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刺葵
棕榈科海枣属植物
林刺葵(学名:Phoenix sylvestris Roxb.)是棕榈科海枣属植物,高达16米,叶密集成半球形树冠;叶长3-5米,完全无毛;佛焰苞近革质,表面被糠秕状褐色鳞秕;花序长60-100厘米,花序梗长30-40厘米;雄花长6-9毫米,狭长圆形或卵形;雌花近球形,花萼杯状。果序长约1米;果实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球形,橙黄色,顶端具短尖头。种子长圆形,长1.4-1.8厘米,两端圆,苍白褐色。果期9-10月。
形态特征
乔木状,高达16米,直径达33厘米,叶密集成半球形树冠;茎具宿存的叶柄基部。叶长3-5米,完全无毛;叶柄短;叶鞘具纤维;羽片剑形,长15-45厘米,宽1.7-2.5厘米,顶端尾状渐尖,互生或对生,呈2-4列排列,下部羽片较小,最后变为针刺。佛焰苞近革质,长30-40厘米,开裂为2舟状瓣,表面被糠秕状褐色鳞秕。
花序长60-100厘米,直立,分枝花序纤细;花序梗长30-40厘米,明显压扁;花小,无小苞片雄花长6-9毫米,狭长圆形或卵形,顶端钝,白色,具香味;花萼杯状,顶端具3圆钝齿;花瓣3。长为花萼的3-4倍;花丝极短,离生,花药线形,稍短于花瓣;雌花近球形,花萼杯状,顶端具3短齿,长为花瓣的1/2倍;花瓣3,极宽。果序长约1米,具节,密集,橙黄色。
果实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球形,橙黄色,长2-2.5(-3)厘米,顶端具短尖头。种子长圆形,长1.4-1.8厘米,两端圆,苍白褐色。果期9-10月。
生长环境
性喜高温湿润环境,喜光照,有较强抗旱力。生长适温为20-28℃,冬季低于0℃易受害。对土质要求不严,耐盐碱、耐贫瘠。在滨海地带、海岸、沙土、微酸性土壤及石灰质土壤均可种植。但喜土质肥沃、排水性好的壤土。
分布范围
林刺葵原产于印度、缅甸。中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引种栽培。
繁殖方法
制种
种子发芽:林刺葵采用种子繁殖,其发芽类型为毗邻型(近距带鞘型)。当种子萌发时,子叶柄突出种皮,将子叶肢送出种皮,然后子叶肢贴近种侧分化出幼根及鞘。它的种子发芽较快且整齐,一般9-10月播种,10-11月发芽,成熟的种子第1年发芽率为70-80%,翌年4-5月种子还会发芽10%左右。因此,对于未发芽的种子亦不可轻易丢弃。
种子处理:林刺葵果实一般在9-10月成熟,成熟果呈黄色至橙色。采下熟透的果实,及时脱去果皮及果肉,洗净后将种子倒进装有500倍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溶液的容器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水中浸种24-48小时。
播种
林刺葵种子发芽较快,适宜集中在苗床撒播。播种基质以河沙,椰糠和少量黄土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既保湿又透气。铺平苗床上的基质,浇透水,撒播种子,盖干净河沙,厚度2-3厘米。种子露白时,即放入通透性好的营养袋(规格18×9厘米)中培养。营养土用沙壤土4份、磨菇土1份、稻谷灰1份。营养袋下面铺1层薄膜,每袋播1粒种子,种脐朝下,随后盖沙,厚度以1.5厘米为宜,不可过薄。过薄,会影响保湿效果。最后浇透水,盖上遮光网,保湿催芽,冬天气温低时,加盖薄膜保温,有利于发芽。未发芽的种子继续留在苗床细心管理。
管理
遮荫保湿:露白的种子放入营养袋后,夏天应搭盖50%遮荫棚,尽量减少太阳曝晒,降温保湿,冬天则应采取薄膜覆盖保温保湿。
肥水管理:当幼苗长到1-2片叶时,种子贮存的营养也基本耗尽。此时,每隔15天用0.5%尿素液或复合肥液轮流喷施。也可结合喷药,用0.1-0.2%的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液进行根外追肥。保持营养土通透不渍水,以免造成烂根死苗。
栽培技术
整地
应选择交通方便,光照充足的环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质地疏松肥沃的土壤作为种植地。四周开好排水沟,防止土壤渍水。栽种前,深翻土壤,曝晒一段时间后,再整畦,拉沟,畦宽100厘米,沟宽20厘米。按株行距1.5×1米挖穴,穴深30厘米,径30厘米,穴底加腐熟农家肥0.5-1千克,拌匀,再适当回土。
定植
林刺葵小苗生长缓慢,在营养袋中生长1年后幼苗(即2年生小苗)仅有3-5片叶。此时即可定植大田,定植季节应在4-9月定植时,小心去掉营养袋,要避免因培养土松散而影响成活率。定植的深度以保持袋苗的土面刚好露出即可。定植后,浇透定根水。
施肥
保持土壤湿润,定植1个月后,小苗开始生长,此时要及时追肥,可追施0.5-1%的复合肥。生长季节,每月追施复合肥1次,可干施(开沟浅施)或水施。9月份以后增施钾肥,经3-5年精心培育,植株的基部直径可达25-30厘米以上,自然高2米以上,即可用于园林绿化。
病虫防治
小苗期病虫害较少,只要定期用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锰锌500-700倍液喷洒。
主要价值
林刺葵可孤植作景观树,或列植为行道树,也可三五群植造景,相当壮观,是值得观赏的棕榈植物。应用于住宅小区、道路绿化,庭院、公园造景等效果极佳,为优美的热带风光树。
参考资料
林刺葵.植物智.
林刺葵.中国植物图像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