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参
无人工干预纯自然生长
林下参,又称育山参(籽海、籽货、籽上山、海货),是人为地把园参的种子撒播到自然的环境里,任其自然生长,不移栽、不搭棚、不施肥、不打药、不锄草、不动土,大约10多年后才上山收取的半野生山参。
简介
林下参(Panax ginseng C.A.Meyer cv. Silvatica),也称“林下籽”,“籽货”,是人工方式将园参种子播撒于深山密林中,种子自然发芽、在野生环境中自然生长,经过若干年后再采收做货。林下参原指利用野山参的小捻子或籽海仿山参条件而育成的人参。采挖山参时挖到的山参幼苗,弃之可惜,重新栽入山林中,令其自然生长,若干年后挖出利用,也叫山参“趴货”。而现在所说的林下参是指利用现有园参品种参籽,广播于山野林间,人工创造仿山参生长条件,且人工管理,一般在十二年以上的人参。2005年新版药典,名之为“林下参”,2006年,修改为“林下山参”。林下培育人参是一种高效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模式,它的发展将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毁林种参的面积,且能生产出具有野生人参特点的无污染、高价值的高档商品人参,从而缓解了高经济效益人参种植业与高生态效益的林业之间的矛盾。这种方式对于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参业生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长环境
生长于天然针阔叶混交林或阔叶次生林。
分布范围
吉林省、辽宁省长白山山脉和黑龙江省。
基本特征
林下山参的基本特征主要集中在芦头、主根、须条及纹点上,20年的林下山参与野山参相比形似而嫩。
1. 芦头
林下参的芦头比较独特, 芦细长而碗稀疏,多呈细长的“线芦”或节间十分明显的“竹节芦”状,无典型的园芦,绝无“三节芦”或“两节芦”。艼细长,下顺,枣核艼极少。十年以后的林下山参进入增重期,芦碗长得硕大而显眼。二十年后,芦碗长得更大,表明林下山参进入快速增重期,茎杆粗壮。形成整支芦头的芦碗由下至上明显增大,而野山参芦头的芦碗由下至上慢慢增大,大小不明显。林下山参年限短,只有两节芦(圆芦和马牙芦),缺少象征年限久老的堆花芦,而且新鲜的林下参,水分未失,其芦形和碗形尚可,一旦制成干货,芦形细瘦,芦碗几乎消失。
2. 主根
林下山参主根色白,体胖,质嫩,东北参农俗称“白胖小子”、“白胖娃娃”。野山参年限长,增重慢,色黄白,体灵巧,质结实。林下山参有灵体,顺体,太肥的土地也会出笨体。分腿自然,小腿显嫩,质地虽不太坚实,但疙瘩体、顺体、横体皆有,且分腿(分裆)灵活,虽无野山参的锥形尖腿,但不臃肿而显顺长形。
3. 须条
十年生以上的林下山参,须稀少而长,只有二三条。但支须不清而茂盛,又细又软无韧性,远非纤维化,不像野山参的主须清,支须也清,极富弹性。
4. 其它
林下山参有浅纹或近于光滑无纹。其纹特点是稀疏而浮浅,分布到中下部,肩部不会有纯山参那样的“铁线纹”。干燥后主根上出现的纵皱纹和横皱纹,不是所说的山参的横纹。年限短的林下参须条上一般不会有珍珠点,若偶见“珍珠疙瘩”,也不是很显眼。
林下山参的年限识别
十年生的林下参具有如下特征:芦头挺直,主根胖而圆乎乎,虽已成形,但显稚嫩。十五年生的林下参具有如下特征:芦头拐弯,参体开始横卧而生。主根胖而有凹陷,初见不规则的圆柱。二十年生的林下参具有如下特征:芦头压缩成萦迂曲旋状的鹰脖芦,主根外表有凹有凸还有体须,体征逐年貌似山参。
营养价值
1.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能减少疲劳感。
2.人参对心肌及血管有直接作用,一般在小剂量时兴奋,大剂量时抑制,亦有抗过敏性休克及强心的作用。
3.加强机体对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在大量失血或窒息而处于垂危状态时,服用人参,可使降至很低水平的血压稳固回升。促进损伤的愈合。有抗维生素B1、B2缺乏症的作用。
4.对因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动物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对糖尿病患者除能自觉改善症状外,还有轻微的降血糖作用,并与胰岛素有协同作用。
5.能促进动物的性腺功能,小白鼠吃小量人参,能产生举尾现象。
6.对家兔也能增加体重,使血浆白蛋白的比值上升。
7.刺激造血器官,有改善贫血的作用。
栽培
选地:海拔240以上东西走向山脉的东南、北坡、西坡为好。坡度25—55之间较好。
土质:最好上面黑腐土,下面黄沙土,含量20%—40%为好。
选场:天然针阔叶混交林或阔叶次生林,郁闭度0.4—0.6之间。
人参种子长脖子芦籽每千克20000粒左右,每亩3—6市斤左右。
园田棚栽要全阴棚,离地70公分左右。
收获:三年后可收种子,12—15年可收获。
林地的选择
树龄在20年以上,树种以椴树、白桦、柞树、山榆、核桃秋、色树等阔叶林为好。林下还要有榛柴、胡枝子、刺五加、五味子等灌木和山艾蒿、野豌豆、宽叶台草等草本植物构成双层遮荫,郁闭度最好在0.6—0.8。土壤要求有丰富的有机质,要肥沃、疏松、不渍水,土壤温度适宜,蓄水透气性良好。空气湿度是40—80%,土壤湿度在40—50%左右为宜。林地坡度在25度以下为宜,坡向以东南、北坡、西坡为好。
林下播种
林下播籽培育野山参,一种是在选择好的林地,春秋播干籽和夏秋季播鲜籽;另一种是春、秋两季播种催芽籽。播种催芽籽比播种干籽参苗可以早出土一年。播籽时先开6—8厘米长条穴,每空播二粒种子,穴距20厘米。再一种是穴距100厘米,每穴5粒种子,种子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穴开的不要过大,穴周围的树须根、草根、草皮都不要破坏。在穴内掺活黄土60%,穴深8厘米,播籽深度3厘米。做法是:播籽前把穴内土整均匀,整平,然后开槽3厘米,在种籽下面铺上薄石片,(石片以五分硬币大为宜)没有石片的地方,把线性黄土用手捏成小薄饼,然后把种子放在黄土饼上。然后再覆盖3—4厘米厚的树叶。 林下播野籽的另一种方法是不作穴,用长20厘米,粗1厘米的木棒,一头削成尖状,在选好的林地内,确定播籽的地块扎眼,深4—5厘米,间隔20厘米,每个孔眼放1粒催芽断根尖筛选后的种子,然后把孔眼盖实,把枯枝落叶覆回原处。
林下移栽
从二年生或三年生园参小苗中再挑选圆膀长芦,类似横灵体,支根八字型,须根清晰的参苗,移栽到林下。在十月中旬或春季立夏之前较适宜。要开圆型穴,穴的直径10—12厘米(主要根据参苗须根的长短而定)。穴的深度要达到10厘米,拌上活黄土摊平穴面。移植前把穴土开6厘米深小沟,放一块能衬托人参苗主体的薄石片或纯黄土土饼,然后把参苗放在上面,把参的形态摆好再盖一层活黄土,然后把拌均匀的黑黄土(黑黄土比例4:6)覆盖上,要高于原地面5厘米防止穴土沉实后形成小坑积水料参。覆盖完土以后,再覆盖上5—6厘米厚树叶。有条件的可以摘掉花蕾,助长参根增重。 在林下不论是揪籽还是爬苗,都要防止鼠害(瞎耗子)。林下发展人参危害最严重是鼠害,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办法可参照园参鼠害防治。就目前的林下发展山参技术水平,播籽和爬苗的山参出苗后,会再现一些轻微病害,但尚不需要用药剂防治。因为播种密度较大,自然保苗率已足够生长,而且会取得很高经济效益。但如果出现成片死亡的病害时,可用少量药剂防治,参照园参病害防治措施进行处理。但用药浓度要减少,可根据参龄酌情而定。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0 02:57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