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雄幼年随其父杨斌奎学艺,九岁登台,充当其父下手,说唱《描金凤》、《大红袍》二书,以唱
俞调为主。二十岁后,改放单档,致力于编说根据洪升原著改编的长篇弹词《长生殿》。起初弹唱一般书调及夏(荷生)调。后来,根据书情要求,在夏调基础上,发展唱腔,缍终于在演唱《
长生殿·埋玉》时,使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唱腔杨调,脱颖而出。
杨调是弹词世人
杨振雄(1920年生,江苏苏州人)所创的唱腔流派。因杨振雄小名阿龙,故又称龙调。
杨调发挥了弹词唱腔的吟诵体特色,适当融入抒情成分。他不务旋律的花俏华丽,着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并吸收昆曲的发声、润腔方法,唱时,真假嗓并用,转换自如,音域宽广。常根据感情需要自由行腔,并以跌宕起伏的散板形式和句末顿挫分明的长拖腔,同时,加上速度快、跳跃性强的戏剧效果。其唱腔雄健、豪放、声闳气贯,间有凄切苍凉之处,激情撼荡,感染力较强。除了《长生殿》书中唱篇外,代表性唱段有开篇《剑阁闻玲》、《昭君出塞》、《紫鹃夜叹》及《武松·打虎》、《晴雯·夜探》等选曲。
杨调保持了弹词单档说书,说和唱紧密结合的特点。说中有唱,唱中有说,包括口中八技,如《剑阁闻铃》前面的马蹄声,《昭君出塞》中的鸦噪风啸,《打票车》前的气笛车轮声,《武松打虎》中人物的说白等等,对设造意境,强化气氛,表达感情都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杨振雄有时将弹词牌子曲,吸收进自己的唱腔,如《武松打虎》中的海曲,《打票车》中的滚绣球等,以加强表现力,并使之与杨调风格相统一,融为一体。杨调在演唱现代题材的书目《白求恩大夫》、《丹心谱》等时,又有新发展。
杨振雄具有深厚的俞调功底。他所唱的开篇《宫怨》和弹词《西厢记》中莺莺、张生的唱篇,所用俞调都带有浓烈的风格特色,能细致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委婉动听,声情并茂。其真假嗓的运用,拖腔的深沉下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人称杨派俞调。
《评弹杨调唱腔选》“杨调”为评弹艺术家杨振雄所创,是他在“夏调”的基础上,吸收昆曲中某些唱腔因素。根据自己宽厚明亮的嗓音特点,将其熔于一炉而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崭新唱调。“杨调”的表现力极强,高亢处刚劲挺拔,石破天惊;委婉处一唱三叹,细流涓涓。他所唱的“陈调”、“俞调”也与众不同,有浓郁的杨派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