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大桥
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境内过江通道
松浦大桥(Songpu Bridge),是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境内的过江通道,位于松花江水道之上。
建设历程
2008年2月初,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决定建设道外二十道街跨江大桥,并先后完成了拆迁、方案设计、技术论证、评审报批、工程招标等前期准备工作。3月12日,松浦大桥南岸引桥区完成了大桥基础工程建设前的“试桩”工作。5月25日,道外二十道街跨江大桥开工建设。7月,道外二十道街跨江大桥被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松浦大桥。8月29日,松浦大桥开始浇筑主塔桩。
2009年11月29日,松浦大桥主塔封顶。
2010年8月8日,松浦大桥北引桥上部梁全部贯通,并顺利实施合龙。8月9日,松浦大桥江中滩岛最后一跨40米上部连续梁浇注完成。8月21日,松浦大桥主桥合龙。10月13日,松浦大桥建成通车。
2018年6月13日,松浦大桥实施伸缩缝维修。
区位环境
地理环境
松浦大桥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二十道街至松北区浦源路轴线上,位于松花江水道之上,上游距离滨北线公铁两用桥约3.4千米,下游距离松花江滨洲铁路桥约2.8千米。
松浦大桥所在区域施工期水位为115.0米,江水流速3米/秒,最大流量12200立方米/秒。桥位处有黑龙江哈尔滨阿勒锦岛国家湿地公园将河道分为南北两汊,南汊为主航道,北汊为主要泄洪江道。
松浦大桥主塔桩地质层首先为砂层,之后是泥岩层和砂岩层。主塔处河床标高为110.83米,封底标高109.00米,主墩处最大冲刷深度4.5~2.5米。封底施工期为哈尔滨地区稳定封冻期。自然区划II2,即东北中部山前平原重冻区。地层分区为松嫩平原区,地层分布主要有白垩系(K)、更新统与全新更新统组成的第四系(Q)。
交通区位
松浦大桥桥梁为南北走向,路线起点为松花江南岸道外南新街与二十道街交叉口,路线终点为松花江北岸利民镇浦源路,途经松浦大道(属黑河—大连公路,国道G202)。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松浦大桥由主桥、南北引桥、主梁、斜拉索和索塔等组成。
设计参数
设备设施
桥体两侧的人行道上增设了盲人通道,桥下小广场与桥体两侧贯通。
亭宽5米,长22米。在亭中间上部有三个连顶的巨型蘑菇状伞蓬,各伞柱体独立,伞顶为白色,伞标红色,每个伞柱下都有一圈由木板条围成的圆墩座,可供10人以上休息,能容纳100人遮阳避雨。桥栏格栅高度约1.4米左右,每隔2米长有一个栅栏柱,每柱之间有7根横向连接圆形管,每根管间隔20厘米左右。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2010年10月13日,松浦大桥建成通车,不实施收费制度。
通行事项
截至2010年10月,松浦大桥设有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机动车和行人均可通行。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松浦大桥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如下难题:
松浦大桥在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十项新技术:
松浦大桥在建造过程中,创作多项黑龙江省记录:
荣誉表彰
价值意义
松浦大桥竣工,为哈尔滨市大江两岸架起了一座高承载力、大容量的交通大动脉,极大地缓解了哈尔滨市区交通压力。(新华社 评)
松浦大桥的建成通车,为城市东部地区增添了一座重要的过江交通枢纽通道,使其南北越江通行时间缩短到10分钟,不仅有效缓解了松花江两岸现有过江交通压力,而且使城市路网进一步与哈大、哈依、哈绥公路紧密衔接,在哈尔滨市阔步迈向松花江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东北网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1 00:38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