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宁波高速公路
中国浙江省境内高速公路(2017年开工建设国高线)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Hangzhou–Ningbo Expressway),简称“杭甬高速”,浙江省内亦称为“杭甬高速复线”或“杭绍甬高速”,是中国浙江省境内连接杭州市和宁波市的高速公路,为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杭州湾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92)的北并行线。
建设历程
规划沿革
2005年1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交通部(2008年机构改革为交通运输部)颁布《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7918工程”),并规定了国家高速公路的主干线、地区环线和支线的编号规则。
2009年4月,原宁波市交通局(同年机构改革为宁波市交通运输局)宣布,为减轻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南线(浙江省地方称为“杭州—宁波高速公路”)的压力,浙江省拟建第二条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即“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复线”。
2009年7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颁布《浙江省高速公路命名和编号规则》。规划中,“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复线”命名为“杭州—绍兴—宁波高速公路”,拟使用杭州湾大桥南接线(属沈阳—海口高速公路)慈溪市长河镇—观海卫镇路段,依照“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路线不再给予省级高速公路编号“的省级线路命名规则,杭州—绍兴—宁波高速公路杭州下沙至慈溪长河段编号“浙高速S17”,观海卫镇至镇海段编号“浙高速S18”。
201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颁布《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该版规划又称作“71118工程”,在“7918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若干并行线,浙江省省级线路“杭州—绍兴—宁波高速公路”(浙高速S17、浙高速S18)全线升格为国家高速公路,命名为杭州—宁波高速公路(简称“杭甬高速公路”),编号为“国家高速G92N”,作为杭州湾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92)南线的北并行线。
2017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并入市场监督管理部)颁布《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GB/T 917—2017,取代GB/T 917—2009),由于对并行线的编号原规则存在着超容和使用上的不便问题,本次修订采用与联络线相一致的编号方式,杭州—宁波高速公路编号变更为“国家高速G9221”。
2019年3月,浙江省国省道命名编号调整工作启动,主要涉及《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新增国家高速公路新线路以及2017年《公路路线标识规则和国道编号》编号规则变更的线路,包含杭州—宁波高速公路。
2022年7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颁布《国家公路网规划》,杭州—宁波高速公路规划保持不变(起点位于杭州市绕城高速公路东线,即下沙枢纽)。
建设年表
2017年6月27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分东、西两段,东线长40.518千米,东起镇海区威海路,西至附海镇北侧接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接线,西线长15.315千米,东起于庵东互通,西至余姚市小曹娥镇,接慈溪—余姚高速公路(浙高速S8),并预留二期工程绍兴方向接口。
2021年2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开工建设。
2022年6月9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工程滨海枢纽互通工程开始大批量架梁序工作;8月2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工程海域桩基全部顺利完工;同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二期工程开工建设;11月30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控制性工程曹娥江特大桥实现合龙。
2023年2月22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南阳隧道封顶;4月21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项目全线贯通;12月8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通过交工验收,同月,宁波段三期开工建设;12月29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通过交工验收。
2024年1月19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宁波段一期项目建成通车;2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二期工程与杭州至绍兴段桥面对接,三期工程威海路至柴桥段甬江特大桥开工建设;2月28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三期工程四顾山隧道动工建设。3月1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三期进港路高架桥动工建设。10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二期工程全线梁板架设任务完成。
2025年4月11日12时,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二期正式通车。
线路设计
线路走向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全线位于中国浙江省境内,线路西起杭州市萧山区南阳街道南阳互通(2025年3月现状),东至宁波市北仑区柴桥枢纽(预留),沿线利用杭州湾大桥南接线一期工程慈溪市长河镇至观海卫镇路段,途经杭州市萧山区钱塘区和绍兴市柯桥区上虞区以及宁波市余姚市慈溪市海曙区北仑区
截至2025年3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已通车路段沿线途经的场所为:
线路互通
截至2025年3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沿线互通为:
线路参数
配套设施
服务设施
截至2025年3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沿线所设服务区为:
辅助设施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设有管理分中心、隧道救援站、养护工区各1处。
2013年6月30日,浙江省已实现ETC全覆盖,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已通车部分相关收费站均已配套有ETC收费系统。
2019年12月11日起,浙江省所有封闭式高速公路收费站入口全面实施货运车辆称重检测,超限车辆未经批准不得进入高速公路,其中包括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已通车部分。
截至2024年1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沿线收费50%车道配套非ETC无人收费系统。出站车辆司乘人员只需将CPC卡放回“投卡区”、扫码支付,5秒钟内即可完成整个缴费流程。
截至2024年1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宁波段一期配置有“慧眼”智慧感知系统,可通过沿线摄像头主动感知道路事故、团雾天气等各类异常情况,并发出指令,通过线上信息服务平台、线下电子屏、定向喇叭等对后方车辆和收费站进行预警。
截至2024年1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南阳隧道配套有“智慧隧道”系统,当隧道内发生异常事件时,平台能够在10秒内启动应急预案,智能匹配火灾、交通事故等10类情景策略,实现交通信号灯、通风、照明、疏散、情报板、应急广等设备的“一键联控”以及与交警、消防、应急等一路多方的“同频联动”;车辆在隧道中发生故障停留时,司乘人员也可使用该系统“一键求助”。
运营管理
票制票价
截至2025年3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已通车路段收费标准如下:
2020年1月1日起,浙江省收费公路、安装并使用ETC支付通行费的车辆,其车辆通行费实行九五折基本优惠。已享受车辆通行费优惠大于九五折的,不再叠加基本优惠,其中包括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已通车路段。
特色服务
2018年4月,浙江省高速公路通行费实现支付宝移动支付服务功能全覆盖,其中包括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已通车部分。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在建设的过程中植入了包括传感器、5G光纤等在内的一些新基建;在实体高速公路的基础上也架设起了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提醒每一辆车子的车速较慢、危险变道、插队等,提升整体行车秩序,同时也能为人工驾驶、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安全预警,提前规避风险,通过这些措施预计能够减少10%的事故发生率,交通通畅率可提高10%。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横穿杭绍甬三地的核心腹地,连接杭州、宁波两大都市圈,沿线人口密集、现有基础设施网络发达。核心区内建高速带来了与人“抢地”、工程作业面狭小、断点多等弊端。为克服相关问题,杭州至绍兴段线路建设采用全程“桥梁+隧道”的模式,其中桥梁占比达到92%,桥梁建设全部采用后场工厂生产,现场“搭积木”的预制装配化技术,全线共需预制T梁33395片,而这样大规模的梁板预制,在浙江交通建设历史上,也尚属首次。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项目整孔预制箱梁设计总量1265片,其中镇海区海域段长达26千米,所用50米整孔预制箱梁高3.2米、宽16.3米,单体重达1800吨,建设期间为中国国内梁上运梁单体最重的整孔预制箱梁。由于施工区域主要为近海滩涂及浅海地段,水位较浅,无法采用船舶架设,同时需面对超高桥面渐变横坡以及高低墩、1800米超小曲线半径等技术难题。线路海域段建设工作通过采用了整孔预制箱梁“梁上运梁”的方式,创新应用了YL1800型运梁车破解箱梁的运输难题,采用中国首次自主研发、建设期间全球最大的JQ1800型“越海号”架桥机,全面解决1800吨整孔预制箱梁的架设难题。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二期位于余姚市沿海农村区域,为了减少对沿线村镇和农田的影响,工程采用高架桥梁建设,建设工作克服了箱梁首件土地借地难度高、沿海海涂围垦区地基承载力低、基础处理难度高,以及大面积桥面施工、大体量混凝土浇筑等多项难题。为了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该工程应用了钢板桩基坑开挖、胎架法分两段预制吊装工艺等施工技术和钻渣挤压固化技术等环境保护措施。
重点工程
南阳隧道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起始段隧道,全长2652米,分为15个基坑。该隧道的建设不仅要满足机场运营的要求,还要满足地铁保护条例及涉地铁工程安全评估要求。因涉地铁保护区施工,地铁盾构区间允许变形仅5毫米,不到一个手机厚度。航空限高限制了大型设备进场,传统的地上施工不得不转为地下作业。同时,为减少对地铁施工的影响,隧道的建设工作采用了“弹钢琴法”明挖土方作业(即一整个基坑一整个基坑跳着挖),最大程度减少杭州地铁1号线隧道受力的不平衡。该隧道的建设工作还实际采用深基坑智慧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墙体水平位移、地下水位、支撑轴力、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等关键参数指标,克服了施工场地狭小、机场限高区低净空作业、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大以及工程施工的精细化和文明环保质量要求高等一系列困难,累计开挖土方109万立方米,累计完成主体结构31万立方米,按时完成了节点任务。
党湾枢纽主线桥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党湾镇,为为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沿线控制性桥梁工程。该桥梁全长1998.3米,上部结构共33联,其中第6、11、15、23联采用钢混组合梁,第24、26、32采用预应力简支T梁,其余采用预应力T梁,先简支后连续。该桥梁第23联(35+50+53+60+37米)处于红十五线上方,上跨苏州—台州高速公路(浙高速S9),为五跨径连续钢板组合梁,施工难度大,架设该联时需对苏台高速公路采取限时断流施工措施。
萧山3号高架桥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沿线桥梁。该桥梁全桥长2386米,连接党湾枢纽主线桥和临江南互通主线桥,上跨红十五线,涉及多处管线迁改,受两侧保通便道影响,桥面系施工期间机械无法上桥,且施工断点多,只能采用二次泵送、混凝土罐车接力运输方式进行浇筑。
萧山4号高架桥位于杭州市萧山区,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沿线桥梁。该桥梁连续箱梁悬臂浇筑工程跨径长达160米,跨越杭甬运河复线萧绍支线段,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全线唯一采用悬臂浇筑施工法的预应力连续混凝土箱梁桥,其合龙段采取劲性骨架临时固结施工工艺。该桥梁的建设工作还涉及110千伏某企业1626专线的迁改工作。
益农主线桥位于连接杭州市和绍兴市结合部,为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沿线桥梁。该桥梁主线桥全长2274米,桥面铺装全幅43联,其中左幅21联,右幅22联。此次浇筑的是右幅第16联桥面,全长100米,桥面宽16.5米,总面积1650平方米,设计方量154.8立方米,由于桥梁上跨220千伏高压线,施工过程存在较大风险。
上虞3号高架桥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沿线桥梁,位于绍兴市上虞区。该桥梁上跨220千伏高压线,垂直高度最低处25米,距离盖梁顶仅12米,要确保施工过程中与高压线有6米的垂直和水平安全距离,吊机、泵车拥有的操作空间极为有限。根据现场测算,吊装钢筋笼和模板时距离高压线小于安全距离,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距离管控成为该施工节点的重中之重。
曹娥江特大桥,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杭州至绍兴段沿线桥梁,为杭州至绍兴段沿线唯一一座跨江特大桥,全长1356米,由通航孔桥(主桥)和东西侧非通航引桥组成,主桥采用波形钢腹板箱梁,自重轻、跨度大,主跨跨径为188米,建设时期为中国国内跨径最大的波形钢腹板桥梁。
临海大浦江特大桥位于宁波市余姚市临山镇,横跨临海大浦江,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二期关键节点工程。该桥梁第11联(45+70+45)横跨临海大浦江,施工应用“钢管桩基础+龙门吊”方案,采用变高度钢板组合梁,其中钢梁总重量约2270吨,分为64节段,单节段最高4.15米、长3.6米、重52.24吨。项目场地狭窄、施工难度高、运输难度大、安全防护要求高,建设工作最难点是将50余吨的钢梁精准吊装至指定位置,实现空中搭积木,精度毫米级的目标。
滨海高架桥位于宁波市镇海区近海区域,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东段沿线海上高架桥,主要连接澥浦互通和滨海互通,桥长4.5千米,是宁波段一期工程海域里程最长的高架桥,前期设计50米整孔预制箱梁156片、40米整孔预制箱梁16片、桩基720根、承台178个、花瓶墩身178个。滨海高架桥及海域段箱梁为50米整孔预制箱梁,重达1800吨,建设时期为中国国内高速公路建设系统梁上运梁单体最重的整孔预制箱梁。
滨海互通位于宁波市镇海区近海海域,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东段的关键控制性立交工程。该立交占用海域面积613亩,由1条互通主线桥和8条匝道桥、4道拼宽桥组成,其中主线总长1550米,匝道总长6387米,拼宽桥总长1200米。该立交主线桥墩274座、金塘与主线拼宽桥桥墩117座、8座匝道桥墩柱420座,8座匝道桥设计钢箱梁67联441片,上部采用钢砼叠合梁。立交采用变形苜蓿叶形(单环式)互通型式,与宁波—舟山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9211)金塘大桥之间呈“十字交叉”,需要进行5次上跨和4次拼接,互通区域内匝道与主线桥、金塘大桥相互之间涉及上跨下穿、拼接施工,施工组织难度大、安全管控风险高,还要跨越包括原油管道、LNG燃气管道、500千伏海缆、舟山大陆引水管道等17条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管线。该立交建设期间为亚洲最大的海上互通。
甬江特大桥位于宁波市镇海港区和甬江入海口区域,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三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横跨全长1730米。针对镇海港区油品化工储罐、油气化工作业区、危化品仓库等安全生产要求和桥址的特定地形,桥梁设计为主跨540米+570米三塔方案,施工技术复杂、难度大。塔身采用大倾角、变截面钻石型结构,由下塔柱、中塔柱、塔冠、下横梁组成,最高达223米;北仑侧边塔,塔身高217.5米,采用钻石型结构,塔身划分为39个节段,整体采用液压爬模系统进行施工。该桥梁建设期间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不对称三塔斜拉桥。考虑到高温天气将对混凝土性能指标造成影响,项目团队在拌合站生产混凝土时采用冰屑降温技术,并在浇筑过程中引进智能温控系统、注水冷却循环系统,有效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因温度应力而产生裂缝的技术难题。
小浃江特大桥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小浃江出海口区域,是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三期重要节点桥梁工程。该桥梁建设期间为中国国内最大跨径不对称曲线连续刚构桥,采用五跨不对称曲线设计,全长750米(119米+212米+182米+152米+85米),上跨中国国家重点文物镇远炮台遗址。桥梁建设工作应用了牛腿托架与千斤顶反顶预压工法,配合冷却管和分层浇筑工艺,有效预防了结构裂缝,在保证桥梁曲线线型精准、控制上下部结构协调受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施工对文物的影响。
建设规划
根据《国家公路网规划》(2022年7月)及线路原始规划,截至2025年4月,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尚缺少下沙至南阳段,宁波段三期在建,据宁波市交通运输局消息,宁波段二期路段即将通车。
2022年6月22日,宁波市北仑区政府公布《北仑区“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开工建设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三期。杭州—宁波高速公路的宁波段三期工程的设计走向为:西起于威海互通,接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宁波段一期威海互通,沿海涂穿越镇海港区,设斜拉桥跨越甬江,穿亚浆纸业,向南上跨宏源路至通途路,设隧道穿过四顾山后,路线向东并入骆霞公路走廊,沿着骆霞公路至闽江路,折向东南,跨越陈华立交及舟山—鲁山公路(国道G329)后,设霞浦枢纽连接穿山疏港高速公路(浙高速S20),往东跨越穿山港货运铁路后终点接六横疏港高速公路(浙高速S21)一期柴桥枢纽,全长26.151千米。
价值意义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的建成,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和宁波舟山港集疏运网络,畅通宁波对外通道,促进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宁波晚报》 评)
杭州—宁波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后,将衔接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宁波舟山港,杭州与宁波两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经济互补也将随之加速,对于促进杭州湾城市群和产业带发展,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大湾区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都市快报》 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11 12:52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