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生卒年不详,字蓉江,号二樵,祖籍长汀县成下里(今红山、濯田一带)。他淳实简默,读书之外无他好,饱读经史,崇尚汉魏文风,语言朴实而有文采。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举人。道光元年(1821年)任四川昭化(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县令,未及半载即辞官而归。返乡后,他潜心著述,整理文史,总纂清道光版《长汀县志》,编纂汀州府最后一部“府志”《临汀汇考》,是名冠汀州文坛的清代史学家。他采辑五代至清乾隆、嘉庆时期汀人之诗作,编成《汀南廑存集》,为保存汀州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诗集《负薪初稿》。
人物生平
杨澜,清代长汀进士杨联榜之子,曾与宁化伊秉绶、
吴贤湘为文字交。
他自幼聪颖,淳厚朴实,老实憨厚,沉默寡言,除了读书之外没有别的爱好。年十五饱读经史,为文崇尚汉魏之风,语言朴实而有文采。其少年所作,人皆以为出自文坛老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杨澜参加恩科乡试中郑炯榜举人。考中举人后,他多年未能谋上一官半职。嘉庆四年(1799年)
伊秉绶出任广东省惠州知府时,曾推荐杨澜到广东一展才华,然而,杨澜以文史整理为由婉言谢绝。伊秉绶是杨澜父亲杨联榜的及门高弟,他们常在文学上相互切磋,并交流史学著述事宜。民国版《长汀县志》载,“澜与其弟浚与为文字交,转相切摩,以古人自期,为文务枕经葄史。”
道光元年(1821年),杨澜以
大挑一等出仕,被任命为四川昭化(今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县令。1993年版《长汀县志》有载,他在任上勤政爱民,注重人才培养。看到乡试的秀才们赴省城考试实属不易,他特别捐钱五十千(五十两银子)给他们作路费。在杨澜的鼓励与支持下,当地文风大盛。
《昭化县志》曾记载他一首诗。唐代宪宗元和年间,昭化县令何易于为政清廉,勤俭爱民,留下了“拉纤县令”的千古佳话。有年春天,利州刺史崔朴乘龙舟饮酒游玩。逆水行舟时,命何易于派民夫为其拉纤。何易于怕耽搁百姓耕种与养蚕,便亲自拉纤。崔刺史看到后,羞愧地骑马走了。一千多年后,杨澜到此主政,深受教育,便作诗《读孙樵书何易于事感赋》:“吾羡唐时令,忧民愿不违。大官供顿盛,下吏典司微。引缆形无状,妨农语涉讥。贤哉崔刺史,感愧乃知非。”诗中提及下属要有惠民之举,还须得到贤能的上司理解与支持。由此可见,杨澜是有感而发,其胸中定难遣郁郁难平之志。故而,虽尽心竭力,晚清现实却令杨澜理想无法实现、官场处处碰壁。上任昭化不到半年,因不愿沉浮官场,或许是本性更倾向于钻研文史,杨澜终究还是打道回府、辞官返汀了。
回乡后的杨澜把自己的余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汀州的史学研究。他潜心学问,在文学、史学上卓有建树。
主要成就
杨澜一生有三大贡献。
一是他应长汀知县邱锡章之聘,总纂《长汀县志》,期年而成,为长汀县第一部县志。
二是他写了一部有关汀州府及其所属八县的地方志《临汀汇考》十二卷,汀州知府刘国光为此书作序,称赞其“大而建置沿革,小而物产风谣,正谬析疑,淹灌精核。至其发论建议,尤能穷尽事理,备深劝惩”。
三是编辑《汀南廑存集》,为保存福建客家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作出了重要贡献。
轶事典故
纂修《长汀县志》
民国版《长汀县志》有载,清道光十年(1830年),长汀县令王垒聘请杨澜纂修《长汀县志》。王垒与长汀颇有渊源,曾两次担任长汀县令,第一次是道光八年(1828年)至道光十年(1830年),再任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杨澜担任总纂。他在清康熙版《长汀县志》、乾隆版《长汀县志》基础上,“迭次续增”,如实记录,秉笔直书,仅用两年就完成了书稿,成就了“颇称美备”的清道光版《长汀县志》。
在前人基础上,清咸丰四年(1854年),汀州知府恩煜、叶永元,长汀知县廷栋等三人总修,续修了清咸丰版《长汀县志》。清光绪五年(1879年),汀州知府刘国光总修,长汀知县谢昌霖协修,续纂了清光绪版《长汀县志》。中华民国廿九年(1940年),由黄恺元、叶长青、欧阳英三名长汀县县长主修,清内阁中书邓光瀛总修纂,清朝举人丘复总修纂,长汀县教育会常务廖荻甫修纂,续纂了民国版《长汀县志》。1984年,长汀县成立了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聘请了周晖、曹培基、毛河先、游慈琛、汤家庆等文史专家,历时8年,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本《长汀县志》,1993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公开出版,简称1993年版《长汀县志》。2001年起,历时6年,又续修了1988—2003年的《长汀县志》,2006年由中华书局公开出版,称2006年版《长汀县志》。
著述《临汀汇考》
据民国版《长汀县志》载,晚年的杨澜将弟弟杨浚的《郡志补正》悉心地重加考订增删,编纂了优秀的地方志书《临汀汇考》。
《临汀汇考》,书名曰“考”,即特别注重“考证”之意。这部有关汀州府及所属八县〔长汀、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 的地方志,共4卷,分建置、方域、山川、人物、乡行、女贞、政绩、流寓、风俗、畲民、典制、兵寇、物产、逸事、山鬼淫祀等15类,约13万字。上迄隋朝末年,下至清朝嘉庆年间。它史料丰富、内容详尽、考证翔实、见解独到、文采斐然,文字简练而流畅,为汀州八县提供了许多珍贵史料。出版不久便洛阳纸贵,受到当时文化人的高度称赞,对后代影响亦十分深远。《临汀汇考》奠定了杨澜在闽西文坛的重要地位,《闽西文学史话》点评该志书为汀州府最后一部“府志”。
《临汀汇考》不是官修的正式志书,没有包括志书的所有内容,仅是有重点、有选择地记述论证,主旨在“考”。对过去“汀州府志”中与史实不相符或有错误的,进行旁征博引的论证,阐述自身看法;对于志书上有缺漏的或新近出现的史实,进行记载补充。杨澜参考了百余种典籍,包括手抄本,只要是有关汀州府及所属各县的史料,即使是只言片语,也搜罗编写进书中。本书为后世汀州八县县志的编写提供了许多资料,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编纂汀人诗集
他著有诗集《负薪初稿》,其诗风平易朴实,韵味绵长,别有一番山水之灵气。其中《有咏》诗:“云萝隔四邻,山水有清音。风雪人归早,烧烛且论文。”他居住在长汀城的山中,长年亲近山水是生活的常态。缭绕的云雾与藤萝一同隔断了他与四邻的往来。从清晨到黄昏,都能聆听到山泉天籁般的清音。风雪天里,郊外太过寒冷,便早早回家,披上外衣点起蜡烛,悠然自得地评点文章,将白日胸中的腹稿全付诸于笔下。
他还写有吟梅诗,借梅抒怀,以梅言志。《拟郝九龙梅花诗》五首均以“真、人、尘、春”为韵脚,咏赞各种梅花的形态与内在精神,颂扬梅花不畏风雪、格调高洁、不与群芳争春的品格,表达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如其《红梅》诗:“嫩入桃花品独神,偏教梅格擅天真。童颜不掩神仙骨,憨态终非妩媚人。为领众香张赤帜,顿移年例换红尘。探春要识春风面,半是冰容变相春。”
热爱史学的杨澜还常年搜集汀人遗诗。他采辑了从五代至清乾隆、嘉庆间共1300年,汀州府八县数百位诗人的一千余首诗作,从中精心挑选了106位作家的360首诗,合编成《汀南廑存集》4卷,成为汀州古代诗歌之集大成。同治癸酉年(1873年),汀州郑汝廉自愿出资发行该诗集。该诗集存留了许多汀州诗人的佳作,弥补了他们诗集失传之遗憾。其中,编著了上杭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杭川风雅集》的著名诗人李颖。他的诗集《梅隐稿》早已失传,只有一首《题周子礼全城事》诗存留于《汀南廑存集》。杨澜盛赞此诗“魄力沈雄,大家笔意,结得超脱”。
杨澜精辟总结了汀人诗歌的特点,在《汀南廑存集·序》中曰:“汀人之诗,皆山水清音,不必有芬芳悱恻之风。怀香草美人之遗韵,莫不摆落窠臼,自抒性情。”汀人之诗继承了楚辞遗韵,崇尚自然、清新秀美,“特立独行天地间”,卓然于闽派“声律圆稳”之外。他的“山水清音”论,精辟概括了客家文学的审美价值,是对中国自然美学传统观念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