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氦星(extreme helium star,EHe)是几乎没有宇宙最常见化学成分
氢的低质量超巨星。由于在
分子云中没有形成缺氢恒星的条件,理论推测它们是经由白矮星的合并产生。一颗氦白矮星(DB或DO),和另一颗富含
碳、
氧的白矮星(DQ)。
极端氦星是更广泛的缺氢恒星类别的子群。后著包括像
北冕座R的低温碳星、富含氦
光谱的O或B型恒星、第一星族的沃夫–瑞叶星、猎犬座AM、光谱类为WC的
白矮星、和光谱像过渡型的
PG 1159星。
第一颗极端氦星是在1942年由
美国奥斯丁
麦克唐纳天文台的丹尼尔·M·波珀(Daniel M. Popper)发现的HD 124448。这颗恒光谱没有氢线,但有强烈的氦线和碳和氧的谱线存在。 第二颗是望远镜座PV,于1952年发现,而迄1996年总共才发现25颗候选者(这份清单在2006年被减为21颗)。这些恒星共通的特征是不论其它元素的丰度比有多大的变化,氦碳丰度比总是处于0.3到1%的范围。
已知的极端氦星都是超巨星,而氢丰度的数量级低于10,000或更低。这类恒星的表面温度范围从9,000至35,000K。它们的主要元素成分是氦,其次是碳,大约是每一百个原子有一个碳原子。这些恒星的化学组成暗示在它们的演化上经历了氢和氦燃烧的阶段。
1.双简并模型(The double-degenerate model,DD):解释了较小的氦白矮星和规模较大的碳氧白矮星组成的双星系统。这两颗星都已经停止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而已经都是
致密天体。它们辐射出引力波造成其轨道衰变,直到两颗星合并。如果两颗星合起来的质量不会超过
钱德拉塞卡极限,氦会附着在CO矮星上并且点燃,以成为一颗超巨星。之后在冷却成为白矮星之前,这将成为一颗极端氦星。
2.最后闪光模型(The final-flash model,FF):建议极端氦星可以形成是否离开渐近巨星分支之后的演化阶段。当恒星冷却形成一颗白矮星,点燃了围绕恒星周围壳层的氦,造成更外面的外围迅速膨胀。如果在外壳层中的氢被消耗掉,这颗恒星便会因为缺乏氢而成为极端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