筛B酸中心对反应会产生较多的结焦,采用水热处理技术明显提高了Mo/HZSM-5催化剂的稳定性并降低其积炭产率。1999年以后,林励吾参与
包信和研究员(时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领导的973子课题,协同徐奕德等人通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前期工作取得国际领先的地位,该项成果于2005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5)传统F-T合成的工业试验和新过程的开发
1980年—1999年,林励吾、梁东白、罗洪原等在总结过去从事高分散度金属催化剂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高分散度担载型钌、铁催化剂用于费一托合成(F-T)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研制出高选择性地合成汽、柴油的新型催化剂。该技术已进入70万吨级合成液体燃料工业化装置的设计阶段,在进行活性炭担载的Co基催化剂的千吨级/年浆态床反应工艺的工业性试验。
(6)分子筛膜微波合成与工业应用
在林励吾的参与指导下,学生
杨维慎研究团队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无机膜和膜催化的研究。其中,分子筛膜研究工作,经历了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发展过程。在实验室基础研究方面,原创性工作是将高效的微波合成技术应用于高性能分子筛膜的快速制备。
截至2009年8月,林励吾在中国国内外累计发表论文400余篇。
林励吾, 张馥良, 蔡光宇. 石蜡基石油馏分临氢异构化的催化剂性能的考察[J]. 燃料化学学报, 1965(3):21-29.
林励吾, 梁东白, 蔡光宇,等. 双重性催化剂上正己烷异构化的动力学[J]. 燃料化学学报, 1965.
林励吾, 吴荣安, 王公慰,等. 烃类转化多金属催化剂的研究-铂、铱、金重整催化剂的研究[J]. 燃料化学学报, 1982(4):40-47.
林励吾, 吴荣安, 王承玉,等. 铂锡双金属催化剂上烷烃芳构化反应特征的考察[J]. 燃料化学学报, 1983(1):30-42.
Lin L, Berry F J, Du B, et al. Titania Supported Iron-Ruthenium Catalysts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J]. Studies in Surface Science & Catalysis, 1987, 31:467-477.
林励吾. 我在催化和石油化工方面的工作[J]. 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4.
林励吾. 高分散度双金属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反应性能[J]. 化学通报, 1994(9):14-15.
Lin L, Yang W, Jia J, et al. Surface structure and reaction performances of highly dispersed and supported bimetallic catalysts[J]. Science in China, 1999, 42(6):571-580.
林励吾. 应用催化—从实验室到工业化[J]. 化学教学, 2009(2):1-7.
林励吾先后与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互访和学术交流。如1980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之一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四年一届的第七届国际催化大会并在大会上作口头报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参加的国际催化大会并在大会作报告);1991年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团长
王佛松副院长)访问美国石油化学工业,并代表科学院在学术交流会上作报告等。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参加其他各类型国际会议,除了多次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外,还被多个杂志聘为编委。在中国国内方面,林励吾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议,如多次参加全国催化大会,并三次在全国催化大会上作大会邀请报告,还多次在全国青年催化大会上报告。
人才培养
林励吾经常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碰到师生学术观点不一致时,从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更不强迫他们服从自己的观点,而是建议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先作实验,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再进行讨论,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在学术上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林励吾认为,要做他的学生,首要条件必须要做一个正派的人。他认为,一名导师应把学生的成就看作自己的成绩,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的责任。
林励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博士生导师,截至2009年10月,已培养出40多名博士和博士后。
荣誉表彰
为促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事业的发展,奖励成绩优异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林励吾院士于2009年设立“林励吾催化奖”,该奖的期限为二十年。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林励吾生爱好散步、游泳、打球、听音乐,而在诸多爱好中,他最喜欢摄影,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要数鲜花,一年四季110种花,在林励吾的《百花集》相册里都有照片。2002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50周年庆的时候,还专门给林励吾办了摄影展。林励吾还是业余的“游泳家”,从出生地广东汕头到辽宁大连,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大海,他认为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能得到锻炼,尤其在大海里搏击风浪,对心理素质也是一种锻炼。
人物评价
林励吾在其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为中国的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过程、催化剂研制和有关理论研究中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他在担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咨询委员会主任、《催化学报》主编期间,为研究所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等多个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