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参观北师大时,向北师大出了一道“难题”。参观校史展览时,习近平发现老校长林砺儒给毛泽东的一封信的落款竟为“林〇〇”,他的当场提问难倒在场所有人。
2014年9月9日,在观看北师大校史展览时,总书记看到老校长
林砺儒给毛泽东的一封信的落款竟为“林〇〇”,“为什么画两个圈?这是什么意思?”
习近平当时这一问,问倒在场所有人。据该校党委副书记
王炳林回忆,总书记看林砺儒校长的信时格外认真,最后还指着“林〇〇”发问。董奇校长称当时没注意到信上的落款,一时间没人能回答上来。于是,这“林〇〇”的奇特落款,也成后来媒体报道时的待解之谜。
此后,北师大专门为此展开了调研。既然“林〇〇”落款出现在北师大校长致毛泽东的书信上,那么北师大在此前整理校长档案时是否已有注意?校方当天展出为什么选中这一封信?北师大档案馆馆长杨桂明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当年毛主席宴请北师大前校长陈垣,陈垣提出希望主席能给学校题写校名。1950年时,林砺儒校长也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希望毛主席题写校名的愿望,这才有了这封信。
“我们档案馆完好地保存了50多年前的校长书信以及毛主席当时题写三款校名的真迹,保存这样珍贵文物,本来就不是很容易。”杨馆长一边向记者展示着“
北京师范大学”三款题字,一边提醒记者关注其中两款的附注“送师大林校长 一般用”。杨桂明解释说,该校后来采用了主席最满意的一款题字,而“一般用”的两款则用于非正式的场合。习近平莅临前夕,工作人员忙于布展,大家没注意到“林〇〇”奇特落款,直至被习主席问起。
杨馆长留意到其中黎锦熙给北京卫戍司令部的公函首页,其左下角赫然有“打印好等附件”手写字样,而那封习近平提问的信里也有“传阅后存备应用”的话。杨馆长推测当时因打印条件所限,校长给外校的公函会首先用手写起草,很有可能“林〇〇”的书信之关键恰在这里。 80年代任北师大校办主任的侯刚老先生证实了杨馆长的猜想,他回忆说,那时学校拟一份公函,首先是需要文书或相关人员草拟,经校领导过目盖上人名章或签名同意后才能拟写正式函。
“这个过程要各个部门的手续周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你看林校长这封信中,落款时间为一九五〇年八月卅日,而这份完整校名公函备案页上校长签字时间为9月21日。这次展出的书信,极大可能就是一封草拟的书信,经相关人员传阅讨论后,才能正式定稿,正式函文落款一般都是全名。”所以,初步认定公函为公函草稿,是当时的文书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