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颐
高州历史人物
杨颐(1824--1899),字子异,号蓉浦,晚号蔗农,广东茂名县(今广东省高州市)城西广潭村人。
杨颐简介
杨颐,幼孤,天资聪颖,九岁通经史,十岁能文,十六岁被学使戴熙赏识,补为生员。清道光廿一年(1841),颐十八岁,受学使李崇阶器重,以优行贡成均(国立学校),携带进京,悉心栽培。
杨颐工作经历
咸丰二年(1852年),颐二十九岁,壬子顺天乡试中举人。后回乡参理地方政务,办团练,抵抗陈金缸义军进攻高州城。
同治四年(1865年),赴京会试,为第四十四名进士,先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因前办团练“剿匪”有功,奉旨加赏五品衔。
同治五年(1866)任日讲起居注官,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武英殿总纂,国史馆纂修。
同治十年(1871)及光绪二年(1876)两科会考均为同试官。光绪三年(1877),因前期任皇帝起居注及实录总校有功,加四品衔。光绪八年(1882)壬午甘甬乡试正考官,授詹事府左右赞喜,翰林院侍讲侍读。
光绪十年(1884)八月,任顺天府丞兼学政。
十一年任顺天乡试武围校射大臣。
十三年正月,授大理寺少卿。十四年任江苏提督学政。十七年任光禄寺正卿,太常寺正卿。
十八年任都察院左都副御史。
二十二年五月,任兵部左侍郎。
二十三年任兵部左侍郎兼署工部右侍郎,承修东陵风水围墙。充武乡试校射大臣,覆戡试卷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三月兼署工部左侍郎,估戡东陵工程,知戊戌科武会试贡举。
任职期间,敢于弹劾那些徇私舞弊、贪赃枉法、骄横跋扈的大臣。对曾国荃(总督、宰相)、李鸿章(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等人不法行为,他不避权贵,向朝廷参奏,给当时封疆大臣的倒行逆施以一定的打击。
在几次担任主考官中,为朝廷选录了不少人才,对国史纂修、修建北京胜迹也作出贡献,1898年,为慈禧太后佐戡东陵工程后,请假回乡修墓。翌年二月病逝家中。
生前著有《观稼堂诗抄》等书,并与吴川陈兰彬总纂光绪《高州府志》24册:独自担任总纂修好光绪《茂名县志》7册。
清翰林纂修国史官伍铨萃所撰清史大臣传有关于杨颐的记载,除详列其历职部院之经过外,对其生平所为奏疏,办巨细不遗。杨颐之侄孙杨永泰取其全文校对刊印,附于《茂名县志稿》之末,并为之作跋,可供参阅。
今高州城冼太庙内和高州城南关小观山顶南面流水亚婆庙前横卧着的石围杆上还存有杨颐撰写的对联,值得细加欣赏。
太史第遗址
位于广东省高州市城西的广潭村,是清代光绪年间,国史馆纂修、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杨颐的故居遗址。
杨颐故居原为三进建筑,砖木结构。待进士及第并出任京官后,择基另建新居,称“太史第”。
太史第主体建筑为五路四进,另置后院及前院,周围设大回廊。前院前部建有棱柱形装饰的围墙,回廓四角设置护卫角楼,火力可顾及院内及四周围墙任河一角落。
院内凿有水井、花池。整座建筑选料上乘,雕梁画栋,石质栏杆,花砖铺地,富丽堂皇。总面积约 7000 平方米。
及后,又于主体建筑旁边,扩建约 3000 平方米的附属建筑。附属建筑为二层楼房式建筑,采用传统的民族风格形式进行装饰彩绘,独具特色。
附属建筑与主体建筑协调和谐,构成一个庞大的民居建筑群体,也是粤西地区最大的民居建筑之一。它对于研究岭南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科学价值,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09:21
目录
概述
杨颐简介
杨颐工作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