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薰
清代官员
杨士薰,百侯杨氏12世,延台四子,字伯解,号南麓,由书经补邑痒生。
简要概述
大埔县百侯镇,梅州市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大埔县东部。百侯旧称“白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改为“百侯”。自清代以来“夙称邹鲁乡”的百侯科甲蝉联,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是著名的“文化之乡”。其中广为流传的“诗书世家”、“父子进士”、“三世科甲” 、“兄弟七进士”、“一腹三翰林”的典故出自于白堠杨氏十二世杨士薰家族。
杨士薰简介
顺治十一年拔贡,廷对部司,授教习,不就。生平学问,具见本原。家居,切磋子弟。尝示诸子日:“读书须从圣贤处可取,人伦日用间体贴,久之,自当有得。”尤好义,知无不为。族有祖祠,烬于寇,慨然修复,身任其瘁。康熙七年,百侯水灾,土堡纪,士薰曰:“不急建,难将作。”堡成,寇果至,一乡数百家悉栖其中,赖得免。里中派役,旧惟正余户当之,正户为钟、危、郭、熊、连、黄、罗、宋、张、鲍、吴、梁、曾等姓,而萧、杨、池、林、陈.、邱、李诸姓,皆不与。派累日繁,正余户势不能支。士薰乃与里人萧翱材、池延宗谋均役之策,分五股轮值,以杨姓为一股,萧为一股,池、林、陈为一股,丘、李为一股,原正户为一股,自是正余户稍得宁居。十三年,耿逆陷邻邑,永定妇女被掠甚众,有持就百侯餐者,士薰倾赀代赎,觅其夫还之。复有失其女,既迹得所在,而苦于赎费莫措者,告哀于士薰。士薰时不能自为力,乃为募引醵金与赎,并给以归资。一时被其德者,设士薰禄位于家,焚香顶祝。卒年六十六。子之徐,康熙三十七年进士。孙曾以下,成进士者五人,馆选者三,分部者一,登贤书者十八人,贡监青衿七十余人,岭外衣冠之盛,所仅见也。
家族科举之盛
百侯文化在科举中表现显赫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名闻天下的“一腹三翰院”现象,确非偶然,“根深实遂良有以”。自嘉靖年间八世祖杨淮重视读书科举以来,白堠开始形成重视文教的传统,逐渐积累至深厚的家学渊源。即使在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过程中,仍攻书不已。十二世祖杨士薰,“申酉之季(1644-45)四方鼎沸,干戈蜂起,避居围寨,东西迄无宁宇。父(士薰)攻书昼夜不息。”并因此“绝意仕进,惟课子孙,授以经义。正是由于他及其他有志之士的提倡和身体力行,迨至亲党之后生小子,闻风而发愤,考德而问业,因之胶庠鹊起,斯文蔚兴。”也正是这种在动乱中对社会稳定的肯定判断,于社会动乱中反其道而行,在乱世中读书,不断积累,一旦局势稳定,国家开科取士,则占得先机,从而取得成功,为科举的兴盛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顺治八年清政府任命的第一任大埔县令上任后,白堠人即纷纷参加科举考试。杨士薰与弟弟士旐考中秀才,在他们的鼓舞和引领下,白堠科举在清朝年间相当兴盛。
杨士薰儿子杨之徐,天资聪颖,年少读书,过目成诵,年仅10岁,即执笔为策论,挥斥经史,究极古今,出语惊长老。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举人,同榜中,之徐年龄最小;二十七年(1688),29岁考中进士;三十四年(1695)被任命为河南光山知县。在任知县期间“访询百姓疾苦,有不便于民者,尽行裁事。听狱断讼,誓不受暮夜金”。在任期内,修文庙、续旧志,颇有政绩。因受奸人诬陷,上院借以遂怨竟入弹章,他处之泰然,何不芥蒂,两袖清风,赋归家园然后杜门课子,正是由于他与家族教子有方。他有五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十一个孙子考中举人,另外有二个侄子考中进士,三个侄孙考中举人,其中杨缵绪、杨黼时和杨演时三人,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先后考取了进士后,进入翰林院,成就“一腹三翰林”辉煌史迹。
总观清朝的科举,杨家士薰家族有如下引人注目之处:
杨士薰儿子杨之徐,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举人,二十七年(1688)中进士,
杨士薰孙子、杨之徐儿子杨缵绪,康熙六十年(1721)中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员外郎,迁监察御史。
杨士薰孙子,杨之豫儿子杨昶时,雍正十三年(1735) 考中举人
杨士薰孙子、杨之徐儿子杨黼时,雍正十四年(1736)中进士,选庶吉士入庶常馆,后授编修以御史用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又时儿子杨必振,乾隆六年辛酉年(1741)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绍时儿子杨必蕃,乾隆七年是壬戌年(1742年)中进士,
杨士薰孙子、杨之徐儿子杨演时,乾隆十年(1745)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杨士薰孙子,杨之梁儿子杨缵烈,乾隆十年(1745)年中进士(明通)
杨士薰孙子,杨之梁儿子杨文振,乾隆十年(1745)年中进士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缵绪儿子杨德基,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缵绪儿子杨锡恩,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黼时儿子杨德徵,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茂时儿子杨必诜,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黼时儿子杨德瑞,乾隆十八年癸酉年(1753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黼时儿子杨德彰,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年(1774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黼时儿子杨德邵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1780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重孙、杨之徐曾孙、杨缵绪孙子、杨德培儿子杨中迪,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年(1780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曾孙、杨之徐的孙子、杨演时儿子杨德棠,乾隆四十八年癸卯年(1783年)考中举人
杨之徐重孙、杨梦时曾孙、杨允玺孙子、杨寿磐儿子杨尧左乾隆五十九年甲寅年(1794年)考中举人
杨德培重孙、杨中迪曾孙、杨受昭孙子、杨丹诏儿子杨同桢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考中举人
杨士薰家族兴盛科举人才,从而对乡村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杨士薰家族对百侯文化的影响.园林绿化在线.2012-06-0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2 00:43
目录
概述
简要概述
杨士薰简介
参考资料