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良,1952年11月14日生于浙江
海盐,高分子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52年11月14日,杨玉良出生于浙江海盐。
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并留校任教。
1984年,获得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博士学位。
1986年,在联邦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3年,任复旦大学教授。
1993年起,历任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分子科学系首任系主任、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1999年,任复旦大学副校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
2009年1月—2014年10月,任复旦大学校长。
2014年11月,任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院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杨玉良将分子轨道图形理论中的唐-江定理推广到研究具有复杂拓扑结构和共聚物结构高分子链构象统计与粘弹性问题,建立了高分子链的静态和动态行为的图形理论采用射频脉冲与转子同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研究高分子固体结构、取向和分子运动间相关性的三项新的实验研究方法;采用自洽场理论和时间依赖的Ginzburg-Landau方程方法解决了高分子共混体系、嵌段共聚高分子、液晶和囊泡等软物质的斑图生成、斑图选择及其临界动力学领域的众多问题;创立了模拟聚合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及其动力学的Monte Carlo方法;发展了高分子薄膜拉伸流动的稳定性理论,并藉此解决了双轴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生产中长期困扰的破膜问题。
据2022年9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官网显示,杨玉良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高分子科学中的Monte Carlo方法》《高分子物理》等著作。
据2022年9月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官网显示,杨玉良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人才培养
杨玉良寄语青年人:“要注意与别人的合作,现代科学的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一个人包打天下,都需要方方面面的帮助以及跟别人的交流,如果只顾一个人闷头工作,不与人交流,这样的人也有,但成功者寥寥。”
杨玉良崇尚“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不强求课题组的教师和学生去做他个人感兴趣的研究,也从不勉强大家接受其观点。他常常激励年轻科学工作者,务必自觉地训练理性思维能力、要有健全的人格;提出青年人成才应有自信心、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杨玉良在复旦大学化学系主讲《耗散结构理论》课程。
据2022年9月
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杨玉良已培养出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40余名,其有三位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多人已经成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界的骨干,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和“教育部青年教师奖”等多项资助和荣誉,如复旦大学教授
邱枫、
张红东、
何军坡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杨玉良出生在浙江海盐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其父亲杨书君在上海纺织厂当机修工,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都靠杨玉良父亲每月的工资养活。杨玉良从小和母亲叶林宝及姐姐妹妹生活在一起,后随父亲到上海读书。
人物评价
“杨玉良对中国高分子物理理论研究的开拓和布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评)
“杨玉良是国际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是中国高分子化学领域的首席科学家。”(
浙江在线评)
“杨玉良是复旦大学培养起来的优秀科学家,他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复旦大学新闻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