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果体
大脑腺体
人类松果体为长(5~8)mm、宽(3~5)mm的灰红色椭圆形小体,重(120~200)mg,其发育在7~8岁时达到顶峰。松果体位于间脑顶部,缰连合后连合之间,四叠体上方的凹陷内,位于第三脑室顶,故又称为脑上腺,其一端借细柄与第三脑室顶相连,第三脑室凸向柄内形成松果体隐窝。松果体表面被以由软脑膜延续而来的结缔组织被膜,被膜随血管伸入实质内,将实质分为许多不规则小叶,小叶主要由松果体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纤维等组成。
血管神经
松果体的血管丰富,其血流量仅次于肾脏,由左、右脉络膜后动脉分支的微动脉穿入松果体被膜,走行于结缔组织之间,然后形成毛细血管网,经静脉汇集起来穿出被膜构成松果体奇静脉,最终注入大脑大静脉。
松果体的神经来自外周神经纤维,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连合神经和肽类神经。
产生机制
松果体来源于神经外胚层,位置相当于第三脑室顶部。人胚33~36天时,此处室管膜增厚,即为松果体原基。有时在其前方可发生一个小突,称为副松果体,多在胚胎后期消失,但亦可残留形成为成体的囊肿。2个月时,增厚的松果体原基向外突起,先形成小囊状,以后细胞增殖构成实质性器官,只在其基部保留一小腔,即为隐窝。松果体与间脑相连处形成松果体柄。胚胎5个月时,细胞分化为松果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细胞逐渐成团、索状排列。6个月时,松果体细胞明显分化,至第8个月时,松果体已近似成年型。出生后,松果体细胞停止增生,但细胞继续增大,神经胶质细胞、间质增多。在胚胎后期及幼年早期,松果体细胞由弱嗜铬性的大细胞和强嗜铬性的小细胞(未成熟型)组成。当细胞成熟时,核出现凹陷或分叶状,有核仁,胞质有嗜铬性细颗粒。电镜显示,胚胎后期松果体细胞已有分泌功能。一般来说,人的松果体细胞无感光功能,不能出现从光感细胞演变为内分泌细胞的几种过渡类型,如有纤毛的原始分泌细型光感细胞、中间型光感-内分泌细胞、完全内分泌细胞。
生理功能
1.分泌褪黑素,抑制垂体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并分泌多种具有很强的抗促性腺激素作用的肽类激素,从而有效地抑制性腺的活动和两性性征的出现。若松果体受到破坏,则会出现早熟和生殖器官过度发育。
2.分泌低血糖因子,其作用时间比胰岛素长,可达24小时。
3.松果体的活动显示出明显的周期性,一昼夜中褪黑素的分泌量随光照而减少,随黑暗而加多,据研究这可能影响睡眠和醒觉等活动。此外,松果体的活动还呈现月、季、年的周期,科学家们认为松果体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向中枢神经系统发出“时间信号”,从而影响机体的“生物钟”。
相关谣言
不少地方都开设有量子波动速读等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全脑培训班,有的培训方宣称不仅可以“一目十行”,还能开发松果体——“松果体打开了,天眼就打开了,闭着眼睛也能看到书中的内容”。而当学生感觉“啥都没学到”时,培训方通常都会表示“学生年龄太大了,小孩儿送进来早的话,早就开天眼了”。
其实,松果体跟感知力没有关系。阅读速度受制于神经系统的传递速度,任何速度都得面对人的机体极限,上限不可超越。凡是吹嘘能超出上限提高阅读速度的,都是骗局。
医学专家明确表示:“之所以将‘松果体’称为人类的第三只眼睛,是因为‘松果体’能够分泌一种名叫褪黑素的激素,让人感受昼夜交替的变化。”换言之,即便激发了“松果体”,也不能让人蒙眼识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07:00
目录
概述
血管神经
产生机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