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黑斑病
植物病害
杨树黑斑病是由杨生盘二孢菌引起的、发生在杨树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初期产生针头状小点,紫红色,扩大后近圆形、黑褐色,中间产生乳白色黏液,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堆,病斑可相互连接成圆形或不规则斑,严重时病斑布满全叶,引起叶片变黑,病叶提早脱落。
病原特征
杨树黑斑病病原为杨生盘二孢菌(学名:Marssonina brunnea (Ell. et Ev) Magn.),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盘二孢属。分生孢子盘埋生角质层下,多连生,大小为110~350微米,成熟后破裂释放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双细胞,上细胞大,钝圆。下细胞小,前端略尖整个孢子倒卵形,直立或稍弯,孢子大小为(120~210)微米×(4.5~8.5)微米。
为害症状
杨树黑斑病一般发生在叶片和嫩梢上,以危害叶片为主。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病斑扩大到1毫米左右黑色,略隆起,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5~6天后病斑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多成圆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黑色,病叶提早脱落。在嫩梢上病斑初期为梭状,黑褐色,2.0~5.0毫米,后隆起出现红色的孢子盘。
分布范围
杨树黑斑病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地所有杨树栽植区。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落叶或一年生枝梢的病斑中越冬。越冬的分生孢子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为新一年生长季的初侵染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堆具有胶黏性,孢子经过雨水或凝结霜水稀释后,随水滴飞溅或借风传播。孢子与水接触时易于萌发,通过侵染丝分泌胞外酶溶解的杨树叶面角质层处或气孔、伤口侵入叶内,潜伏期2~8天。
流行规律
杨树黑斑病发病的温度范围为8~28℃,当气温由15℃上升到25℃时,一两天的持续降雨,相对湿度80%以上时,即会发生严重。不同年度杨树黑斑病发生的早晚和严重程度与降水早晚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在山东西部,多数年份6月下旬进入雨季,7~8月为降雨最为集中时间,杨树黑斑病也大多在6中下旬初见,7月迅速蔓延,严重时8月即发生病害落叶,一直延续到9月。这在杨树苗圃、密植林片,低洼积水潮湿地段尤其明显。杨树于4月间形成叶幕,当发病严重时7月底即有大量落叶,长成的叶片只有3个多月光合生产时间,失掉的也大约3个月的时间,因而杨树黑斑病可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防治方法
防治杨树苗木的杨树黑斑病,首先要选择前茬为农作物的生茬地育苗。忌用杨树苗木重茬地连作,也不用原杨树林地或邻接杨树林地育苗。育苗地应易于排水防止夏季积涝。为使苗圃通风透光,扦插株行距宜大,也有利于培育大苗。进入雨季时经常注意疏除旺长苗木的副梢,保持苗圃行间通风透光,切勿使副梢旺长而封垄郁闭。苗圃发病前即在6月下旬至7月间可用代森锌、多菌灵、波尔多液等杀菌剂、保护剂连续喷洒2~3次预防。
杨树幼树期光照通风条件好,杨树黑斑病发生一般较轻。随树龄增大、枝叶量增多以及病原菌的繁衍积累,杨树黑斑病多有加重趋势。在多雨潮湿年份则严重发生对于大树难以实施喷药防治,比较实际的措施是通过修剪、间伐等措施,降低林分枝叶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对病落叶要及时清扫深埋或烧掉,以消灭病原。
为生产大径材,便于实施间作,推行大株行距栽植,有利于防止杨树黑斑病流行蔓延。采用不同树种品种间隔,也有利于对杨树黑斑病的控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6:29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为害症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