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两种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
个体建构主义与认知学习理论有很大的连续性,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了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得到了一定调整或改组。如,
探究式学习就是个体建构主义的观点在具体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的知识。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助。
因此社会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为不同文化、不同环境下个体的学习和问题解决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基本观点
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深化,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另外,尽管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对知识的理解,还需要个体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还需要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学习观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对所接受到的信息进行解释,生成了个人的意义或者说是自己的理解。个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调动的知识经验相异,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就不同。
教学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该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应用
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与所探究的问题有关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换言之,探索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主动地体验,通过这些活动形成自己的知识与理解的学习方式。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与学习者共同完成学习活动,为学习者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渐减少外部支持,让学生独立活动,直到最后完全撤去支架。
情境教学
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基础上的教学称为情境教学。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通过讨论、交流、观点争论,相互补充和修改,共享集体思维成果,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合作学习主要是以互动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教学活动取向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
相关理论
文化历史发展观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创立的一种个体心理发展理论。他从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性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的原理出发,认为个人的心理发展不仅以他个人的经验为基础,而且也以历史的经验——先辈的经验和社会的经验——他人的经验为基础。
维果斯基把儿童发展区分为自然路线和社会路线。
自然路线下的发展,主要是受生理规律和某些比较简单反射的学习原则所支配,这与皮亚杰所说的婴儿期的感觉运动活动是相应的。
社会路线下的儿童发展,所遵循的是以交往为基础的原则。
他认为,个体的
高级心理机能,如有意注意、逻辑记忆、概念形成、意志发展以及个性和意识,全都是由社会性相互作用派生出来的,是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发现的模式、方法和结构的体现,是复制社会性相互作用。维果斯基强调言语的掌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认为个体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由言语调节的。个体通过言语接收和内化历史经验和社会经验,进行思维和自我意识,计划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他把言语看作是把个体心理发展由自然路线转到社会路线的工具。列昂节夫继承并发展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他认为“活动”是最根本的,儿童的心理起源于外部活动,是在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人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而儿童心理发展,是外部活动逐步内化为内部的心理活动的过程。
目的
建构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其中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之一就是
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随机通达教学”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反复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进行的简单重复,因为在各次学习的情境中会有互不重合的地方,而这将使学习者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这种教学避免抽象地谈概念的一般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它概念。在这种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形成背景性经验。这种教学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用于指引问题解决的图式。可以看出,这种思想与布鲁纳关于训练多样性的思想是一致的,是这种思想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