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析(拼音:x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用斧子伐木,本义指劈开木头,引申指分开、离散。由分开引申表示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
文字源流
会意字。“析”的古字形描绘的是一辐古人挥动斧子砍伐树木的情景图。商代金文作字形1,左边是“”,右部像手持斧砍向大树。可见“析”的本义是将树木砍断。甲骨文作字形2,省去手形,又用较常见的“”字替代了像斧形的部分(斧、斤是同类的工具)。西周文字构型与甲骨文相同,表示斧子的“斤”字形稍有变化。春秋文字(字形4)“木”旁讹为“禾”。战国文字(字形5)承袭商周文字,从木、从斤,为秦汉及后世文字所本。字形6“斤”旁上部弯曲,为秦代隶书或体及《说文》小篆所本;字形7改从“木”为从“”(像破开之半木形),取意相同,为汉代隶书或体所本。受这种写法的影响,汉代隶书中还出现了从“木”从“片”的俗体。
由于“析”有将木头分开的意思,所以就引申为分开、分解。如成语“分崩离析”。后来的分(析)、解(析)等义都是破木义的引申。析的对象也不断扩展,由具体而抽象。如《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淮南子·俶真》“析才士之胫”,所“析”的是尸骨和小腿;而陶渊明的诗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析”却是奇文中的疑义了。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木部】先激切(xī)
破木也,一曰折①也。从木②从斤。
〖注释〗①折:直破叫析,横破叫折。②“从木”句: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谓以斤(斧头)分木为析也。”
说文解字注
“破木也”注:斯下云析也。柀下云一曰析也。《诗》多言析薪。
“一曰折也”注:以斤破木,以斤断艸,其义一也。《魏都赋》注引《说文》:析,量也。与今本异。
“从木,从斤”注:先激切,十六部。
广韵
先击切,入锡心 ‖析声锡部(xī)
析,分也。字从木、斤,破木也。又《尔雅》曰:“析木谓之津。”注云:“即汉津也。”亦姓,《风俗通》云:“齐大夫析归父。”
康熙字典
【辰集中】【木字部】析
古文:𣂔
唐韵》先击切。《集韵》《韵会》先的切。《正韵》思积切,并音锡。《说文》:破木也。《诗·齐风》: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一曰折也。
又分也。《书·尧典》:厥民析。《孔安国传》:丁壮就功,老弱分析也。
又剖析。晋·陶潜《移居》诗:疑义相与析。
又《史记·律书》:寅曰析木。
又国名。《书·禹贡》:崐崘析支渠搜。
又地名。析城,属冀州。
又邑名。《左传·僖二十五年》:秦取析矣。
又《尸子》:虹蜺为析翳。
又《类篇》相支切,音斯。《周礼·天官·醢人》:馈食之豆脾析。
又草名。张揖曰:析似燕麦。
又平声。《唐韵》息黎切。《史记·五帝纪》:析支、渠搜。《索隐》:作鲜支、渠搜。鲜析音相近,古读鲜为斯。
又息例切,音近赐。《后汉·西羌传》:滨于赐支。注:赐支者,禹贡所谓析支者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木”的末笔捺改点。
【写法】“木”窄“斤”宽,顶部“木”高,底部“斤”低。“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斤”,平撇起笔低于左旁;竖撇与平撇相接于竖中线,撇尖伸向“木”下侧;横笔写在横中线上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汉典.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18 12:24
目录
概述
文字源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