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汝泉(1895年2月—1969年11月),字时中,笔名白水、柏水。《
大公报》记者。
人物生平
1930年年初,蒋介石与汪精卫支持的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沿陇海线各部署重兵,山东、河南、安徽一时间战云蔽日、硝烟弥漫,中原大地战事一触即发。杨汝泉主动请缨要求担任战地旅行通讯记者,对战争进展予以报道借以警世。当时《大公报》并没有战地记者,《大公报》高层对此极为重视,
吴鼎昌、
胡政之、
张季鸾、
王芸生与杨汝泉谈话表示欢迎和支持,他们对杨汝泉讲,你的通讯稿都是有关民生问题的,在各地新闻中十有八次占头条,并且常做“包厢”(报纸上镶有边框以示醒目),希望你深入战区事实报道,文责自负。
1930年5月初抵山东济南,中原大战于5月11日展开,杨汝泉在前线采访,及时发稿,《大公报》每天都刊登他关于战事的通讯报道。他深入到县、乡、镇、村收集统计战争给平民百姓造成的损失:房屋、牲口、家畜、青苗地、平民百姓伤亡情况等具体数字及失去家园流民惨状,都详尽报道。
由于及时报道了战事的进展、战区灾民惨状及无辜平民死亡数据,天津《大公报》的发行量陡增,从每天的两万份增至三万余份,全国各地报纸都有摘要转载。《踏破五百里战线》通讯稿一经刊发,在全国轰动一时,除稿酬外,杨汝泉另获20圆大洋特别奖励。
中原大战结束后,《大公报》决定开创农村旅行通讯,这是中国报纸第一次开创农村旅行通讯这种形式。杨汝泉为首任农村旅行通讯记者,足迹踏遍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察哈尔、绥远各地。
杨汝泉的通讯报道侧重于国计民生,关注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生活状况,对于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及国民党军阀的丑恶行为,毫不留情予以揭露报道。这些新闻报道当时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的轰动。《大公报》发表后,上海、南京、香港等地报刊纷纷向《大公报》订购“航空报”,以便争先转载。这是中国北方报纸第一次有“航空报”。
1931年5月22日,胡适为《大公报》一万号纪念刊写文章,指出《大公报》的成功,不过是做了两件事“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杨汝泉的通讯报道在当时的《大公报》是很有影响力的。
1934年3月,天津《大公报》派杨汝泉和画家
赵望云塞上采风,他们从唐山出发,至玉田、遵化,冒险通过日军占领区罗文峪、喜峰口,又经蓟县、古北口、八达岭,顺京绥线到张家口、张北等地,然后从大同北上内蒙古大草原。杨汝泉以旅行通讯的形式,在天津《大公报》及时报道了沿线日占区生活于社会底层贫民的悲惨状况,赵望云以绘画写生形式勾画了国土沦陷后穷苦百姓的种种生活状态,刻画了矿工生活的悲惨景况,以及农民辛勤劳作却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真实景况。
杨汝泉给赵望云的每幅写生画配以文字说明,天津《大公报》从4月19日至7月24日,分15辑,连载写生作品和配文99幅。一时洛阳纸贵,读者致函要求结集出版。冯玉祥将军又为每一幅画配写了白话诗,同年12月,这本由“冯玉祥题诗、杨汝泉说明”的《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在《大公报》结集出版。
七七事变后,天津《大公报》南迁,杨汝泉留守,并兼香港《大公报》秘密通信员。
1946年4月,在我党地下党员
李克简同志领导下,杨汝泉和原《大公报》英文编辑李子英(李木)创办了党的地下刊物《自由周报》,同年被国民党查封。
历史评价
《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是这样评价杨汝泉的:汝泉亦振奇人。五年前曾任《大公报》旅行记者,往往只身裹粮徒步行乡僻间,日逾百里。所至不与荐绅先生周旋,而好与农夫竖子岩穴市井中人游,刺探民间疾苦,于贪官污吏之所为,与夫乡曲陋俗历史因袭之足以贼民世者,曲尽描摸,情宣泄不稍讳,以此召怒致谤,蔑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