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读作:sōng)是现代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
常用字)“松”字最早见于
甲骨文。本义为松科植物之总称。种类极多,一般为常绿乔木。干耸直,皮粗厚,叶如针,花单性,结球果。木材用途甚广,可供医药和工艺用。
形声字。在甲骨文中,“松”字左边为“公”,表示字音;右边为“木”,表示字义。而在小篆文中,“公”和“木”的左右位置互换,但词义没变。本义为松科植物之总称。种类极多,一般为常绿乔木。干耸直,皮粗厚,叶如针,花单性,结球果。木材用途甚广,可供医药和工艺用。《说文》:“松,木也。”《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又《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而松又是“鬆”的简化字。“鬆”原是“䯳”的异体字。“鬆”也是形声字,从髟为形,表示与毛发有关,松声作为声旁指示读音。本义为头发凌乱的样子。《玉篇.髟部》:“松(鬆),乱发貌”,又引申为松散、松弛。《福惠全书.卷一六.刑名部.人命下》:“另着一人用物垫脚,将绳帛缓缓松(鬆)开。”也指代将瘦肉煮熟炒干,制成绒状或纤维状之食品。《醒世姻缘传》第五八回:“都说这几年的新活洛,通不似往年的肉松(鬆),甜淡好吃。”
《唐韵》详容切。《集韵》思恭切。《正韵》息中切。𠀤音淞。木也。《字说》:松,百木之长,犹公,故字从公。《礼·礼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史记·龟筴传》:千岁之松,上有兔丝,下有茯苓。《摭遗》:吴邓夫人伤脸,以琥珀屑灭痕。注: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