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官寨遗址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地处泾河、渭河交汇处西北约4千米的泾河北岸一级阶地上,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是关中地区仰韶文化中晚期的一处特大型中心聚落遗址。
历史沿革
2004~200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泾河工业园的道路建设过程中发现了杨官寨遗址,并对陕汽路以南的区域(南区)进行了发掘,累计发掘面积5615平方米。发现仰韶时期各类房址27座、灰坑496个、陶窑8座、瓮棺葬9座,以及断崖部分长约为72米。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2007~201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主要对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即陕汽路以北的区域(杨官寨遗址北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达12063平方米,共发现仰韶时期各类房址42座、灰坑449座、陶窑19座、瓮棺葬44座,以及汉、唐、明、清等时期的少量遗存。另外,还发现了完整的庙底沟时期的大型聚落环壕,为了确认环壕并了解聚落各区的布局,对环壕聚落的中南部、东北角、西门址等区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在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杨官寨遗址东部墓地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约7500平方米,对465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初步推测墓葬总数可能逾2000座。
遗址特点
杨官寨遗址是已发现的陕西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中最大的环壕聚落,也是这一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聚落环壕平面形状大致呈梯形,基本为南北向布局,周长约1945米,壕内面积达24.5万平方米,规模巨大,相当于34个标准足球场。在遗址北区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很有可能已经出现了城墙。居住区位于环壕内部,在聚落中央还发现了容积约1000立方米的中心水池,并附带95米长的引排水系统。在环壕外东北部还发现了面积约9万平方米的成人公共墓地。
墓地位于杨官寨遗址环壕外的东部区域,西端与东环壕毗邻,平面范围东西约500、南北约170米,总面积达8.5万余平方米。揭露面积约3800平方米,共发现343座史前墓葬,分布非常密集。暂已对墓地东部区域的211座墓葬进行了清理,墓葬规格相近,均为小型墓。墓葬开口平面皆呈长方形,长约2~2.5、宽约0.6~0.8米,深度鲜有超过1米者,个别墓葬的规格稍大,在4~5平方米左右。墓葬方向均为东西向,且墓葬间未见任何打破关系,在部分墓葬的东侧或西侧还发现有圆形的疑似柱洞遗迹,推测可能为“幡”类标识墓葬位置的墓上建筑遗存。
墓葬形制可分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两类。前者根据洞室与墓道的相对位置又可划分为偏洞室墓和半洞室墓两型,其中以偏洞室墓数量最多,占已发掘墓葬总数的80%以上,该类墓葬先修筑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道,墓道底部多不平整,然后再于墓道南北两侧掏挖一洞室安葬死者;半洞室墓属较为特殊的一种墓葬形制,数量较少,仅发现十余座,系在墓葬西端(墓道的窄侧)壁面处向西侧掏挖与墓道连成一线的洞室,洞室进深20~65厘米,形似壁龛,仅能容纳墓主头骨或者上半身。竖穴土坑墓根据二层台有无亦可划分为两型,其中带二层台的竖穴土坑墓均建造有生土二层台,中部为墓室安葬死者,个别墓室也向西侧掏挖半洞室,数量较少,仅发现数座,但规格相对洞室墓、不带二层台的竖穴墓较大。
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墓主骨骼基本保存完整,保存状况一般。葬式均为仰身直肢,头朝西,面向上,双臂贴近躯干摆放,足部大多并拢。发掘过程中,在相当数量的墓葬中发现有墓主手指骨移位的现象,有些指骨分布在墓道填土内,有些摆放在头骨附近或骨盆内,有的手骨与尺骨自腕部整体分离约20厘米。另外,还存在有少量非正常死亡现象。
文物遗存
杨官寨遗址的发掘发现各类房址49座、灰坑896个、壕沟9条、陶窑26个、瓮棺葬33个、墓葬45座、水井5口,出土各类可复原的器物7000余件。发掘区以产业园北区的东西二路为界分为南北两区:
南区发掘发现各类房址23座,仰韶时期灰坑496个、陶窑10个、瓮棺葬8个以及汉、唐、明、清时期的墓葬31座、水井5口。出土陶器5273件、石器353件、骨器303件、蚌器16件。
北区发掘发现仰韶时代各类房址26座、灰坑334个、陶窑16个、瓮棺葬24个及一些其他遗迹。
墓葬大多数不出随葬品,仅在少量墓葬中发现有重唇口尖底瓶、卷沿曲腹彩陶盆、彩陶壶、泥质筒形斜腹罐、夹砂罐、陶钵、陶杯、陶环等陶器,有些随葬陶器被发现于墓道的填土内,且破损十分严重,还有些随葬陶器则明显是摔碎后再葬入墓葬的同一位置或不同位置。其他随葬器物还有玉钺、玉环、玉璧等玉器,石环、石珠等石器,以及骨环、骨簪等骨器。个别墓葬中出土有颜料,在一座孩童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件完整的龟甲。
历史文化
第一,基本搞清楚了杨官寨遗址不同时期聚落的布局。遗址北高南低,大致以南北二路,也就是庙底沟时期聚落的南环壕为界,南部多为半坡四期文化居民聚居区,而北部则是庙底沟文化的聚居区。
第二,大量半坡四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丰富了关中中部地区特别是泾渭两大河流交汇地带该文化的内涵,尤其是遗址南部由成排分布的房址、陶窑及储藏窖穴等组成的制陶作坊的发现,表明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比较明显的分工,一部分家庭专门从事陶器的制造,专门储藏陶器的窖穴的发现说明财产私有观念的出现和强化,通过聚落形态得到了表现。这些均对认识当时的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杨官寨遗址北部发现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就现有资料看,该遗址是所知庙底沟时期唯一一个发现有完整环壕的聚落遗址,加上其相对完好的保存状况等,均使它成为探索庙底沟文化聚落布局与社会结构等问题的最重要资料线索。其次,就该聚落本身而言,环壕周长达1945米,壕内面积(含壕沟)245790平方米,如此巨大的庙底沟时期环壕聚落遗址在中国实属罕见。据初步调查,在杨官寨遗址周围的泾、渭两河交汇地带,分布有韩村、上马渡、马南、渭桥村等仰韶时期遗址,但规模均小于杨官寨遗址,结合杨官寨特殊的地理位置等,相信这一遗址也许就是关中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另外,在东北段环壕内侧接近沟边的位置还发现有疑似墙基的遗存,由此考虑,该聚落很有可能是一座庙底沟文化的城址。
根据杨官寨遗址发掘区层位关系、随葬陶器及碳十四测年数据,初步判定该批墓葬的年代为庙底沟文化时期,是国内首次确认的庙底沟文化大型成人墓地,填补了该时期考古发现的空白。该墓地的发现,是从宏观上进一步认识杨官寨遗址聚落布局的新材料,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埋葬习俗、食物结构、人种学、婚姻状况、人群血缘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分化等重大课题的研究积累了珍贵的考古资料。此外,本次发现的偏洞室墓葬当属国内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600多年,为偏洞室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文物价值
杨官寨遗址庙底沟文化成人墓地的发现,为学术界从宏观上认识杨官寨遗址的聚落布局提供了依据,也为杨官寨遗址保护规划及遗址公园设计方案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发现的偏洞式墓葬当属所知最早的同类遗存,将该类墓葬的出现年代提前了400多年,为该类墓葬的起源与传播,以及关中地区与中国西部地区、乃至西方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杨官寨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10月12日,杨官寨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荣誉称号
2008年3月底,杨官寨遗址入选“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8年4月10日,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旅游信息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
自驾:从高陵客运站进入西韩大道—上林三路—鹿苑大道—渭阳路—崇杨路—崇杨路辅路,到达杨官寨遗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8 16:3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