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战国·
孟轲《孟子·告子上》)
孟子希望实施仁政的主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要求,但在当时诸侯混战的条件下是难以推行的。有一次,他的学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疑问,孟子回答说:“仁一定能胜过不仁,这就好比水一定能扑灭火一样,是不容置疑的。如今有些行仁的人,好像用一小杯水去救一车柴草燃烧起来的火焰,那当然是不会成功的;如果因为这杯水没有扑灭火焰,就认为水是不能扑灭火的,那么这些人实际上就和暴虐不仁的人相同了,结果连他们原先已行的一点点仁也会消失的。”孟子用“杯水虽然不能扑灭车薪之火,但水毕竟能灭火”这个浅显的道理作比喻,说明“仁一定会战胜不仁”。然而,尽管他奔走几十年,还是没有能够在诸侯中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的火,这显然是做错了事以后临时想起的补救措施。这种措施是无济于事的。既然有发生火灾的可能,为什么不是在它之前想好预防的措施而却在之后想着补救呢?人们做事的时候要有预见性,不能等事发了才去想补救。反观如今,一方面,面对困难,一个人的力量是杯水车薪的,人们要发挥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精神。另一方面,做任何事情,人们都要全身心地去投入。不能
投机取巧,心存侥幸心理,期望用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待学习,人们只有认真地去投入,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学习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一种坚持的态度。不努力,想借一点小聪明就想
出人头地,永远不可能取得成功。
清·
李绿园《
歧路灯》第七十四回:“有新债未动毫分的,除了承许夏鼎三十两外,大有杯水车薪之状。”
清·
李汝珍《
镜花缘·第一〇回》:“就是平日有些小小灵光,陡然大恶包身,就如杯水车薪一般,那里抵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