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洲
教育家、摄影家
杨春洲(1903 ~ 2000年),石屏县宝秀镇人,教育家、摄影家、政治家,大学文化。
生平事迹
1917年他到昆明就读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正值“五四”运动爆发,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1921年考入北京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师大。1925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大学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
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三一八”运动,目睹北洋军阀政府一手策划制造的血腥暴行,摄下了“三一八”大游行的壮烈镜头。
1926年10月他毅然辍学从戎南下广州投身革命,得到中国共产党信任,担任军政治部少校科长。其间,他与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完成共产党交托的任务。
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他回北京复学。
1929年北师大毕业后在北京市立一中及北京师范等校任教,翻译出《今日的化学》、《化学世界》两书。
1935年底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帝大研究生部。
1937年抗战前回国,就任上海暨南大学附中教导主任。“八一三”抗战开始后回云南,任云大附中校长。他进一步靠拢共产党,在校内外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在他的支持和中共地下党员的努力下,云大附中大批学生走上革命道路,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边纵”游击队,为云南解放作出贡献。他不仅支持云大附中的中共党组织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在社会上还积极联络各方人士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和抗日民主统一战线工作。由于他的革命行动为国民党所不容,
1947年9月他被迫辞去云大附中校长职务,改任云南大学理学院教授。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参与反独裁、反内战的进步活动,与杨杰、李公朴、张天放等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一道,在昆明组织“九老会”、“星期五聚餐会”、“丙戌聚餐会”等进行民主运动。
1948年10月应邀赴香港协助中国共产党做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工作。
1949年9月响应中国共产党的“五一”号召离港赴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被委任为中央教育部中等教育司司长
1950年3月调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毕业后分到云南,任云南师范学院副教务长。
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仍在该校任教,先后任化学系教授、顾问等职。
1980年“右派”改正,他已年近八旬,但仍兢兢业业完成教学任务直至离休。
自1955年起他先后任政协云南省第一届、第四届委员会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第二、三届委员会候补委员,第五、六届委员会委员,第七、八届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他为民革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为民革云南省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民革云南省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届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名誉主委。
个人生活
杨春洲先生生于石屏县宝秀镇一个已经破败的乡商之家,有兄弟姐妹六人,排行老三。他有着十分艰难的少年时代,但他志存高远,少小离家、外出求学,其间经历了许多艰险和磨难,也锤炼了他艰苦拼搏的品格。杨春洲在青年时期与夫人丁素秋相识相恋,携手走过60余年,育有四女二子。他年轻时带着大女儿、二女儿和尚未出生的三女儿与夫人在日本求学,但当听闻国内发生的七七事变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毅然回国共赴国难。
杨春洲先生为人谦逊,与楚图南柯仲平李公朴郭沫若等都是好友。
杨春洲与石林
从1926年到2000年,70多个年头,杨春洲始终与他的照相机为伴。他以《天下第一奇观——石林》为题材的摄影佳作最为引人注目了。他从30年代就开始拍摄石林,如今的石林许多著名的景观如:双鸟渡食、母子携游、象踞石台以及最著名的阿诗玛等景观都是由杨春洲无数次的走进石林用相机发现的奇观。
在石林申请世界自然遗产之际,我们不得不重新提起一位老人,他就是拍摄了62年石林影像的杨春洲先生。
石林,已经在地球上屹立了两亿七千万年。虽然2300多年前伟大诗人屈原曾写过“焉有石林”的仰天之问,但是,石林还是并不被世人所了解,而是静静地沉寂在荒野中。20世纪的1938年,一位精力充沛的摄影家杨春洲先生——石林摄影的拓荒者,他以形象生动的摄影艺术,将这鬼斧神工的造化奇观公诸于世。尔后,通过杨老先生和许许多多人的努力,今天的石林被人们所熟知。
好景尽在无路处
1957年,杨春洲被划为了右派,工资一降再降,但是每月还在微薄的收入中抽取5元进行胶片和摄影设备的购买。而当时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杨春洲老先生在好友的资助下,还用镜头和一款旧式的弹簧放大机改装了一台放大机,自己冲扩相片。在拮据的生活中,杨春洲还经常抽时间自费到石林拍摄风光照片,拍了很多好照片。
对于杨老先生拍摄石林时的经历,我们可以从《杨春洲石林摄影50年》中窥见一斑,在书中,杨春洲写道:“几十年来,石林给我不少欢欣与鼓舞,但也无庸讳言,也使我尝尽了不少的艰苦,甚至危险。解放前的一个夏天,我一人深入石林,在岩石间乱钻,寻找镜头,突然宛如一条碗粗的巨蛇,昂首吐舌,迎面爬来,吓得我拼命狂奔。”在设备上,杨春洲则40年一直沿用了一台“蔡斯·依康”相机,这是1937年在上海花108元买的,而镜头则是F3.5折叠式样镜箱,携带方便,镜头虽好,但是机身太简单,测距都是是目测,全凭经验。40多年来,杨春洲老先生就是用这样的相机拍出了无数的精彩石林风景照片。
石林更名提案第一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云大附中于战乱之中从昆明迁往路南,校长杨春洲率全校师生艰难迁徙,昆明至路南没有公路,先乘小火车至宜良狗街,再跋涉40多里山路,行程要经历15个小时。石林的概念在那时深刻地映入了云大附中学子的脑海,楚图南黄翔等知名人士,也是在这个时候对石林产生了难以释怀的石林情节,石林的“长湖”和“月湖”就是那时云大附中的师生所命名。
在杨春洲老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很容易看到精美至极的石林黑白影像,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突出了黑白灰的反差和作品的协调性,并突出了云彩和天空衬托的美感。大家都看过照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石林的很多景点都是在那个时候由杨春洲老先生命名的,而且像“双鸟渡食”、“南天骏马”、“唐僧念经”都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景点命名。 李文惨案在昆明发生后,共产党为了保护杨春洲等文化名人,将他们送抵香港,杨春洲拍摄的石林风光照片在香港受到热烈的追捧。通过上海《申报》、香港《大公报》发表的石林图片,石林奇观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云大附中外语教师英国人莱德思就是看过杨老先生的照片而成为参观石林的第一名外国人。此外,杨春洲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第一个向全国政协提出议案,要求将路南县改为石林县的政协委员,在此后的几年中,提案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最终在1998年,路南县正式更名为石林县,为了石林的发展,杨春洲立下汗马功劳。
儿子继承老子的意志
我们怀念杨老先生,除了那些精彩的石林风景图片,还有就是挺立在阿诗玛广场旁的两颗香樟树。杨老先生曾留下遗愿,在离开人世后,他的骨灰用树葬的方式,和最喜欢的石林以及老家石屏在一起。香樟树就是取了“表彰”谐音,是石林彝族自治县专门为杨春洲老先生专门栽种的。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杨春洲就提议将石林建成一座巨大的无烟工厂,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福音。经历半个多世纪对石林自然景观的开发和宣传,这片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风光与撒尼人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已驰名五洲四海。
相关书籍
书名:《杨春洲回忆录》
历史评价
他不仅是一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还是全国著名摄影家,走遍大江南北留下许多珍贵摄影艺术作品。在香港北京昆明玉溪、红河等地多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过多集摄影作品辑。他用摄影机第一次向外界报道路南石林,使这一天下奇观渐为世人知晓。他长期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云南摄影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他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追求进步,敢于直言,生活俭朴,关心教育,捐资助教。他一生与共产党荣辱与共,风雨同舟,去世后骨灰三分之一撒石林、三分之一撒石屏异龙湖、三分之一于石屏焕文公园植树两棵。其生平陈展于焕文公园文献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2 07:52
目录
概述
生平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