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中国浙江杭州世界文化遗产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总面积约43.3平方公里,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该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成形于13世纪、兴盛于18世纪、并传承发展。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西湖有三岛: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绕湖一周约15公里。山水与人文交融是西湖文化景观的一大特色。
历史沿革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肇始于9世纪,13世纪基本成型,18世纪达到兴盛,并一直发展传承至现在。
南宋时期,西湖周边初步形成特色文化景观。
元明时期,西湖周边景观复兴。
清代,西湖由鼎盛的“四字景目”系列方式组成,景点增加到十八景,甚至是二十四景,但其中仍以南宋所传的后经清康熙皇帝御题后定型的十景较为著名。
建筑格局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面积约43.3平方公里,包含秀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两堤三岛”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景观整体格局,还有系列题名景观“西湖十景”和10处内涵丰富的相关重要文化遗存以及历史悠久的西湖龙井茶园等。
西湖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里西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五片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积最大。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岛屿,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主要景点
西湖自然山水由西湖的外湖、小南湖、西里湖、岳湖、北里湖五片水域与环抱于湖的北、西、南三面丘陵峰峦组成。它既是整个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基本的自然载体,也是景观的组成要素。这一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充分验证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精英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国各阶层人们世代向往的“人间天堂”。它以寄情山水的文化特性引发了数量特别巨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具有显著的关联性。
西湖的周围空间自12世纪以来就形成了三面环山、一面临城的城湖历史关系,并传衍至今,呈现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极为独特的“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
“两堤三岛”是由9-19世纪期间通过多次西湖疏浚工程逐渐形成的人工产物白堤、苏堤和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共同组成,分布于整个西湖水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而丰富的大尺度景观观赏层次,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具有整体架构作用和广泛影响力的景观要素。
“西湖十景”是创始于南宋(13世纪),并持续演变至今的10个命名诗意的系列景观单元: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它们以世代传衍的特定观赏场所和视域范围,或依托于文物古迹,或借助于自然风光,呈现出系列型的观赏主题和情感关联,分布于西湖水域及其周边地带,是“自然与人的联合作品”,属于中国原创的山水美学景观设计传统“题名景观”留存至今的最经典、最完整、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并具有突出的文化关联特性,是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中最具创造性和艺术典范价值的核心要素。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上千年的持续演变过程中,由于政治、历史、区位的原因,更因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文化魅力,融汇和吸附了大量的中国儒释道主流文化的各类史迹,在现存上百处文化史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有14处: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茶园。它们分布于湖畔周围与群山之中,承载了特别深厚和丰富多样的文化与传统,成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名湖”的支撑要素。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在植物特征上具有悠久历史和突出文化象征含义的特色植物有:始于宋代(11-13世纪)并传衍至今的沿西湖堤、岸间种桃、柳的特色景致,与“西湖十景”的四季观赏特征相应的春桃、夏荷、秋桂、冬梅,以及分布于湖西群山中承载了中国茶禅文化重要价值的传统龙井茶园及其景观。
遗产价值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正如唐宋两代的文学家和学者所描绘的那样,西湖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理想。西湖景观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不少地方以湖、堤造型,摹习西湖的和谐之美。西湖的核心要素至今仍然能够激发人们“寄情山水”的情怀。从杭州城望西湖,这座巨大的景观园林具有清晰的视觉边界,一直延伸至周围环山之脊。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除了拥有中国古代景观史上的经典地位之外,在文化史上也拥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区内现存有上百处历史文化史迹,富有代表性,为中国传衍至今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忠孝、隐逸、藏书、茶禅与印学等古老、悠久的文化传统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特殊的见证,赋予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遗产评价
自公元9世纪以来,西湖的湖光山色引得无数文人骚客、艺术大师吟咏兴叹、泼墨挥毫。景区内遍布庙宇、亭台、宝塔、园林,其间点缀着奇花异木、岸堤岛屿,为江南的杭州城增添了无限美景。数百年来,西湖景区对中国其他地区乃至日本和韩国的园林设计都产生了影响,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遗产保护
西湖的兴盛,与杭州人民和历代先贤对西湖的保护、建设密不可分。从吴越国的钱镠,到唐代的李泌、白居易,北宋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李卫等,都对保护西湖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为西湖的保护、建设和管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1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更是把保护西湖摆在突出位置,根据世界遗产保护准则的要求,对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进行了更全面的保护和修复。
1999年,西湖申遗工作开始。
2001年夏天,国家文物局文保司考察浙江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后,建议把西湖和龙井茶一起作为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以西湖申遗为主要任务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实施。2002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正式接受这一建设性意见,确定按“西湖一龙井茶”的名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杭州市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西湖综合保护整治工程,以期通过恢复西湖原有水面、增加文化景观、改变景区所属乡村的业态、提高服务设施水准等使西湖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浙江省的一些专家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对西湖“突出的普遍价值”进行了梳理。其中,陈文锦先生在2007年出版的《发现西湖》一书中,提出西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山水审美领域中的经典型范例”的观点,就西湖在中国文化和审美历史上的“独一无二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006年,西湖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8年,杭州市政府委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制订西湖申遗文本,规划和进行修复保护。
2008年至2010年,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完成了西湖24处主要文化景点的修复整治设计和施工;启动了阐述遗产价值的重要景点的展陈设计,使整个西湖的建筑、遗址、景观、陈列展览、标志系统成为西湖遗产价值展现、介绍和阐述的整体。到2010年6月底,基本完成了第一轮西湖申遗整治工程。
2008年8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致函提请,西湖作为正式申报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核准。
2009年2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递交西湖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后又根据世界遗产中心的要求,对申遗文本及规划纲要作了修改完善。
2010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专家到杭州对西湖申报项目进行实地评估考察。
2011年5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西湖申报项目的评估意见。
2011年6月24日,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次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宣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湖成为我国继庐山和五台山之后第三个获批“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项目,也是我国第41项世界遗产、第29项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境内。
开放时间
全天。
交通
温馨提醒:杭州地铁可以使用全国交通联合卡,支付宝、微信扫码请领取杭州地铁乘车码。支持各类闪付银行卡及云闪付APP。
杭州站可乘坐7、K155、188、290路可到达西湖核心景点。
杭州东站可乘坐28、31、108路可到达西湖核心景点。
温馨提醒:杭州市区公交线路可以使用全国交通联合卡,支付宝扫码请领取杭州通支付宝公交乘车码,支持各类闪付银行卡及云闪付APP。
参考资料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国家文物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9 15:53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建筑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