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陨坑西邻马尔西陨石坑;东北靠近
米纳尔环形山、布列季欣环形山坐落在它的东南;西南偏南则横亘着
麦克马思环形山。该环形山的中心
月面坐标为22.05°N 163.32°W,直径71.38公里,深度2.76公里。
该环形山坑沿边缘清晰,磨损度不明显,其外观呈多边形状,东南侧边缘则更圆润。陨坑内侧壁显示有一些台地结构。 坑壁平均高出周边地形1290米,内部容积约4500公里3。
碗状的坑底大体平整,但北部地区较崎岖,坐落着数座巨大的中央山丘;这些山丘主要由含85-90%(GNTA1)和80-85%(GNTA2)
斜长石的辉长苏长岩包体和
斜长岩、辉长苏长岩(AGN)构成。陨坑中有一处高
反照率区,地表覆盖着凝固的熔岩。该环形山周围环绕着一圈形成时喷发的高反照率溅射层,并一直扩展至沿外侧壁分布的色泽更深的岩石带,距离超过陨坑自身的直径。
该环形山形成于一颗来自西北方天体的低角度撞击,并成为一明亮的非对称分布的
射纹系统中心。射纹从中心向外扩散,并随距离的加大而逐惭暗淡,其中:东北和西南方向的射纹最强烈,以90度的扇形向外延伸达数百公里远;南面和东南方的射纹范围则较为狭窄。
陨坑底部很好地展示了撞击后,熔岩凝固过程中形成的多样化地质结构。
流星(
小行星或
彗星)的撞击动能传递到月球表面后,通过加热导致岩石几乎瞬间熔化。绝大多数的熔岩都累积在陨坑中,部分被抛射出去,其中又有一部分会重新落回陨坑中冷却下来,以这种方式形成壮观的重叠结构。在撞击坑形成过程中很多跌落在内侧坡上的岩石仍未凝固,导致形成了波纹和挂滴状外观,当熔体冷却时岩石则会收缩、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