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锁(1986年-2009年12月),男,汉族,
河南省信阳市
罗山县朱堂乡的一个23岁小伙子。
人物经历
罗山县
朱堂乡保安村人
杨氏,号称天下第一懒人。一个23岁神志正常的小伙子,居然活活饿死在自己家里。 “那么大的人了,你给他饭吃,他都想让你直接喂到他的嘴里。”当地一位曾经帮过这个小伙子的村民说。
追根溯源,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溺爱,让一个聪明的孩子成了“天下第一懒人”,最终走向了死亡。
懒人杨锁
母亲去世后,杨锁便搬到堂哥杨德玉那里生活。杨德玉在镇上一个建筑队干活,就让杨锁跟着一起去干活。“他到了地方后,说太热了,说什么也不肯干,就自己跑回家了。”
“村里人把他介绍到县城酒店去当服务员,他去了之后什么都不干,还让别人伺候他,最后被送回来了。”65岁的杨德安老人说。
母亲去世没多久,杨锁便卖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最后就到村里各家讨饭吃。“他从来不洗衣服,穿脏了就扔掉,再换一件。村里人给他的肉、菜,他都挂在屋檐上,一直放臭也不做来吃。”82岁的高正英老人说。
“吃到一顿饱饭后,他就一直睡,有时能睡一两天。饿到不行的时候,他再出门讨饭吃。”村民们说。 天冷的时候,杨锁连大便都懒得出门,方便后在堂屋地下刨个坑用土一盖就完事了。为了取暖,杨锁把家里能烧的东西都顺手烧了,连床也被他烧了。
饿死家中
“还真没见过那么懒的孩子。”杨锁的堂哥杨德玉指着一片已经倒塌的房子说,这就是杨锁饿死之前住的地方,“他是我们堂兄弟8个当中长得最英俊、最聪明的,也是最懒的。”
“2009年12月,下了几天大雪,我估摸着杨锁好几顿没吃饭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了。”杨德玉说,当时,杨锁23岁。
杨锁死后,村里人议论纷纷:“这孩子就是被父母给娇惯的,长这么大什么也不会。”“真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宁愿饿死、冻死,也不干活。”
村里人说,杨锁的父母对他十分疼爱,为了把儿子永远留住,专门给孩子起名叫杨锁。
“杨锁8岁时,父母出门时还把他用担子挑着,不让他走路。”杨德玉说。
“杨锁其实挺聪明的,可他根本不学,也不做作业。我们只要严厉一点,杨锁就告诉他的父母,他父母第二天就会找到学校。”杨锁上小学时的任课老师说。
“杨锁有时也试着干活,他父母看见后就说,你到一边玩儿吧,别累着了。”村里人说。
杨锁13岁那年,父亲因为
肝病去世。杨锁的母亲仍然宠着杨锁,一点农活也不让他干。到后来,杨锁的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不得不叫杨锁去干活时,杨锁根本不干,一不高兴就打母亲。
杨锁每天无所事事,他母亲承担着一切农活和家务,结果积劳成疾。杨锁18岁那年,他母亲因病去世。
人物评价
杨锁的死是悲哀的。一个正处在人生
黄金时期的23岁的人,竟然因“懒”而惨死家中,这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悲剧,然而他的死,也留给人们很多思考。试想,如果当初他的父母不是过度的宠爱和娇惯,会有杨锁当时的悲剧吗?此为其一;在“疼爱”和“宠爱”之间,在“爱仔”和“害仔”之间作为父母应该如何把握尺度与分寸?当时一些仍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孩子中,有没有杨锁的影子?他们的处境与习惯,家长和社会应不应该从杨锁身上受到一些震动,得到一些启发,值得做一些深思?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希望杨锁的死仅是一个个案,不希望再见到李锁、黄锁、张锁……
相关影视
制片方:拍摄《罪爱》警示世人
2010年4月,演员
陈姗姗回到河南
信阳老家省亲,杨锁的故事仍在父老乡亲中流传。陈姗姗想:可以把这个故事拍成电影,在全省乃至全国巡展,教育更多的家长和孩子。
经过一番努力,陈姗姗获得有关方面支持,遂决定根据杨锁的故事拍摄电影《
罪爱》。该部影片由信阳市与
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香港星创意多媒体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合作拍摄,陈姗姗任总策划。 “越来越多的父母正在像养
大熊猫一样抚养孩子。杨锁的故事虽然是个极端,但很有
代表性。我们要把这个真实的故事讲给所有的父母,以及所有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希望大家引以为戒。”陈姗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